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龟裂(jūn) 纬度(wěi) 追溯(shù) 凋零(diāo)
B.潮汐(xī) 掸去(dǎn) 尘埃(āi) 翩然(piān)
C.缄默(jiān) 帷幕(wéi) 踪迹(zōng) 楔形(xiè )
D.遗骸(hái) 狩猎(shòu) 香蒲(pǔ) 褶皱(zh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B.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C.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D.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唯幕的一角而已。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座城市到处 出一派蓬蓬勃勃的景象。
(2)物候资料对于 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A.显现 选择 周密 分割 B.呈现 安排 致密 分裂
C.出现 安插 致密 分割 D.显现 安排 周密 分裂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改正有误的一项是( )
从2017年5月10日起,“蓝鲸一号”开始试采可燃冰。沉睡海底不知多少年的“冰”,穿透厚达200米的泥质粉砂地层,①变为天然气被输送到大约1200米以上的海平面上,②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对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③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④这是中国人民实现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A.句子①删去“大约”或“以上” B.句子②“全球”与“我国”互换位置
C.句子③在结尾处加“的国家” D.句子④把“实现”改为“推进”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③⑥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④③①②⑤⑥
6.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与画线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B.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C.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D.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
8、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为3.29本,远远低于欧美人均16本。然而,多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电子读物的阅读量却在逐年上升,人们普遍“手不释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由此可见, 。
殊不知,电子化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有着质的区别。电子化阅读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浅阅读”的盛行和阅读的“碎片化”。令人担忧的是,校园也出现了“手不释机”的电子阅读群体,他们被称为“低头族”。他们的阅读浮躁,不求甚解,让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空谈。
可喜的是,贵港市许多学校和社区开展了“书香校园”“书香进社区”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们亲近纸质图书,在慢下来、静下来、沉下来中回归经典“深阅读”。
(1)、联系上下文,请为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总结句,不超过20个字。
、广西贵港市实验中学倡议同学们多去图书馆进行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请你为这个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0个字以内。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选文,回答问题。
①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 是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②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③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9.选文所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1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猝死”急救指南
①近年来,“猝死”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②《中国急救医学》2020年刊发的一份报告显示,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引用2009年的研究数据指出,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54.4万,为世界之首。更为要命的是,大多数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医院之外,因此,当专业救护人员赶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③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命是完全无法挽回的。
④1963年,心脏病学家伦纳德·司彻里斯创立了美国心脏协会中心的CPR(心脏复苏)委员会,同年美国心脏协会正式授权支持CPR。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正式组合为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⑤【甲】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就停止工作了,全身会缺血。心脏就是这个工作原理,把血里面携带着的氧,运送到全身当心跳停止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缺氧坏死。
⑥心搏骤停患者需要做心肺复苏。什么时候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需要做心肺复苏呢?首先拍打患者并大声呼唤,患者没有眨眼、做眉、中哈等反应其次患者胸部无起伏5~10秒,两者同时具备即可判断患者心将骤停,应进行心肺复苏,
⑦如何做心肺复苏呢?发现有人倒地,可参考如下步骤施救:第一步,判断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重唤;第三步,若患者无反应,找人拨打急救电话、取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第四步,看呼吸,而不是去听和感觉,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5~10秒,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下颌式呼吸),就要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第五步,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⑧胸外接压的位置:两乳头连接中点处(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约一张银行卡的宽度);频率:每分钟100~200次。反复进行胸外按压直至拿到AED或急救人员到来。
⑨关于人工呼吸,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可以不做,因为未经训练的吹气既无效,还会使按压中断。应持续地按压,等待专业救护人员到来。越早进行电击,心脏重新跳动的成功率越高。
⑩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它小巧便携,使用简单有效。AED的出现使急救有望抓住“黄金4分钟”。
心搏骤停病人早期85%~90%的病因是室颤,医院外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AED。【乙】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猝死是救不活的,能救过来的是当发生呼吸、心搏骤停10分钟之内身边有人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因为2/3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身边没有医生,所以真正能救他们的是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你。
(《读者》2021.6,有删改)
16. 阅读全文,说一说对心搏骤停患者,可以使用的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有哪些?
17. 从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选择一句,分析其说明方法及作用。
18. 下面加点词语可否删去,为什么?
