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
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竞在哪些方面是
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韵律
影响的是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而并非韵律直接向读者传达。]
2.A(“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过于绝对。)
3.C(“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被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
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一‘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一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
体”可知,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创作者一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
中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4.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城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
诗主流。②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
不同态度。③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
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
5.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
成规消失。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③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
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每点2分,意对即可)
6.D(“细致描写的妇人是中心人物”错误,本文中心人物应该是修路男孩。)
7.B(“作者使用了较多的笔墨叙写”错误,作者没有用过多笔墨叙写男孩修路。)
8.①山顶怪石突兀,道路陡峭狭窄,山后悬崖险峻,突出了云上寺环境的极其险恶;②为后文男孩修路埋下伏
笔:③烘托人物形象:妇人在这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上山烧香拜佛,体现出妇人不惧凶险、坚贞向善、虔诚执着
的性格特点。(每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9.①男孩一“出场”就犹抱琵琶半遮脸,以妇人“最终不想拂了菩华清静,另起祸端”而急急进人后台,此乃一
“曲”;②待男孩要成婚需征求父亲意见时,妇人与菩华法师之间的前尘后事刚浮出水面,一句“一切随缘吧”
将之抛于云霄,此乃二“曲”;③待来年妇人再度上山进香时,“孝路”“孝桥”跃然眼前,此时男孩并未直接出
场,而是通过别人的评价间接出现,从侧面塑造男孩形象,此乃三“曲”。(每点2分,意对即可)
10.BC℉(原文标点为: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钟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
11.C(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都指“用以,用来”。)
12.A(“面对钟繇的袭击”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意为“关中各将领怀疑钟繇想要袭击自
己”,把未然变已然。)
13.(1)校尉丁斐趁机放出牛马来引诱贼军,贼军忙乱地抢夺牛马,曹公才得以渡过黄河,沿着黄河构筑通道向
南推进。(“因”“饵”“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另一天,曹公又给韩遂一封信,信上多处作了涂改,好像是韩遂自己改动的。(“他日”“点审”“如”各
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诱骗贼军集中兵力防守南面,趁机夺取西河;②进而构筑向南延伸的通道,形成己方优势,同时麻痹敌人
的心理;③假装答应敌人的要求,乘机积蓄兵力进攻,随战场局势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策略,便可取胜。(每点
1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任命曾公的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设置官属,做丞相的副手。太原人商曜等人
在大陵反叛,曾公派造夏侯渊、徐晃田攻打救了他们。张鲁占据汉中,三月,曹公派造钟繇讨伐张鲁。曹公派遣
夏侯渊等人从河东出兵和钟繇会合。这时关中各将领怀疑钟繇想要袋击自己,马超等人反叛。曹公派遣曹仁
讨伐他们。马超等人驻守潼关,曾公命令各将领:“关西的士兵精锐强悍,你们坚守营垒不要和他们交战。”秋七
【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战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
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
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卓鄙是卑鄙者的通
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
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登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渎起来抑扬顿挫,
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
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
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
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一“士”,即知
识者与官僚群体一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
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
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
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
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
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
“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语文第1页(共8页)】
24111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