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18:0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第8课 教学设计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教学素养
三、预习任务
四、作者背景常识
五、鉴赏活动
六、文本研读
七、文本联读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素养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借鉴运用。
3.感受中国建筑之美,激发热爱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素养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不同的建筑,有其相通性,但这些建筑又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特征”就是指事物外表或形式上独特的象征或标志。今天,我们要学习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有关建筑的文章,随着他的介绍去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预习任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墁地(màn)  接榫(sǔn) 屋脊(jǐ)
额枋(fānɡ) 水榭(xiè) 穹宇(qióng)
斗拱(gǒng) 框架(kuàng)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布置·布局
[辨词] 二者都有“分布”的意思,但使用的范围不同。“布置”,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或对活动做出安排。“布局”,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围棋、象棋竞赛中指一局棋开始阶段布置棋子。
[运用] ①校学生会打算召开各班班长和劳动委员联席会,布置一下包干区的划分区域和清扫要求。
②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2.典范·典型
[辨词] “典范”强调其示范性,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典型”强调其代表性,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运用] ①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典范。
②他们是典型的悲观论者,喜欢杞人忧天。
(三)请在下列括号处填入本课中的成语并解释。
1.人们发现,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全是 (    )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宽马路、大广场,很多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屡遭破坏。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由中国科协主办,于日前启动。它以年轻人(    )的短视频形式,拉近公众和科学家的距离。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同小异 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2.喜闻乐见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形容很受欢迎。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打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打造……建筑”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打造”改为“建造”。
四、作者背景常识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建筑学家。梁启超长子。1928年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和教授,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1947年,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中国代表。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1953年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他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系,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名家评说]
“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美国学者费正清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情境活动]
北京有很多承载着丰富记忆与情感的古建筑。请查找资料写一段文字,介绍其中的一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地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价值。
五、鉴赏活动
1.依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平面布置 ②结构特征
六、文本研读
任务一 把握概念,理解主要内容
[学习情境]
梁思成的学术成就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中国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或巍峨壮丽的故宫,或小巧灵动的江南园林,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本文中,梁思成阐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学习时要注意把握和理解。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2)“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灵活性”强调了在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什么是“可译性”?提出该概念的依据是什么?提出该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译性,即“同一性质”,各民族为了相同的目的选用自己的建筑手法,建造多种多类的建筑物。(2)依据: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3)意义:表明不同民族的建筑物实际上是不同民族历史发展的自然选择,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文章主旨的提出张本。
3.梁思成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不仅仅是要人们了解其特征风格和手法,而且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②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任务二 分析文本说明技巧
[学习情境]
本文是关于建筑的专业性较强的论著,但是作者没有像有些所谓专家一样用高深的理论“饶舌”,将其写成深奥晦涩的文章,而是合理设喻,灵活运用说明方法,将大家感到陌生的事物、事理论述得通俗易懂,让读者能获得明确的认识。学习时要注意分析文本的说明技巧。
4.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第六个特征“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较说明。用“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突出中国建筑中屋顶的特征和重要性。②引用说明。引用《诗经》中的语句“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说明屋顶的建筑特征。
5.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建筑学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根据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效果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答案]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效果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使说明对象鲜明生动,使所讲道理浅显易懂。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任务三 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
[学习情境]
科学论文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定性和定量准确,不允许丝毫虚假,要经得起他人的重复和实践检验;论文的表达形式也要具有科学性,论述应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语言准确、规范。本文中,作者用简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做出了专业而清晰的阐释,学习时要注意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
6.试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1)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至迟”强调最晚截止时间,“已经”点明这个体系形成的时间之久,“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这几个词语准确、严密,很有分寸感,符合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
(2)“大量”“尽量”分别以其模糊性准确说明了“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的广泛性,语言准确严密。
七、文本联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所体现出来的科研精神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这三篇文章均体现出了如下三点科研精神,一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治学精神,二是不断创新寻求的探索精神,三是敢于担当、勇于求实的实证精神。
不同点:三篇文章所体现出的科研精神又存在细微的区别。《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体现了责任与担当,以及科研团队的合作精神;《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体现了大胆的想象与浓厚兴趣的力量;《中国建筑的特征》彰显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求实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