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54.4万,为世界之首。
19. 本文介绍了心肺复苏技术,以及非专业人员救治过程,为了让更多心肺病人在生命关键时刻得到救治,请你开动脑筋,对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和相关公共设施的完善提出你的建议。
(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天道立秋
张承志
那一年立秋日,是个神秘的日子。
年复一年地,北京人渐渐开始从春末就恐怖地等着入伏。一天天地熬,直到今年是一刻刻地熬。长长无尽的北京苦夏,在这一回简直到了极致。
后来愈热愈烈,我几乎绝望。再这样热下去,连我也怀疑没有天理了。
可是,那一天是立秋。上午我麻木地走进太阳的暴烤。我已经不信任节气,不相信北京今年夏天还能立秋,我已经决心和这个毒日头熬到底了。那一天,家家户户的月份牌和挂历上都印着——8月8日,立秋。可是我没有半点预感。我没有任何对于它的期待,没有想象那种享受。在久久的煎熬中,预感与灵性,以及想象,都真的萎蔫了。
火一样的上午,过去了。
中午时我还是没有预感。只是拼命做着自己最爱做的事。这是唯一的度命方式。在恐怖的酷热中,一切都呈着残酷感,但又呈着难言的美。
下午的阳光开始显得五彩缤纷,美丽得让人忘却了残酷,异想天开地看见一丝温柔。
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我差一点喊出声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我几乎想落泪。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蓝天顿失了那种炫目的光亮,此刻蓝色纯正。风升得更高,连梢尖上的叶片也在凝思——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我感动地站在大街正中。
我在沉默着呐喊。我是证人,我作证天理的真实。凉爽溶化着抚摸着我。它是证人,它证明我坚持到了今天。
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古人的遭遇,古人的忍耐,古人的感受与判断,以及古人的划分与总结。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从那一刻立秋之后,我和北京人便享受着凉爽的快感。人人都心平气和了,等着下一个更痛快的节气。同南方北方的人们交流,大都感受略同。立秋律,执法全部中国。听说,有个老外在立秋那天激动地说:你们中国人的节气真棒!
沐浴着广袤无际、阴柔轻漫的凉爽,我久久感动着。从那立秋的时刻至今,我每一天每一瞬都意识着这秋之伟力。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我想证明——天道的存在,但我已经预感到证明的艰难。
因为,中国早就证明完毕,而且语言简练至极,仅仅用了两个字。
(选自《荒芜英雄路》,有删改)
20.从苦夏到立秋,“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阅读全文,加以概述。
21.下面是文中关于“凉爽”到来那一刻的一组描述。
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
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述的作用。
22.阅读散文可以沿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脉络,读出文章的意蕴,获得自己的感悟。阅读下面句子,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陈述你的理解和思考。
“我”:我是证人,我作证天理的真实。
“我”: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
“我”: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父母亲人的陪伴,有老师同学的陪伴,有书籍玩具的陪伴……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都可能会对你的成长有所影响,有所帮助。
请以“____________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
答案
1、B 2. C 3.B 4.D 5.C 6. 示例:雄鹰在蓝天翱翔 是为了探寻奋斗的目标
落叶在风中飞舞 是为了展示曼妙的舞姿 7.D 8、(1)示例:①电子阅读冲击纸质阅读。②电子阅读成为主流阅读。③人们更喜欢电子阅读。④不是国民阅读少,而是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⑤人们不是“手不释卷”,而是“手不释机”了。
、阅读成习惯,书香满校园。
9.斯石英可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自然界也存在。
10.“强烈”一词从程度上进行界定,表明挤压的力度巨大,可见沙子受到极大的外力挤压才能形成斯石英,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第2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陨石撞击过的地方以及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斯石英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斯石英形成的条件是沙子经历了强烈的挤压。
12.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新颖别致,发人深思,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13.不能。“几乎完全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这与常识不符合,也不符合科学真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14. 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冬眠菊头蝠与冬眠老鼠的比较,以准确的数字说明了蝙蝠打破了“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这个规律,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5.①冬眠可以提高寿命。②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人类的体型相对比较大;③人类和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猴子能冬眠,人类当然也可以。
16.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AED(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
17. 甲: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心脏比作泵,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心脏的工作原理。
乙: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说明治疗室颤的紧迫性,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8. 不能删去。“估计”指对事物进行大致的推断,文中推断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达54.4万,并不是绝对的,删掉后,表达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 示例:①医院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到单位或社区开展心肺复苏技术宣传与培训;②在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
20.“我”的心理从苦夏时的“恐怖”“绝望”,到立秋时变得“吃惊”“感动”“心平气和”。
21.从“浸漫”到“充斥”再到“漫天盖地”,“凉爽”的程度逐层递进。这组描述生动写出了凉爽在“分秒之间”猝不及防地到来,铺满天地,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语言准确,极具张力,这种凉爽与上文“我”在苦夏中的久久煎熬形成强烈反差,为下文“我”在立秋来时的“久久感动”和顿悟做铺垫。
22.示例:在无尽的苦夏中,“我”与酷热相抗衡,已经不信任节气,但当凉爽到来的一刹那,“我”瞬间感受到立秋的真实存在。“我”的经历古人早就体验过,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来区分大地上的寒热变化、生命流转。立秋让“我”顿悟天道有序,万物皆有规律。在生活中,我也感受到节气的神奇,惊蛰一到,春雷始鸣。“节气”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给人以启示,提醒后人心平气和地接纳、遵守天道法则。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