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身着深蓝色的整洁工装,犀利的目光紧盯着旋转的零件,一双大手飞快旋转着车床摇把,进刀、车削、退刀一气呵成,他就是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一名掌握精湛加工工装工具技能的高级技师洪家光。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洪家光团队加工的是用于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工装工具产品,这些工具主要用来加工航空发动机的零部件。发动机用的零件精度要求非常高,洪家光对每一个微小尺寸都追求精益求精。他一次次观察记录,并比对调整。
一次,在加工修正金刚石滚轮工具时,掌握此项技术的师傅生病住院,洪家光主动承担起任务。为了提高工具加工精度,他在当时的车床无法满足加工要求的情况下,开始一项项改进,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强,他就重做刀台;小托盘与下面的托盘有间隙,他就想办法将小托盘固定……4年多里,经过无数次尝试,洪家光最终研发出一套用于打磨叶片砂轮的滚轮工具。这一砂轮工具被叶片加工厂使用后,加工叶片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从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洪家光先后跟随多位师傅,他们教导的工匠精神,深深地印刻在洪家光心中。跟着付百森师傅学习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年轻人都愿意跟老师傅学,眼前这个师傅这么年轻,技术经验能丰富吗?”洪家光刚见到付师傅时有点失落。付师傅却让洪家光在旁边看。
只见付师傅把零件安装、调整、夹紧、左手启动机床,右手快速移动机床拖板。紧接着,他的双手就在机床上操纵着机床上的手柄,加工零件。麻利的动作,像电脑控制的机械手。
付师傅加工完说:“小洪,你测量一下各部分尺寸精度,再按照这个标准加工零件。”洪家光测量后发现公差微乎其微。他心想,这水平太高了,这可是纯手工!
到洪家光加工时,他满头大汗地忙活了十几分钟,发现自己的水平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
付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光有技校学的知识是不够的,机械加工的实际技术深奥着呢,雄心壮志代替不了真才实学。当高水平的工人,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你得从一点一滴做起。”那一刻,洪家光决心从头学,一切从零开始。
如今,洪家光先后完成200多项工装工具技术革新,解决300多个工装工具技术难题。他与团队成员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他名字命名的“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承担起了“传帮带、提技能”的职责。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他说:“要扎根岗位,秉承献身航天事业的担当与责任。”未来,他将继续以精湛的技艺打造国之重器,为科研生产砥砺前行。
(摘编自《洪家光:以心“铸心”的大国工匠》)
材料二: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下线,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产业的垄断,给我国航空产业乃至高端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高铁通车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赢得国内外一片惊赞;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民航之花含苞待放;家电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大步走出国门……近年来,“中国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在此过程中,一大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以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等典故都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阶级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口、中国核电等,成为一张张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名片”。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经济发展方面需要重视产品品质,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同样需要精益求精,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丰富更能满足群众期待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矢志创新,戒除浮躁,为“中国制造”提供坚强支撑。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每一名社会成员共同营造有利于创造精品的“土壤”。如今,“工匠精神”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社会各界对其广泛讨论并达成普遍共识……一个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品质革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必将实现。
(摘编自马洪超《工匠精神支撑“中国制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新闻标题注重体现价值性信息,材料一标题既写出了洪家光的身份,又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他的工作内容。
B.材料一用较多笔墨写付师傅的动作,既刻画了付师傅的人物形象,还与前文洪家光的失落心理形成对比。
C.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产品品质,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要求。
D.材料二首先列举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引出话题,接着从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论证文章观点。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大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中国制造”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
B.“巧夺天工”“技近乎道”“大庆精神”等典故体现了古代的匠人精神,可见工匠精神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
C.现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我国诸多行业都需要摒弃功利和浮躁之风,沉下心来做一名“工匠”。
D.材料选取了多个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为论证科技的重要性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了论据。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一线技术工人潘从明练就一项独门绝技,在浑浊的液体中仅用一双眼睛就能甄别和捕捉那些若隐若现的稀有贵金属。
B.优秀硕士毕业生黄文秀在就业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C.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树军历经数年攻克的进口高精加工中心光栅尺气密保护设计缺陷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D.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工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4.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工匠精神”展开报道,但在选材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准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是……”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后面跟着狱医。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
“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这个女人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来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做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狱医虽为道静治病,却选择对“那个女人”交代病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那个女人”的尊重。
B.女看守听从“那个女人”的支使,是因为她受到了“那个女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
C.文中写关于小女学生在睡梦中惊悸的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反动统治的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那个女人”的善良与智慧。
D.道静只是一个失学的学生,虽投身革命,但思想还不够成熟,而“那个女人”无疑是她在狱中的精神导师,给她以引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小说运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既突出了“那个女人”对道静的关切,又为她的身份设置了悬念。
B.文中多次使用“苍白”一词,写出了“那个女人”在狱中饱受迫害的现实,又与她炽热的生活热情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本文虽为节选,但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匠心独运。
D.小说以道静在狱中的耳闻目睹为线索,采用全知视角呈现了特殊历史年代的狱中琐事,看似平淡,却展现了一幅特殊的青春画卷。
