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
下关镇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期段考(一)
称谓,皆寓不同几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
士的气质与风度。
语文试卷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
注意事项:
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题卡上填写清楚。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度显得子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
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
,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
材料一:
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
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
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杨光大。
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一国学之根基》)
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
材料三:
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
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
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
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
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
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
勿范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
“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
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
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
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诺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
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
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
对立又互补。
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
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儒、道的思想。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人,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
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
“国学”的根基。
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
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美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
精神和主要走向。
语文XG·第1页(共8页)
语文XG·第2页(共8页)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
错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
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
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
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
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
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
的思想。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
根据原文“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
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
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
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
筑牢“国学”的根基。故选 D。
2.(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
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错误,“志士仁人”与
“清修隐者”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
故选 C。
3.(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
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
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
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地与我并生,万
物与我为一”符合“道家”思想。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
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
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
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
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C.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
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
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故选 B。
4.(4 分)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
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
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
容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
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
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
“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
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
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
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
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
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
根据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
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
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4 分)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
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
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
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
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
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
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
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
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
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
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
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
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
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
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
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
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
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
6.(3 分)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旨在为下文这条鱼
拖着小船向大海游去做铺垫”分析错误。此处细节更多是为了突出老人捕鱼经验丰富的特
点。故选 A。
7.(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风格简约、
准确,重视语言的嗅觉、听觉上的表达效果等”错,节选部分语言特色包括重视语言触觉、
听觉、视觉上的表达效果,但没有嗅觉。故选 D。
8.(6 分)①细节真实:钓索作为渔民的必备工具,与老人形象、身份及海上捕鱼的场景相符,
写出了渔民打鱼的日常生活气息。②以钓索反映心理:老人借助钓索来捕鱼,根据钓索的
变化来判断所钓之鱼的情况,同时也伴随着老人捕鱼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如期待、兴奋、
谨慎、庆幸、担心恐惧又不甘心放弃的矛盾挣扎等一列心理。③以钓索反映情节:文中写
到“两卷备用钓索”“三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可供备用”“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等,
老人使用的钓索的长度的变化展现出老人捕鱼的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在这篇小说中多次出现 “钓索”这一
物象,它在不同的情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首先,钓索作为渔民的必备工具,与老人形象、身份及海上捕鱼的场景相符,描写钓
索的细节,可以让小说的情节显得更加真实。如“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
子上轻轻地解下来”“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
钓索,因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的地方或低一点的地方。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
这些细节的描写充满着渔民打鱼的日常生活气息。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
其次,钓索反映老人当时的心理变化。如“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
了”“感到这轻微的一拉,他很高兴,接着他感到有些猛拉的感觉,很有分量,叫人难以
相信”“跟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的索。他一时加强了大拇指和食指上的压
力,于是钓索上的分量增加了,一直传到水中深处”“如果它决意朝下沉,我该怎么办?
我不知道。如果它潜入海底,死在那儿,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等内容可看出,老人借
助钓索来捕鱼,根据钓索的变化来判断所钓之鱼的情况,同时也伴随着老人捕鱼过程中的
心理变化,如期待、兴奋、谨慎、庆幸、担心恐惧又不甘心放弃的矛盾挣扎等一列心理。
最后,钓索还反映情节的发展,通过钓索来反映老人捕鱼的过程。如“从那两卷备用
钓索中的一卷上放出钓索”“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的索的
一端紧系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
钩索卷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可供备用”“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
它往上拉一英寸”,这些情节通过老人使用的钓索的长度的变化暗示出老人捕鱼的进程。
9.(6 分)①小说的情节是老人捕鱼的过程,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
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那条被钓索钓到的大鱼
在海中游走等隐藏线索;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其读者的好奇与思考,如这
条鱼究竟有多大、同时大鱼游走的不确定性,既给老人捕鱼增加了难度,也给老人带来了
不可预知的危险;老人能否捕到这条鱼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小说选段主要是描写了老人捕鱼的过
程,但小说所表现的内容则要比描写的这部分情节要多得多,所以这只是小说“露出水
面的八分之一”。
作者并没有把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及思想全部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少量的描写,让
读者根据其中的线索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那条被钓索钓到的
大鱼在海中游走的路线等,通过极少的内容来表现更多的信息。有大量的信息等读者通
过自己的解读来获得,这就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那八分之七。
最后,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发读者遐想。在这一段中,大鱼一直没有
露出面目,只是通过老人对钓索的变化来推测这条鱼的重量,比如“钓索给绷得太紧,
上面竟蹦出水珠来”“随后它在水里渐渐发出一阵拖长的咝咝声,但他依旧攥着它,在座
板上死劲撑住了自己的身子,仰着上半身来抵消鱼的拉力”等内容都可以感知大鱼之大。
同时,大鱼游走的不确定性,“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
行进”“他攥住了勒在背脊上的钓索,紧盯着它直往水中斜去,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
驶去”,这些既给老人捕鱼增加了难度,也给老人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危险,读者不禁会产
生疑问,老人能否捕到这条鱼?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
10.(3 分)DHO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为:父子主恩,君臣主
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断句时,根据句意可知前两句结构对称,分别
在“恩”和“敬”处断。后一句以“也”为句末标志。故选 DHO。
11.(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B.“舜将首领之位传给尧”错
误,应为“尧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故选 B。
12.(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B.“在景子看来,礼是
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景子认为礼
就是“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所以赞同“父子主恩,君臣主敬”。故选 B。
13.(8 分)
(1)(4 分)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第一个“以”,
用、拿;“与”,和、跟;“岂”,难道;第二个“以”,认为。)
(2)(4 分)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
下。(“焉”,兼词,于之;“臣之”,以之为臣;“王”,称王,统一天下。)
14.(3 分)不认同。孟子认为,主动为君王陈述尧舜之道(为君之道)才是对王的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本,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恶!是何言也?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
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可知,孟子并
