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初二科学1.5物质的溶解
一、单选题
1.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浓硫酸 D.硝酸铵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0℃时,甲物质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3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60%
C.1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除去甲物质中少量乙物质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
3.如图所示,向小试管的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物质后,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左端上升、右端下降,该物质可能是( )
A.食盐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蔗糖固体 D.硝酸铵固体
4. 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蔗糖 B.食盐 C.酒精 D.面粉
5.下列仪器使用正确的是( )
A.用100mL量筒量取7.5mL的蒸馏水
B.称量时,将食盐固体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C.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D.溶解固体药品时用玻璃棒来搅拌
6.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KNO3固体充分溶解(如图所示),已知40℃时KNO3的溶解度为63.9g,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均为饱和溶液
B.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将丙溶液降温到40℃,析出46.1gKNO3固体
D.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7.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8.下图为某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该固体从溶液中析出不带结晶水。M、N两点分别表示该固体形成的两份溶液在不同温度时的浓度。当条件改变时,溶液新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
①都升温10℃后,M、N点均向右平移
②加水稀释(假设温度都不变)时,M、N点均不会移动
③都降温10℃后,M点沿曲线向左下移,N点向左平移
④蒸发溶剂(假设温度都不变)时,先是M点不动,N点左平移至曲线;继续蒸发溶剂,M、N点都不动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9.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温度高于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乙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2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两物质,加热到40℃时,甲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乙溶液是饱和溶液,且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40℃时,30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加水可配制500g 30%的甲溶液
D.40℃时,分别在50g水中加入40g甲、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0.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100g水 27.3 39.3 49.0 54.1 51.1
A.硫酸镁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50℃时,49克硫酸镁和100克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49%的硫酸镁溶液
C.50℃时,100克硫酸镁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
D.50℃时,28克硫酸镁放入40克水中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11.图1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将盛有a、b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图2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提示:硝酸铵固体溶于水要吸收热量( )
A. B.
C. D.
1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要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应该将温度控制在t1℃
B.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C.t2℃时,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7.5%
D.t1℃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锥形瓶中装有物质×,胶头滴管中装有一定量的水,U型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使水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
(1)根据该实验现象推断锥形瓶中所装的物质×可能是______。
A.食盐 B.氢氧化钠 C.酒精 D.硝酸铵
(2)请用所学知识解释-段时间后U型管内a液面高于b液面的原因。
14.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 ,溶质是由 粒子构成的.(以上均写化学符号)
(2)40℃时,向100g水中加入80g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如图所示,40℃时,小烧杯内装有100g水,加入63.9硝酸钾,充分溶解.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 (填字母).
A.氢氧化钠 B.浓硫酸 C.氧化钙 D.干冰 E.冰 F.硝酸铵.
15.实验室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
(1)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
(2)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
(3)操作E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
16.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既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的关系是 (填“并列”、“交叉”或“包含”).
(2)已知20℃时,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g的氯化钠,则20℃时,0.9%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 区域(选填“Ⅰ”、“Ⅱ”、“Ⅲ”或“Ⅳ”).
1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把50g甲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稍微加热丙的饱和溶液即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 。
(4)除去甲中混有的少量乙,步骤是:加水溶解、加热浓缩、 、过滤、洗涤、干燥。
(5)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溶剂质量,甲>乙 B.析出晶体质量:甲
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溶液质量:甲>乙
18. 图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P点的含义 .
(3)t3℃时,在150g水中加入100g甲,所得溶液 (选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g.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19.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氯化钠溶解性的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化钠是由 构成。(填构成物质的微粒名称)
(2)图中B、D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大小关系: B D。(选填:“>”、“=”或“小于”)
三、实验探究题
20.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图甲所示,一块体积为V0的木块漂浮于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假设木块和溶液体积不发生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1)结合甲、乙两图分析可知,温度改变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情况是 .
(2)木块在A、B时刻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请对该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 .