8.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请分析概括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本文节选自《青春之歌》,你认为文中出现的狱中的“那个女人”身上回荡着怎样的青春旋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43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注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2分)
旦A旦B而C学D之E久F而G不H怠I焉J迄K乎L成M而N亦O不P知Q其R昏S与T庸U也V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卒于鲁也传之”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D.“恐已暮矣”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仅凭一个水瓶和饭钵不能到达南海,结果穷和尚成功到了南海,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B.蜀国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富和尚没有到达而穷和尚到达了。作者采用对比手法,目的是告诉我们“为学”的道理。
C.文本一先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D.文本二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想学习,时间永远不晚,正如《劝学》中所说,“学不可以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3分)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分)
14.彭端淑的《为学》告诉我们什么学习的道理?(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 15—16 小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用“长沙水”和“武昌鱼”两个名产来指代两处名地,意趣盎然地叙述了行踪。“才”和“又”相呼应,表现了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B.作者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C.词的上片写游泳,表达情怀;下片重点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作者的展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D.作者发挥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的联想来抒发豪情,描绘国家的建设图景,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16.“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中,“舒”字用得最好、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2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一空1分,共20分)
(1)《沁园春·长沙》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是 , ; , 。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是从 , , 三个方面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
(3)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
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马说》中表明千里马的相似遭遇的句是: , 。
(4)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5) ,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短歌行》曹操)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杜甫)
(7)千岩万转路不定, , ,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8) ,非利足也, 。(《劝学》)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我国东北到西南,从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收获一派繁忙景象。面对丰收的景象,人们 ① 。在这丰收的喜悦背后,离不开在粮食领域长期默默耕耘的功勋模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 ② ,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造性地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几十年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队伍接连攻破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千克、800千克、1 000千克、1 100千克……世界纪录一次次被刷新。
袁隆平生前常说起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如今,袁隆平终于 ③ :我国稻谷生产量世界第一,2021年达2.128亿吨,其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一半,累计种植面积超过6亿公顷;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杂交水稻已被推广到数十个国家或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超过700多万公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具体阐释文中画横线部分“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两层含义。(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3分)
听音乐可以助眠吗?中医理论认为,音乐与脏腑经络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与人体脏腑产生共鸣,能够调畅情志,调理脏腑,改善因焦虑、抑郁等导致的失眠。 ① ?音乐的类型、风格多样,节奏快速、鼓点强劲的音乐使人越听越兴奋,不利于入眠;伤感悲凉的曲调容易使人心绪低沉,这些都不适合在睡前聆听。研究发现,舒缓平和、节奏和音域变化相对较小的纯音乐助眠效果最佳。睡前可以戴耳机听音乐吗?听音乐有音响外放和戴耳机等多种形式。 ② ,睡眠是改善了,但耳朵可能会隐隐疼痛。戴耳机入睡,特别是侧卧时,耳机会对外耳道产生压迫。部分听众不习惯设置定时关闭功能,导致即使进入睡眠, ③ 。这种状态下,即使人已入睡,耳部肌肉却一直随音乐进行调节,以适应入耳的声音。久而久之,耳部肌肉疲劳,容易出现疼痛、耳鸣等问题,甚至会对内耳造成损伤。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有关部门启动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从下面候选人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推介词。要求:内容符合人物身份,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不超过90个字。(3分)
候选人:张桂梅、屠呦呦、袁隆平、钟扬
四、写作(60分)
23.请以“学习要下苦功夫”为题,完成一篇议论文。
要求:围绕话题,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
1-3:CCB 6-7:BC 11-12:CA 15:D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这样才能满足……的要求”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丰富更能满足群众期待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可知,选项将“可能”说成了“能”。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所以”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近年来,‘中国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可知,“中国制造”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原因是“中国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B项,“……‘大庆精神’等典故体现了古代的匠人精神”错误。“大庆精神”不是体现古代的匠人精神,是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阶级的工匠精神。D项,“也为论证科技的重要性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了论据”错误。材料二中心论点是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故选C。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讲述中国制造中的“工匠精神”。A、C、D三项讲述的是“工匠精神”。B项,黄文秀的事迹不属于中国制造领域,不属于“工匠精神”。故选B。
4.①要扎根岗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勇于承担,精益求精,努力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②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③形成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筛选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信息。如,材料一中对洪家光的介绍“掌握精湛加工工具工装技能”“洪家光对每一个微小尺寸都追求精益求精。他一次次观察记录,并比对调整”、语言“要扎根岗位,秉承献身航发事业的担当与责任”和付师傅所说“当高水平的工人,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你得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此可知,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个体的努力。结合材料二第1段“在此过程中,一大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以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第2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成为一张张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名片’”和第4段“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每一名社会成员共同营造有利于创造精品的‘土壤’”“一个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大环境已经形成”等内容可知,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从宣传、社会两个角度人手。