不认为自己不尊重齐王,认为陈“尧舜之道”方为敬王。
15.(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对越王勾践破吴
得胜的赞许”说法有误。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意在表现人事变化
和盛衰无常的主题,所以前面对吴越战争的描写只是欲抑先扬的“扬”,重点还是在后面
的“抑”。故选 C。
16.(6 分)第一首着重写姑苏台今日之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
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第二首则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越宫“昔盛”(昔日的繁华),
而最后一句写“今衰”(今日荒凉)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古诗词写作手法的能力。两首诗都选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
昔盛今衰。不同的是第一首诗前两句先实写今日的荒凉景象,后两句说只有西城河的明
月见证过吴宫昔日的繁华,用亘古不变的明月作为见证反衬昔日的繁华,突出了春光依
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体现昔盛今衰之感。而第二首诗中首句点明
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前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
三句先虚写昔日越王破吴而归的繁华景象。最后结句则突然一转,用“只今惟有鹧鸪飞”
来表现今日凄凉,造成强烈反差,体现昔盛今衰之感。
17.(6 分)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3)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18.(4 分)①触手可及 ②通俗易懂 ③精彩纷呈 ④欣欣向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指“天宫课堂”缩小了民众与
科学之间的距离,可用“触手可及”。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第
二空,语境指科学变得容易理解,可用“通俗易懂”。通俗易懂: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
得。第三空,此处指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多而精彩,应用“精彩纷呈”。精彩纷呈:出
色的地方接连不断地表现出来。第四空,语境指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可用“欣欣向
荣”。欣欣向荣: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
19.(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依据前语境“每一次的腾空而
起”,按照主语一致原则,后面应接着说“腾空而起”的意义,用“是”衔接,排除 AC;
比较定语顺序,再排除 B。故选 D。
20.(3 分)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应为
“底气、志气、骨气”搭配“昂扬在胸中”,“航天梦、中国梦”搭配“撒播到心里”;
语序不当,“中国梦、航天梦”应为“航天梦、中国梦”。全部改对的是 A 项。故选 A。
21.(6 分)
①心中空荡荡
②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
③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首先注意后面的问号,这里
需要设置问题;然后看前语境“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照应“我们两手满当当”,其后
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即“怅惘”,据以上分析得出答案:心中空荡荡。
第二空,根据上文“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下文应该填内
里或者实质上应该是有益处的,注意结合“相反”一词以及后文“利益最大化的风轮”,
整理答案为: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第三空,结合上文“‘唯意志论’者固
然举步维艰”,横线处应该写物质层面的弊端,再结合后文“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
份理想情怀”得出答案: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
22.(4 分)“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三个句子结构相同,并列使用,
形成排比,层层递进,揭示了利己主义的严重危害,气势逼人,催人警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从结构上分析三个分句,
“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均为名词作
主语,能愿动词加动词作谓语;“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分句
间没有严格的顺序,外在看呈现并列关系;构成排比修辞,抑扬顿挫,音韵和谐,朗朗
上口;内里分析,由“责任”到“道德”再到“灵魂”三个词语属于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要,再由“淡忘”到“离席”进而“出丑”,说明危害,层层递进,揭示了利己主义带来
的严重而可怕的后果,大气酣畅,富有警醒作用和感召力。
23.(60 分)
【例文】
何谓无用?实乃大用!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迅猛,各国大肆争夺高新技术人才,社会对理科
相关职业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类观点也就随之而来。
在海量信息面前,语文仿佛显得微不足道。小陈同学所谓的“语文无用论”也随之衍生。
但是,小陈同学,事实果真如此吗?语文当真无用?在我看来,所谓“无用”,实乃
大用!学习语文可以使思维更严谨、更理性。多少人认为语文随性而发,不具备严谨的
逻辑,只是误人子弟。这种荒谬的看法实在是对语文莫大的误会。贾岛曾为“僧敲月下
门”中用“推”还是“敲”而苦苦思索,甚至与韩愈激烈讨论良久后才决定用“敲”字。
为求一字而反复推敲、细细斟酌,这种钻研精神难道逊色于哪门学科吗?有了这种严谨
态度,还会怕难成大事吗?又有多少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化身,多愁善感的代表?实则
亦不然。因为语文,我们体验到了本不可能体验到的生活:三毛身心流浪的疲惫旅途、
海伦·凯勒与命运抗衡的不懈斗争、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难农时
而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经历”,我们的眼中多了几缕明亮,心中多了几分洞察,从而更
清楚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因为见过太多,所以更加客观,更加理性。语文所培养的这种
理性而严谨的思维让我们更明达、更智慧。它推动着我们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明
天,这向我们证明着语文之大用。
语文,作为中国之根本,其作用、意义远不会仅仅局限在个人。美国总统尼克松曾
说过,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时,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7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
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民不战而胜的时候。小陈同学,这些话你读来也会不寒而栗
吧?即使这样,你所谓的“语文无用论”还立得住吗?有一天你忘记了自己的母语,说
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按照西方的习俗生活着,而对本土文化一无所知时,你还算中国人?
二战时期德国入侵法国后并不大屠杀,他们只是教法国人德语,这是因为文化入侵比武
力入侵更有效果。历史悠久、文明兴盛的国家那么多,却只有中国被称作五千年古国,
是因为只有中国文化从未间断过。文化将彼此区分开来。当一国之文化被另一国同化时,
它们已没有本质区别。如都得在《最后一课》中所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
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而语文就是我们的语言,我
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赤子之心,“有之,请从嗣同始”的慷慨赴死,“丈夫未可轻年少”的敢于求进 这
些由语文衍生出来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才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栉风沐雨仍屹立不
倒的根本。语文无用?避国之震愆,保国之根本,促国之兴盛,是为无用?谓无用者,
真乃贻笑大方。
何谓无用?敏思维,美生活,兴国安邦,实乃大用!
