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17:5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第7课 教学设计
第7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学习资源
三、教学素养
四、预习任务
五、作者背景常识
六、鉴赏活动
七、文本研读
第7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素养目标
?人文主题——探索与创新
1.认识人类科学探索与创新的意义,发现人类文明演进的足迹。
2.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的价值,激发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
?语文素养
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2.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解主要内容,厘清文章思路。
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4.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学写事理说明文。
二、学习资源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文体各不相同,但都属于知识性阅读文本。
1.一篇获奖感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这篇获奖感言,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和用于治疗疟疾的过程,阐述了中医药理论的重要作用。
2.一篇自传性质的记叙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文章讲述了作者童年与科学接触的两件趣事,用生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自己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3.一篇科技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
文章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4.一篇文艺评论:《说“木叶”》
这篇文艺评论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三、教学素养
1.学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选择、剪裁写作材料的。
3.培养科学精神,关注科学探索过程,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领会好奇心和兴趣对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疗效,拯救了百万条生命!因此,她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自己如何看待这一成果? 她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和梦想? 加来道雄说:“有幸得到能领悟自然之最终奥秘的智慧,才赋予生命充分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呢?让我们走进文本,领略人物独特的魅力,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四、预习任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蒿(hāo)   屠呦呦(yōu)   精髓(suǐ)
相悖(bèi) 砒霜(pī) 芍药苷(gān)
活血化瘀(yū) 瑰宝(guī) 疟疾(nüè)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称颂·称赞
[辨词] “称颂”指称赞颂扬。一般用于有功德业绩的人或事。“称赞”是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程度比“称颂”轻。
[运用] ①人人都称赞他是个好学生 。
②焦裕禄一心为民的高风亮节得到了人们的称颂。
2.启示·启事
[辨词] “启示”是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启事”是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运用] ①他仔细地看了一些报纸,寻找杂志的征稿启事。
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一生。
(三)请在下列括号处填入本课中的成语并解释。
1.如果仅仅为了读者的口味,虚构一个研制新技术击败国外工业巨头的故事,非但不会(    ),还有损于那个年代工业战线的奋斗价值。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我们全部能量来源、给予我们全部生命基础的太阳,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庞大无比了,可是它同浩瀚的大宇宙相比只不过是(    )。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振奋人心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2.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极大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个分句主语不明,应在“极大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前加“这一疗法”。
五、作者背景常识
屠呦呦,1930年生,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学习。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其间,先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1年9月,屠呦呦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本文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科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该奖由美国拉斯克基金会颁发,被认为是临床医学界的最高奖项。
演讲词的特点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演讲词主要有以下特点:
(1)针对性。演讲词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问题,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演讲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
(2)鲜明性。演讲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
(3)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4)通俗性。演讲的语言,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5)适当的感彩。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情境活动]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建设历程让人感慨万千,作为新一代青年,你有什么想对祖国表达的?写一段演讲词,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祖国,我想对您说: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祖国大地,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神舟飞天、“蛟龙”探海、高铁奔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等惊艳全球。“一带一路”吸引了许多国家和经济体参与,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好。我的祖国,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入了快车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六、鉴赏活动
1.依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这篇演讲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及疗效所引起的世界关注,高度评价了中国医学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分子到药物 ②中医药学的贡献
七、文本研读
任务一 分析内容,体会科研精神
[学习情境]
习近平:“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她的突出贡献是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然而成功的取得并非易事,在研发青蒿素药理的过程中,屠呦呦及其团队遇到过重重困难,她们凭借着锲而不舍、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攻坚克难,终获成功。学习时要注意分析内容,体会科研精神。
1.屠呦呦成功研发青蒿素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团队通力合作。在青蒿素研发过程中,“523”项目的合作者通力合作,共攻难关。②医学文化深厚,文献丰富。历代医籍、老中医等相关文献尤其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为其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③国家提供研究平台。国家启动全国范围的“523”项目抗击疟疾,发起抗疟大规模合作项目,为屠呦呦提供了研究平台。
2.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呢?体现出怎样的科学研究精神?请填写下面表格。
困难 解决办法 科研精神
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其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的实证精神,转换思路的创新精神
青蒿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安全无毒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3”项目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团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改变提取方式,抗疟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②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团队很难对新药进行临床试验 ③敢为人先的忘我精神 ④将天然分子变成药物,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 ⑤团结协作的攻坚克难的精神
任务二 探究文本的选材特点
[学习情境]
本文是一篇获奖感言,对举世瞩目的奖项,人们更关注获奖者的研究过程。作者也深知读者和听众的心理,因此,本着“服务于读者”的理念,作者紧紧围绕青蒿素的发现、提取过程和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所作出的贡献进行选材。
3.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演讲主题的角度来看,演讲稿的开头部分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概括了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纵线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与经历。演讲稿的结尾以“中医药学的贡献”为题总结全文,突出了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而作出的新贡献。
②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作者演讲所面对的听众大都是专业人士,因此演讲稿里面选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如“熔点”“无色晶体——C15H22O5”“羟基”“衍生物”“芍药苷”等。但是在保证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语言,如“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等,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有人说,本文对青蒿素治病救人的具体描写太少,影响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同意。较之科研过程的枯燥,具体的描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感人。比如,可以选取青蒿素在中国和在非洲的两幅治疗画面,描写疟疾肆虐的场景、病人的痛苦和企盼、服用青蒿素后的变化等,突出细节刻画。也可以用对比的手法,同时描写其他药物和青蒿素的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为此付出的医疗成本。这样写,把实用文本的严谨和文学作品的感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突出“发现之美”,更好地突出青蒿素研发者的治病救人的情怀,更好地体现青蒿素的研发对医学的贡献。
(观点二)不同意。首先,本文是一篇获奖感言,对举世瞩目的奖项,人们更关注获奖者的研究过程,作者更应该去表现严谨的科学精神。从接受研究任务,到发现、提取青蒿素,再到普及和超越,这是一个严谨的科研过程,表述要严谨简洁,让读者(听众)清楚地了解研发的艰辛和意义。其次,文章开头已有对科研背景的叙写,后面也专门用一部分内容写中医药学的贡献,没有必要再通过具体的画面表现研究的意义,反而是像本文“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这种谦虚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