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

文档属性

名称 〈时间的脚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2-19 13: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教学目的
1. 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
2.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3. 理解承上起下的过渡句的作用。
4. 学习引用、举例子、列数据等说明方法的应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
⑵给课文分段分层归纳段意,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
⑴理解承上起下的过渡句作用。
⑵学习“引用、举例子、列数据”等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下滑线的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海枯石烂(kū) 沙砾(lì) 琥珀(pò)
2. 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浑浊:混浊。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较长的时间。
3. 阅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分层,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
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马克思强调“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鲁迅先生说:“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针对“时间”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这堂课,就请阔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投影 课题“时间的脚印”和图片)
(解说:从中外名人谈时间的话题开始,引出如何寻找人类史前“时间的踪迹”这个课文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进而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既可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同学们,你们想象除了本课介绍石头以外,还有什么的事物也潜藏着时间的踪影呢?(抢答)
⑴人:“始龀,跳往助之。” 始龀:指七、八岁。
⑵植物:花开花谢、草木枯荣。树的年轮。(记载这棵树生长几年)
⑶动物:牛、马的牙齿。(能知道牛马几岁)
⑷自然: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海水涨落。(告诉我们时、日、月的时间)
同学们,时间是没有脚的,但它走过几万万年,它在宇宙间留下各种各样的足迹。现在请共同学习本课介绍时间如何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
(解说:通过题解引导学生从现实自然生活寻找时间的踪迹,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三、研习课文
1、下列每组都有一个字注音错,请订正。(必答)
shú zhuó guī cāo
A腐蚀(shí)  浑浊 B 龟裂(jūn) 粗糙 
kū lì pò ké
C海枯石烂(kū) 沙砾 C 琥珀 地壳(qiāo)
2、指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抢答)(A)
A腐蚀:通过物理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B山麓:山脚下。
C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D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
(解说:这两题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使用工具书,独立思考并解答,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等学习能力。)
3、分段概括各段段意。(抢答)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31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第三部分(第32段)写读懂石头的记录的作用。
(解说: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4、读练第一部分:
⑴学生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必答)
答:运用了“引用”说明方法。引用著名科普作家高土其的诗句,照应标题,引出下文。自然、新颖、吸引人是值得我们同学学习模仿。
⑵学生默读第2、3、4自然段。
提问:这几段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必答)
①答: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说明方法。
②答: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解说:这一部分培养学生作文开头做到自然、新颖、吸引读者。引导学生学习引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5、读练第二部分。
⑴快速阅读这一部分,分出层次。(抢答)
第一层(第5、6段)由故宫的壶漏提出问题: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
第二层(第7—22段)写岩石的破坏和生成。
第三层(第23—31段)写岩石上保存着历史痕迹。
重点阅读第二部分第2层次
1、请划出来第2层次中过渡段,并说出他们的作用。(抢答)
答:第8、12、14、19段
答:这些段落在各段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使文章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2、根据第8——16段的内容,说说岩石受到各方面 “攻击”变成砂砾的经过。(必答)
外部
内部
作者从外到内,从自然到人为破坏,按逻辑顺序层次清楚地介绍了岩石受到各方面地“攻击”。而变成砂砾。
3、根据第17段到19段内容,在下面图示的方框内填上相应的词语,以表示巨大岩石的生成过程。
4、阅读20-22段后填空。
岩石生成以后,有的像书一样平卧,有的歪斜着,有的直立着,但不管怎样改变,他们层与层之间顺序不致打乱,所以,我们能根据这些岩石探索出时间踪迹。
(解说:这一部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结:
本文以逻辑为序,层层深入地说明了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在各段各层之间,作者都运用了一些承上起下的句子进行过渡,使文章一气呵成,天衣无缝。文中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和修辞格,使说明语言既准确又生动。
作业:课后练习一、二、三。
联想题:时间公公是最公平的,不多给某个人,也不少给某些人。但有些人却认为时间可拉长,也可以缩短。你们认为该如何拉长时间,又如何缩短时间?

石砂砾
运输旅行
沉积填充
重压胶结
地壳运动




自然
自然
然然
岩石
阳光、霜雪、风雨
酸、水、空气、生物

石烂
(沙砾)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