【审题】
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
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
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文章来反驳小陈。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此句意在让学生结合材料内容,挖掘其
内在含义。
材料由四则体现语文学习重要性的材料组成,第一则为日常生活材料,第二到第四
则为时事材料。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四则材料分别突出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理解与传承。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8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
第一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引用的是生活中关于语文学习的一种
普遍现象,通过老师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忧心,体现语文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的重
要,即语文学习要求掌握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只有学会正
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才能有效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
第二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升思维能力。引用钟南山院士对语文学习的态度:
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体现语文学习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
力,即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
第三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通过武汉 32 幅海报上各具特色的感恩
美言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与力量,体现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功能,即语文学习可以掌
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
第四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材料引用外交官耿爽完美运用国学精
华进行外交活动的事例,由网友的感慨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即语文学习可以继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
四则材料各有侧重,指向明确,阅读上不设难度,内容为日常生活和时事,能有效
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感触与思考。
在写作时,要求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谈感想,因此,写作内容要和自身结合,写出自
己的感想。
(2)“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请你写一篇文章来反驳小陈”,“反驳
小陈”,说明最恰当的文章形式应是驳论文,反驳小陈语文学习无用观点,明确自己的观
点。驳论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
看法、观点的错误,然后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
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针对需要反驳的对方的错误看法、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
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对方。这个作文题目的驳论,是对小陈的语文学
习无用论进行辩驳。那就必须反驳小陈的观点,不能认同其观点。
【参考立意】
1.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
2.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3.大美语文;
4.时代变迁,语文不可丢。
【素材】
1.如果你打下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那么你一辈子就有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它除了
便利你的工作和生活,还有一宗最大的用处,那就是可以帮你不断自学,不断向上攀登,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9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
不断为你美丽的生命充值。所以我说,语文能力是人生的一根魔杖。——北董
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
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学理科的不学好语文,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无
味,佶屈聱牙,让人难以看下去,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事业发展的。——华罗庚
一个人,无论智商有多高,能力有多大,如果他缺乏语言交流与文字表达能力,在
未来事业中就很难发展和成功。因此,听说读写能力的好坏,将会影响人的一生,这是
人们的普遍感悟和深刻认识!——方圆
2.古人讲:“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可见,读书并非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
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
读书人之于文育,不仅在于他们认得字,能读书,更在于他们能通过读书而知道越来越
多的道理,增长越来越多的智慧,培养起真正属人的性情。达尔文称良知为“人类一切
本能中之最高贵者”,这种本能比它种本能更足以使人类区别于别种动物。而良知,是语
文告诉我们的。
3.在我看来,语文始终有一种难以言述的魅力,时而如幽兰清香之恬淡,时而如仲夏繁
星之璀璨,时而如花落水逝之哀婉,时而如旷野苍山之深厚。这种魅力赋予我们的生活
以独特的美感,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最近武汉发布的 32 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
了无数人的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32 处美景,配上 32 句美言,
使多少人潸然泪下,何以众人皆动容?自是语文触心弦。语文可以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共鸣没有时间的局限,只是每每想起或触及,都会有意味无尽的感动,让生活平添
几分有温度的美。这种共鸣,好比苏轼所言“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即使时光悠转
千年仍令人为之绝倒;又或者是晏几道所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呢,引得多少
深情人幽思;也可以是顾城口中的“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尽管我们与他相隔甚远,对光
明的向往也依旧穿越时空扎根心底。我们享受着语文带来的美,在细细品鉴与感悟中寻
找到属于自己对美的定义。我们的感情因语文而更充沛丰盈——即使如此,所谓的“语
文无用论”的拥护者——小陈同学,你还能说得出那一句“语文无用”吗?否定了语文
之用的你,不也否定了生活中每场与语文息息相关的美吗?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孟子将要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患了感冒,不能吹风。明
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能让我见到您吗?”
孟子回答说:“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堂上去。”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10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辞说有病,今日去吊丧,也许不
合适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
孟仲子答道:“昨天大王有诏令,他由于患病,不能到朝堂上去。今天病好了些,就匆忙
到朝堂上去了,我不知道是否到了。”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阻拦孟子,告诉他:“请一定不要回来,到朝堂上去!”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家去歇宿。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感恩为关
键,君臣关系以恭敬为关键。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孟子说:“啊!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他
们在心里说‘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罢了。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
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的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说:“不,我不是说这个。《礼记》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起身,君王召唤,
臣子不等马车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齐王,听了君王的诏令却不去了,这大概与礼
的规定不符合吧。”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他们凭借财
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遗憾什么呢?’不符合义,难道
曾子会说吗?这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龄是一
样、德行是一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
主、管理百姓,没有比德行更尊贵的,怎么能有了其中一样(爵位)而轻视另外两样(年龄、
德行)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就(亲自)
前去请教。君王尊尚德行和乐行正道,不能像这样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伊
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管仲,也是先向他学
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
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
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
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
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11 页(共 11 页)
{#{QQABLQyAoggAABBAAQhCUQHgCkGQkBGACIoOREAAMAIAgA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