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全同步教学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全同步教学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27 23:1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龙岩大桥两侧装有隔音墙,它减弱噪声是在(  )
A.声源处 B.传播过程中
C.人耳处 D.声源处和人耳处
2.阅兵方队正步通过天安门,如图所示正步要求:踢腿高度30cm,步幅间距75cm,摆头位置45°,每分钟112步,同时喊出响彻云霄的口号声,关于阅兵方队正步通过天安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口号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口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
C.阅兵方队相对于护旗手是运动的
D.阅兵方队正步通过天安门的平均速度是140cm/s
3.如图所示,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旁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鱼棚→空气→水→鱼 B.空气一鱼缸→水→鱼
C.空气→水→鱼 D.水→鱼
4.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向正在发声的水平放置的鼓面上撒些碎纸屑,碎纸屑不停地跳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使声音的振动时间延长 B.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鼓面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二、多选题
5.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m/s,比水中传播快
B.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000赫兹
C.声是靠介质传播的,它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D.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
三、填空题
6.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说明声能传递 ___________;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如果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此处海水深度为 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______,它说明了______;小华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8.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全国的好多地方都投入使用了如图所示的“长鼻子”校车。
(1)校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座位上的乘客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这里的“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中的______(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校车刺耳的鸣笛声是通过______传播到行人的耳朵里的。
9.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你在图书馆阅读时,会看到温馨提示“禁止大声喧哗”,目的是为了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10.在探究“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小亮用肥皂膜代替人耳鼓膜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
(1)当喇叭发声时,观察肥皂膜出现的现象是_____。
(2)当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跟_____有关。
(3)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越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_____有关。
四、实验题
1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龙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___________而产生的;
(2)如图乙,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龙同学用手使劲敲桌面,桌面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观察不到桌面的振动。为了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____;
(3)如图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音叉也会发声,泡沫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4)如图丁,小龙把闹钟放在玻璃罩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闹铃声越来越小,由此可推理说明,声音在真空中 ___________。
12.下表记录了空气中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声速数据,根据表格完成:
-10 10 30 50
10% 325.05 337.26 347.64 356.81
30% 325.09 337.39 348.11 358.19
50% 325.11 337.52 348.57 359.57
70% 325.14 337.63 349.03 360.94
90% 325.17 337.78 349.49 362.31
(1)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___________m/s;当空气湿度为70%、温度为20℃时,声速可能为___________m/s;
(2)归纳“温度为30℃时,空气中的声速与湿度的关系”:___________;
(3)如图表示了温度均为50℃,湿度在70%和9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s-t图像;其中:甲图线表示所在环境的湿度为___________。
13.小明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悬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__________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___________。
1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
1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探究声现象时所做的实验。
(1)如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同时还能够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3)在这个实验中,泡沫球的作用是______。
五、计算题
16.今年“十一”黄金周,明明一家开车自驾游。走到某处明明看见了如图所示的某交通标志牌。
(1)请你说出这两个数据的含义,甲“80”的含义;乙“南京市60km”的含义;
(2)按这样的速度到南京至少还需要多少小时?
(3)一天,明明开着汽车沿一平直公路以20m/s的速度行驶,他发现了远处有一座山崖非常雄伟壮观。明明忍不住把车停了下来,并对山崖大喊了一声,2 s后听到回声,求他此时距山崖有多远?(v声=340m/s)
17.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100m跑项目中,取得14s的成绩。求:
(1)小明的平均速度。
(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计时,则小明的成绩比他的实际成绩快多少秒?(已知声速为34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8.李梅对着一口枯井大叫一声,经过0.4s后听到了回声,问这口枯井约有多深?声速度是340m/s。
19.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匀速远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2.5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45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2)汽车行驶的速度。
20.如图所示,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51s时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13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求:
(1)从发射超声波到13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2)从发射超声波到13s后收到信息,“奋斗者”号下潜的深度;
(3)收到信息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
(4)此海域的深度。
参考答案:
1.B
【详解】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从声源处减弱,从传播过程中减弱,从人耳处减弱,靠近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一般都安装有隔音墙,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口号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口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阅兵方队相对于护旗手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阅兵方队正步通过天安门的平均速度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在鱼缸旁鼓掌,声音是手掌的振动产生的,它首先会通过空气传给水,然后通过水传给鱼,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在正在发声的水平放置的鼓面上撒些碎纸屑,碎纸屑不停地跳动,通过纸屑的跳动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AB