21.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查阅资料】
⑴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⑵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 0 ℃、沸点为 100 ℃。
【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 2 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 b 之前均使用温度计确认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 99 ℃。
【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 2 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 b 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
(3)【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4)【反思交流】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 Q 吸 Q 放(填“>”“<”或“=”),则溶液温度下降;若 Q 吸与 Q 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上升。
(5)在图 2 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 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
22.用上题中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40克(所用量筒规格为50mL,天平1克以下用游码)。
(1)将下列步骤补充完整:
①计算:可计算出需精盐 克。②称量和量取: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则应怎么处理? ③溶解:
(2)经检测,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不可能是 。
A.所用的食盐还不纯 B.量水读数时仰视
C.称量用的砝码生锈 D.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
(3)实验室现有5%的氯化钠溶液、20%的氯化钠溶液、水、氯化钠固体,请选择其中两种试剂(或药品)混合,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并给出所需试剂质量的最简整数比。
例如:选择水和氯化钠固体,质量比9:1混合。请再写出一种合理方案。
方案: 。
23.放在普通环境里的鸡蛋容易变质。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生活中,我们可以把鸡蛋放入密度为1.03克/厘米3的盐水中来判断鸡蛋是否变质。
(1)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 鸡蛋(选填“甲”、“乙”或“丙”);
(2)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除要用到图2所示的仪器、细口瓶、还需一种玻璃仪器 (填名称);
(3)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已调平的天平称取食盐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食盐(选填“增加”或“减少”);
(4)配制好溶液后,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食盐晶体不纯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
四、解答题
24.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实验,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他从瓶中倒出100毫升用于配制稀硫酸。求:
(1)这100毫升浓硫酸的质量中含溶质 克。
(2)若将这100毫升浓硫酸与500克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5.60%的NaOH溶液与10%NaOH溶液混合,配制20%的NaOH溶液150g,求需60%的NaOH溶液和10%的NaOH溶液各多少克?
26.某工厂在装配一件设备时,不小心把一个用镁合金制造的精密空心小球掉到一个又深、又小的坚固的水泥小洞中(该小球的密度为1.64×103kg/m3),用各种工具都取不出来,有人提出往小洞中倒入某种溶液使小球浮起的方法。现有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31.6 64.0 110.0 169.0 246.0
氯化钾 34.0 40.0 45.0 51.1 56.7
(1)在保证不损坏小球的前提下,理论上可以用上表中 物质配制成溶液,倒入小洞中使小球浮起。(溶质溶于水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2)该溶液的最低温度应保持在 ℃以上。
(3)在以上计算所得的最低温度时,该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1)D
(2)锥形瓶内的硝酸铵遇水溶解会吸热,使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导致体积减小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U管中的水柱往瓶内压,使b液面低于a液面
14.【答案】(1)水;K+、NO3﹣
(2)加入水或升温
(3)DEF
15.【答案】(1)10g
(2)AB
(3)搅拌,加快固体溶解
16.【答案】(1)交叉
(2)Ⅱ
17.【答案】(1)t1℃时甲、丙物质溶解度都为20g
(2)不饱和
(3)温度升高使丙的溶解度降低 有固体析出
(4)冷却热饱和溶液
(5)B;C
18.【答案】乙>丙>甲;t2℃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不是;250;乙>甲>丙
19.【答案】(1)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
(2)=
20.【答案】(1)变小
(2)在漂浮状态时,木块的受到的重力是不变的
21.【答案】(1)降低
(2)升高
(3)低于
(4)>
(5)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 b,不再溶解放热
22.【答案】(1)4;减少左盘氯化钠质量,直至天平平衡
(2)C
(3)“选择水和20%的氯化钠溶液,质量比1:1混合”或“选择5%的氯化钠溶液和20%的氯化钠溶液,质量比2:1混合”或 “选择氯化钠固体和5%的氯化钠溶液,质量比1:18混合”
23.【答案】(1)丙
(2)玻璃棒
(3)增加
(4)①②
24.【答案】(1)180.32
(2) 将这100毫升浓硫酸与500克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
25.【答案】解:设需要60%的氢氧化钠溶液为x,则需要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为(150﹣x),
60%×x+(150﹣x)×10%=150×20%
x=3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150﹣30=120g
26.【答案】(1)硝酸钾
(2)40
(3)39%(或39.0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