5.①材料一选取了洪家光的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报道,综合使用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以细节描写凸显其精神品格。②材料二列举了“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事例,文章重在议论,同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释了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证严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材料一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精神品格,如第1段中“身着深蓝色的整洁工装……退刀一气呵成”描写了洪家光工作的细节,凸显了他技艺的精湛;材料一选取了洪家光的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报道,如第3段选取了洪家光主动承担工作,精益求精,改进工具的事例,采用叙述的方式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品格。材料二的标题为“工匠精神支撑‘中国制造’”,表明了作者观点;第1段引入论点;第2段、第3段分别从历史角度、现实角度谈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一段进行了总结。论证严密、结构严谨。根据材料二第1段“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下线·…·…给我国航空产业乃至高端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和第2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工人阶级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等内容可知,材料二列举了“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事例,论据真实充分,文章重在议论。
6.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错误。结合原文第17段“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这个女人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可知,文中对女看守的描写很少,只能看出女看守受了“那个女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于文无据。
7.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错误。原文中“小女学生”的身份是在最初已客观介绍了的,并不是通过对话来展现的。
8.①尽酷刑后的悲观与绝望。②对“那个女人”充满好奇。③对“那个女人”充满敬重,对自己和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对道静的心理描写,然后分析概括其心理的变化过程。结合原文第9段“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分析可知,道静在受尽酷刑后悲观、绝望,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不必接受治疗。结合原文第12段“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分析可知,道静对“那个女人”充满好奇。结合原文最后一段“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分析可知,道静听完“那个女人”的话后深受鼓舞,表现出对“那个女人”的敬重,对自己和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关键点拨】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
①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
②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③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受到了什么情况的影响。
9.①积极乐观,无惧苦难。“那个女人”虽遭酷刑,身体虚弱,
但依旧对生命充满希望,无惧身体和精神的苦难,并带领道静和小女学生一起对抗这些苦难。②美丽善良,坚毅智慧。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虽遭囚禁,却依旧对自己的同胞充满关切,即使在狱中依旧坚持做工作,去唤醒更多的人。③热爱祖国,信仰坚定。她和道静一样,都热爱祖国,为了自由而投身革命,即使深陷牢狱,依旧坚信共产主义在中国终会实现,胜利属于人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第7段“我们要争取活下去”、第13段“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等内容分析可知,“那个女人”虽遭酷刑,身体虚弱,但依旧对生命充满希望,可见她积极乐观,无惧苦难。结合原文第8段“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岁”、倒数第5段“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等内容分析可知,她美丽善良,坚毅智慧。结合最后一段“那个女人”对道静说的话“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等内容分析可知,她热爱祖国,信仰坚定。
10.EJMV四处断句,两处正确给1分,共2分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含义相同”错误。“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顾”的意思是难道,“顾野有麦场”中“顾”的意思是看,二者含义不同。
12.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错误。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与“运气”无关。
13.(1)因此聪明敏捷,可以依仗而又不可以依仗;(那些)依仗自己聪明敏捷却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2)老年时好学、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恃:依赖,依仗。败:毁坏。自败者也:判断句。1点1分(2)炳:点燃。孰与,表示比较,两者相比,哪个更。昧:在黑暗中。1点1分
14.学习贵在坚持。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天赋而不学习,最后也会一事无成;而一个禀赋一般的人,如果坚持学习,最后也会取得不错的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文中,首先作者从天下事的难易说起,指出难易的关键在于做与不做,学习也是这样,只要肯学,困难的学问也能变得简单。接着作者以自己为例,指出天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随后作者以蜀鄙二僧的故事,指出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一段,作者作出总结:天赋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知疲倦地学习。所以,这篇文章主要讲学习贵在坚持。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肯做,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天天学习,长时间不懈息,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和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蜀国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外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依仗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等一个瓶子和一个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依仗什么前往(南海)”。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自己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蜀国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蜀国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敏捷,可以依仗而又不可以依伏,(那些)依仗自己聪明敏捷却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勤奋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文本二: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纪已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晚了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晋平公说:“哪有作臣子反而戏弄自己君主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自己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好学,好像日出时的阳光;壮年时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好学,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讲得好啊!”
