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13 10: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莆田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上)高二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 陈建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迟迟钟鼓初长夜, 。( 白居易《长恨歌》)
(2)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3)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4)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5)宫女如花满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
(6)花自飘零水自流。 ,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钅龙,。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钅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廷钅龙,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佑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节)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予乃亟与之交 亟:经常
B. 遂谢之荣 谢:感谢
C. 官不能堪 堪:忍受
D. 予之适越过潘子时 过:拜访
3.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④摘忌讳语,密奏之
⑤四大臣大怒 ⑥所杀七十余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④⑤⑥ D.②④⑤
4.下列文章对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吴炎、潘柽章两个人都是游戏人才,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
B. 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
C. 潘柽章被捕后没有想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 作者详叙了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的原因和经过,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怀念之情。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译:
(2)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扬帆。②远公:东晋高僧慧远。刺史桓伊曾在庐山为他建造禅寺,名“东林精舍”。
(1)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复活》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要到监牢里去一次,把事情告诉她,……如果有必要,对如果有必要的话,我就同她结婚。”他想。
这是涅赫柳多夫进行反省后第二天的想法。他为了拯救堕落的马斯洛娃,将其引入正途,做了这样的决定。
B、庭长在审撬锁盗窃案时,装出一副大公无私的神气,像前一天一样向陪审人员详细解释和交待他们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一些问题。
C、“你到底为什么要见她?”检察官有点烦躁地扬起眉毛问道。“因为她没有罪,却被判服苦役。我才是造成这一切的罪人。”涅赫柳多夫理直气壮地说,他觉得很有必要申明这一点。
D、涅赫柳多夫第一次在监狱中呆了五分钟后,心中出现奇怪的苦闷感,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感到自己和整个世界很不一致。同时在精神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恶心感。
E、去看完马斯洛娃后,涅赫柳多夫便想做这样的决定:推掉这座大住宅,把佣人都打发了,自己搬到旅馆去住。由于女管家一再劝说他放弃这种想法。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请简述涅赫柳多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马斯洛娃的情节。(43节)
2)、简述涅赫柳多夫第二次到监狱探马斯洛娃的经过。(47节~~48节)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华①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②。”请益③。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④,可以无与,与,伤惠⑤。”(《孟子·离娄下》)
[注]①子华:即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文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⑤惠:恩惠,德惠。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 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
答:

三、实用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5分)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默秋

1909年,陈寅恪复旦公学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即将不保。陈寅恪携妻将雏,踏上了流亡之路。在离开北平之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是当书到长沙,竟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盗走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在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作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就是这样一位“最优秀的中国学者”,“一个天生的导师”,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但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抗战胜利了,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一个瞎子大学生授课,在世界上实在是绝无仅有。清华为陈寅恪配了三个助手来协助他的教学和研究。这三个助手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其中汪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他们可以无话不谈。
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的老师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在病中,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正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在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接任这个职务,然而他却拒绝了。这一年,他最喜欢的汪篯,带着同样的使命,到广州来看望他。他们开始谈得很好。但不久就谈崩了。陈寅恪感受到这个昔日门生,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道:“你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选自《国学》2010年第7期,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有真学问的人不需要文凭装点门面,陈寅恪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只有一张文凭,却给后世留下了藏之名山的著作。
B.陈寅恪虽然辗转欧美游学13年,但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这首先归功于他的“中学由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
C.书被毁,书被盗,但陈寅恪凭借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令人信服地解释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史和制度史,登上了研究隋唐史的高峰。
D.国难当头,陈寅恪恪守着民族学“国可以亡,史不可断”的传统,这表明他是一个对政治不关心,专心研究学术的纯正学人。
E.文章撷取了陈寅恪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陈寅恪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1.本文两次提及汪篯,这对叙写陈寅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答:


12.文章标题是“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认为陈寅恪是“踽踽独行”者吗?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有四种软弱的小生物,虽然历经千百年的生存竞争,却依旧① 。宇宙② (hào hàn),大如恐龙,愈强大死得愈快,小物却敖过恶劣环境。故自大不如认小,安全些,也长命些。
(1)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填入①处。(3分)( )
A.相安无事 B.安然无恙 C.安之若素 D.安于一隅
(2)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写出汉字,填入②处。(2分)答:
(3)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2分)答: 改为
14.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专心学习一门技艺的人,较之聪颖但不专攻人, , 。 ; ,两者是有差别的。
①而后者恃才妄为,做事轻率 ②纵然技艺还可能不够纯熟
③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大体上,前者专心致志,谨慎行事
④①②③ B.②④①③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下引诗句,都有季节景物的描写,若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3分):( )
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乙、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丙、寒蝉聒梧桐,日夕长悲鸣。
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乙甲丙丁 (B)甲乙丙丁 (C)丙丁甲乙 (D)丁丙甲乙
16 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3分):( )
(A)一夜清风动扇愁, 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 忍到更深枕上流。
(B)每坐台前见玉容, 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 减却桃花一半红。
(C)浅色桃花亚短墙, 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 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 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 仙舟摇衍镜中酣。
17.阅读下文,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3分):( )
??? 闽越人高荔子而下龙眼,吾为评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噉可饱。龙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啮久之,了无所得。然酒阑口爽,餍饱之馀,则咂啄之味,石蟹有时胜蝤蛑也。戏书此纸,为饮流一笑。
???????????????????????????????????????????????????????????(苏轼《荔枝龙眼说》)?
(A)荔枝宜单独食用,龙眼则宜配酒而食。
(B)荔枝胜在饱满多汁,龙眼的滋味则在咂啄之间。
(C)荔枝、龙眼风味有异,是由于种植地势高低不同。
(D)荔枝、龙眼如搭配蝤蛑、石蟹一起吃,风味最佳。
注解:
??①蝤蛑yóu móu:又叫“梭子蟹”,生活在海里的一种螃蟹,甲壳略呈梭形,肉味鲜美。
? ②彭越:蟛蜞,小蟹。
??③咂:吮吸。
18.阅读下文, 选出符合作者想法的选项:(3分):( )
年纪轻的时候,倒是敢说话,可是没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会上有了地位,说出话来有相当分量,谁都乐意听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学做人,一味的唯唯诺诺,出言吐语,切忌生冷,总拣那烂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纪大了,退休之后,比较不负责任,可以言论自由了,不幸老年人总是唠叨的居多,听得人不耐烦,任是入情入理的话, 也当作耳边风。这是人生一大悲剧。( 张爱玲〈论写作〉)
(A)年轻人与老年人都较敢表达意见, 但也不耐听他人意见。
(B)中年人处世多权衡利害轻重, 常不愿说出与众不同之论。
(C)说话者地位越高、年龄越长, 越能得到听众喜爱与信任。
(D)「说者无意, 听者有心」的差距, 形成「人生一大悲剧」。
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70分)
花园醒目处摆着很多名花,牡丹、玫瑰、君子兰……花园角落里放了几盆塑料花。名花纷纷讽刺讽刺塑料花。没多久名花枯萎了,主人又换了一些。当塑料花又被新换的名花嘲笑时,塑料花反击道:“笑我们是摆设,你们有我们经济、耐久吗?”
请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