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清兵卫与葫芦红安三中 仲秋月 志贺直哉(日本)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也称“新理想”派。
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知人论文 《清兵卫与葫芦》是志贺直哉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青少年时代一直与父亲不和,父亲对他选择走文学创作的道路持反对态度。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志贺直哉以此为主题写下不少作品。本文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知人论文 字词辨析热衷 战战兢兢
茶卤 薪水
哆嗦 呵斥
熠熠 乖觉
zhōng lǔ duō SuO hē chìjīng xīn yì guāi jué 单元关键词:
沧海拾贝情节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与细节细节与情节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它其实也是情节——细小的情节,或者说是情节的一个小部分。它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细节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对情节、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情节运行的方式1、情节是故事的核心,情节的运行遵循一个基本的模式:
2、摇摆:
3、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小说生动性的要求和保证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感知文本:
快速浏览课文,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及情节。
思考: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情节之模式初探 课文主要写了 的故事。中心事件——
一个葫芦引起的“悲剧”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 情节模式:开端 清兵卫爱好葫芦 发展 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 高潮 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结局 清兵卫改变爱好 小高潮 葫芦被卖出高价开端 清兵卫爱好葫芦 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是
通过哪些细节来表现? 情节之细节分析热爱(1)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
(2)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3)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4)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5)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细节描写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3.凸显主题。 情节之细节分析精读6-45节,理解掌握“危机爆发”对情节的推动作用。(1)客人与父亲喜欢的葫芦与清兵卫不一致;
(2)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
(3)清兵卫上课玩葫芦;
(4)教员没收葫芦;
(5)教员家访,训斥清兵卫;交代父子矛盾的起点父子矛盾存在的原因教员与清兵卫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父子矛盾的爆发蓄势 情节之危机爆发(6)父亲揍清兵卫
(7)父亲砸葫芦;
(8)教员扔葫芦
(9)校役卖葫芦
(10)古董店收购并高价卖出葫芦
(11)清兵卫改变爱好父子矛盾爆发,并成为后一情节中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的新起点为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冲突蓄势。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冲突爆发。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冲突爆发之二。矛盾爆发的结果。本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是危机爆发。危机爆发指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郁积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这个危机的爆发同样是情节的新的起点。
这里1-5是情节的郁积,而教员的家访是矛盾爆发的合适时机,而父与子的矛盾爆发又是下一个清兵卫与常人的理解不同的矛盾开始的新起点。由此可见,危机爆发式的情节安排,可以使故事的发展曲折生动,故事的情节丰富而多变,并在情节的展开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第二部分情节矛盾分析 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场景来进行描写。它展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而这矛盾又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后文的“教员”其实也是“父亲”的一个意义共同体),第二层是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矛盾。 第一层矛盾最终爆发,清兵卫的爱好被生生扼杀,达到情节的一个高潮;而后又是一个小高潮,清兵卫慧眼发掘的葫芦,被卖到六百块的高价。从第一层矛盾来看,是清兵卫被压倒了,然而从第二层矛盾来看,清兵卫却是胜利者。在这部分情节中,情节的发展是否也经历了摇摆的过程?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之摇摆小说的摇摆还体现在哪儿?(1) 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先写这个教员的爱好,再写家访;
(2)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3)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4)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5)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6)一毛钱买的葫芦,被卖至五十块、六百块钱。 情节之摇摆“摇摆“的作用:
(1)对比、衬托、铺垫;
(2)情节的跌宕起伏。 情节之摇摆 0.1元=50元=600元(1)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 “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2)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
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
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
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商人又卖了600元。对比作用: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的鉴赏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与粗暴。
除了以上提到的对比和摇摆,小说还应用了哪些设置情节的技巧?
倒叙 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
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
首尾呼应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 客人、父亲与教员的爱好不同,但是他们对清兵卫的爱好所持的态度却是一致地持反对态度。面对这样的反对,清兵卫有什么样的反应?这说明了什么? 主题探究(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清兵卫长期以来受到压制,这种压制让他感到了反抗的无力,是一种欲哭无泪、痛苦无奈的表现。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清兵卫:
爸爸教员
客人同情 批评 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 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呼吁人们要尊重性让个性自由发展小说主题 主题探究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篇小说和《炼金术士》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清兵卫对爱好的执著,与牧羊少年对宝藏的执著,是一实一虚的,一个从普通生活场景来写,一个从奇幻故事来写,都具有类似寓言的意义: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主题探究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主题探究你很优秀,真的!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应该相信梦想的价值,坚持自己的梦想。
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
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寄语:作业 合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