15.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现实主义风格”错误。“想象力”“联想”是浪漫主义风格特点,这首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感叹;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本词把现实与理想、神话与现实、眼前的建设景象与未来的光辉远景相结合,境界开阔,情感昂扬,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风格相结合。
16.①“舒”是伸展、宽解之意;②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③放在本词中,既写出了南方天空的开阔,又写出了词人心中的舒畅开朗,景和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理解“舒”本身的意思,然后代入句中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意思是“我横渡万里长江,尽眼力所及远望开阔的长空”,这里的“舒”既是形容楚天“开阔”,又是形容词人的内心“舒畅”,表现了词人心灵的开阔、志向的远大、情感的豪迈。据此梳理概括即可。
17.(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5)越陌度阡,契阔谈? (6)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7)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8)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18. 喜笑颜开 呕心沥血 如愿以偿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1处,结合“丰收的景象”“丰收的喜悦”可知,此处是说人们看到丰收景象很开心,故可填“喜笑颜开”“眉开眼笑”等成语。②处,此处是说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费尽心力,故可填“呕心沥血”之类的成语。3处,结合前文袁隆平的“两个梦”、后文杂交水稻的产量和种植面积可知,此处应填表示愿望实现的成语,如“如愿以偿”等。【词语积累】喜笑颜开:因为高兴而笑容满面的样子。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如愿以偿:愿望实现。
19.①袁隆平扎根土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颇有建树;2超级稻亩产量不断攀升,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突出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论文”指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指袁隆平将理论付诸实践,取得成果。结合后文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可知,这句话具体指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颇有建树;结合“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几十年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队伍接连攻破难题·……世界纪录一次次被刷新”可知,袁隆平带领研究的超级稻亩产量不断攀升,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突出贡献。
20.【示例】杂交水稻已被推广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超过700万公顷。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应将“数十个国家或地区”改为“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二是成分赘余,应将“超过700多万公顷”中的“多”删去。
21.【示例】1听哪种音乐有助于睡眠 ②睡前戴耳机听音乐③音乐仍然持续播放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1处,根据后面的“?”可知,此处提出问题;结合后文的回答“音乐的类型、风格多样……舒缓平和、节奏和音域变化相对较小的纯音乐助眠效果最佳”可知,此处可填“听哪种音乐有助于睡眠”之类的语句。②处,结合前文“听音乐有音响外放和戴耳机等多种形式”以及后文“睡眠是改善了,但耳朵可能会隐隐疼痛。戴耳机入睡……”可知,语境强调睡前戴耳机听音乐的方式,故此处可填“睡前戴耳机听音乐”之类的语句。③处,此处位于假设复句的后半部分,结合前文“部分听众不习惯设置定时关闭功能,导致即使进入睡眠”以及后文“……耳部肌肉却一直随音乐进行调节,以适应入耳的声音”可知,语境强调不设置定时关闭音乐的后果,故此处可填“音乐仍然持续播放”之类的语句。
22.(示例】袁隆平:他像一头黄牛,默默耕耘在田畴,让地球战胜饥饿;他像一朵白云,缓缓漂浮在天空,让名利远离自己;他像一只蝴蝶,翩翩飞舞于花丛,让梦想绚烂绽放。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张桂梅是教育界人士,为了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袁隆平是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是科学家,为了医药事业奋斗终生。推介词要合乎人物身份和经历,因此,在拟写推荐语的时候应思考选定的人物都有哪些成就和特点。比如张桂梅,“燃灯”校长,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坚守教育一线,名字里的“梅”诠释了她傲雪凌霜的品格等;袁隆平,农业科学家,长时间在农田里工作,立志让天下人不再饿肚子,却不慕名利,梦想可以在水稻苗下乘凉等;屠呦呦,名字源于《诗经》中“呦呦鹿鸣”的美好祝愿,诺贝尔奖获得者,用毕生精力寻找抗疟疾的良药——青蒿素等。按照人物的成就和特点,组织语言,注意题目对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