【详解】A.声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所以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0000赫兹,大于20000赫兹的是超声波,小于20赫兹的是次声波,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振动频率只与声源有关,所以不同介质中原有的频率不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6. 信息 3000m
【详解】[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2]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由可知,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2s=3000m
7. 弹开 发声体在振动 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观察纸屑的振动
【详解】[1][2]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3]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8. 静止 最大速度 空气
【详解】(1)[1]校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座位上的乘客相对于司机的位置没有改变,则乘客是静止的。
(2)[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40km/h为校车的最大行驶速度。
(3)[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校车刺耳的鸣笛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行人的耳朵里的。
9.声源
【详解】“禁止大声喧哗”可以减少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 肥皂膜左右振动 振幅 距离声源的远近
【详解】(1)[1]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膜产生左右振动。
(2)[2]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跟振幅有关,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3]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也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具体关系是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11. 振动 在桌面放置一些绿豆,观察绿豆的跳动 能量 不能传播
【详解】(1)[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
(2)[2]用手使劲敲桌面,桌面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观察不到桌面的振动。为了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放置一些绿豆,观察绿豆的跳动。
(3)[3]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音叉也会发声,泡沫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4]小龙把闹钟放在玻璃罩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闹铃声越来越小,由此可推理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2. 348.11 340.00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90%
【详解】(1)[1][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得: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348.11m/s;当空气湿度为70%,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为20℃时,声速要介于337.63m/s和349.03m/s之间,声速可能为340.00m/s。
(2)[3]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3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3)[4]观察图像可以发现甲图线对应的速度较大,通过对比表格可以发现温度均为50℃,湿度90%的声速大于70%时的声速,所以甲图像对应的湿度为90%。
13.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变小 真空 传声
【详解】(1)[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表明音叉是振动的,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2] [3]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据此推理可知,当里面没有传声的介质,我们将听不到声音,即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4]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水也是一种介质,因此可以说明水能传递声音。
14. 乒乓球弹跳起来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空气 变小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详解】(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由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乒乓球被弹起。
[3]音叉的振动微小,不易用肉眼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现象明显;故悬挂着的乒乓球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4]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的跳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5]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音叉的。
(4)[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
[7]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5.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能量 空气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详解】(1)[1]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即发声体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2][3]如图甲、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3)[4]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里用到了转换法。
16.(1)见解析(2)0.75h;(3)340m
【详解】解:(1)交通标志牌“8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80km/h;“南京60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南京还有60km。
(2)由可知,按这样的速度到南京至少还需要的时间
(3)由可知,声音传播的路程
明明与山崖的距离
答:(1)交通标志牌“8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80km/h;“南京60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南京还有60km;
(2)按这样的速度到南京至少还需要0.75h;
(3)明明此时距山崖有340m。
17.(1)7.14m/s;(2)0.29s
【详解】解:(1)小明的平均速度
(2)当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由得小明已经运动的时间
小明的成绩比他的实际成绩快0.29s。
答:(1)小明的平均速度为7.14m/s;
(2)小明的成绩比他的实际成绩快0.29s。
18.68m
【详解】解:声音传播到井底的时间
由可得,这口枯井的深度
s=vt=340m/s×0.2s=68m
答:这口枯井约有68m深。
19.(1)400m;(2)20m/s
【详解】解:(1)根据可得,笛声在2.5s内通过的路程为
设从开始鸣笛到听到笛声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则有
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的距离为
(2)汽车所走的路程为
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答:(1)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400m;
(2)汽车的行驶速度为20m/s。
20.(1)19500m;(2)260m;(3)9620m;(4)10900m
【详解】解:(1)由 可得,从发射超声波到13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s1=v声t=1500m/s×13s=19500m
(2)由 可得,从发射超声波到13s后收到信息,“奋斗者”号下潜的深度
s2=v奋斗者t=20m/s×13s=260m
(3)收到信息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
(4)由 可知,收到信息时,潜水器下潜所用的时间
t′=t+t0=13s+51s=64s
下潜的深度
s′=v奋斗者t′=20m/s×64s=1280m
海域的深度
h=s+s′=9620m+1280m=10900m
答:(1)从发射超声波到13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传播的路程为19500m;
(2)从发射超声波到13s后收到信息,“奋斗者”号下潜的深度为260m;
(3)收到信息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为9620m;
(4)此海域的深度为10900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