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19:5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课时
北京的春节
第2课时
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四天的情景。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梳理了春节里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复 习 导 入
学习“腊八”部分
学习要求:深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品 读 感 悟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千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品 读 感 悟
说一说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
腊八蒜的特点
品 读 感 悟
腊八粥 腊八蒜
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抓住“各种” “ 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谈一谈自己的发现: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的时候,抓住了哪些重点,如何写出特点的
品 读 感 悟
谈一谈自己的发现: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的时候,抓住了哪些重点,如何写出特点的
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醋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品 读 感 悟
小组合作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
品 读 感 悟
提示一: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出相关语句。
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作简单批注。
品 读 感 悟
交流"腊月二十三"部分。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品 读 感 悟
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 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 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作者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以及现在小年吃糖目的变化,写出小年这一天的风俗特点。
品 读 感 悟
小结: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
品 读 感 悟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除夕这一日的热闹
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
交流除“夕”部分。
交流“初一”部分。
品 读 感 悟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都在休息。
人们享受着初一这一日的休闲时光。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了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初一这天,不同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充实而快乐。
交流“元宵节”部分。
品 读 感 悟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替换为“都”, 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词语表达,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为什么略写了腊月初、二十三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四天的情景。好处是什么
品 读 感 悟
感受作家“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第一句话中,加点的词语“零七八碎儿”“玩意儿”都使用了儿化韵,这是典型的北京地方方言的特征,体现了地道的北京话的特点,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京味儿”十足。
第二句话中,加点的词语“闲在”,是清闲自在的意思。这个词语出自北京市民的口语,用在这里显得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明白易懂,读起来感觉亲切有味儿。
品 读 感 悟
借助“阅读链接”,对比阅读, 交流:你和文中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不同
品 读 感 悟
不同地域的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春 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有着怎样的差别和变化,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始终没有改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也会不断地传承下去。
课 堂 练 习
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课文,在描写元宵灯的样子时用到了一组排比句,请写出来。
从这组句子中,我体会到( )。
A .老铺子很有气派,感受到了元宵节的场面很壮观
B .快到元宵节了
课 堂 练 习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A
课 堂 练 习
2.通过认真阅读,我了解到课文中描写了很多节日:腊八一腊月二十兰多一元旦一元宵节,所以我知道课文是按____________ 顺序来写的。其中写除夕热闹,人们会做的事情有( )。(多选)
A .买杂拌儿B .门外贴对联,屋里贴年画 C .吃团圆饭 D .守岁
3.北京的春节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多选)
A .团圆 B .悠闲C .热闹D .喜庆
时间
BCD
ACD
板 书 设 计
北京的春节(老舍)
腊八
腊月二十三 抓住重点
除夕 突出风俗特点
初一 写出特点
元宵节——赏灯
课 堂 总 结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这种抓住主要特点,详略得当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联系实际,写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