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诗歌形象的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考查。
【考点分类训练】
一、诗歌评价题“2题型”
【题型一】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
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教材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考点对接】
①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答:
②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
③请从感奋、感伤以及二者的关系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进行简要分析。
答:
④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答:
参考答案 ①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的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②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34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着报国无路的感慨。
③感奋中略有感伤,感伤是感奋的表现。作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难免流露出伤感之情,但这正是词人不甘沉沦、感奋进取的表现,仍不失豪迈本色。
④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技巧点拨】
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应注意“4个抓手”
1.抓住内容
抓住题目、注解、作者,体味出省略的、含蓄的内容部分,这样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容易些。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抓住题目和注释的提示,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和内容,初步推断诗歌会有几种情感。如当看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抓住意象
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
3.抓关键词
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4.抓角度
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答题步骤】
步骤一: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等。
步骤二: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步骤三: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必备知识]
古代文人的思想脉络
兼济天下 功成思想 寄托国家起用良将卫国的理想
独善其身 高洁品性 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远大抱负,身处逆境、孤危,但仍有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
报国无门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高洁,高雅脱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身退思想 正直,有气节(节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坚贞不屈
隐逸,闲适
万念俱寂的出世思想,“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不喜世俗束缚,厌弃官场黑暗
古代文人的情感脉络
喜 自然 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对春夏秋冬的喜欢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人生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悲 对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
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对人民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对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对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相思、挂念、担忧
对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
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未酬等
对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年华已老,壮志未酬
客居他乡,孤独寂寞
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即学 即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游西湖
苏 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 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意。通过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抓住关键词来辨别情感的不同之处。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复得返自然”,如鸟儿离开樊笼一般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注释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
答案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题型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技巧点拨】
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应注意的4点
1.体悟要深入
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答题步骤】
步骤一: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的观点态度;
步骤二: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步骤三: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步骤四: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
[即学 即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湖上即事
陈 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诗歌第一联,写波光粼粼,山色青青,“盈盈”二字很富有情味。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有这美好的环境,自己拄着短的拐杖穿着青鞋信步走走。第二联,诗人抓住水草边的白鹭、岸边新发芽的柳树,还有那停在枝头的黄莺,描绘出一幅清新而自然的美景图。第三联,写宴游。谁家摆开酒席,又有红粉佳人唱曲助兴,吟唱渐渐停止,但孤舟之上却响起了短笛之声。第四联写面对此无穷的风景,还是要“乐浮生”,由此可知,诗人寄情山水、乐享浮生的人生追求。
答案 此诗描写早春游湖的所见所闻,湖光山色,明媚动人,歌曲横笛,相映成趣。诗人对此无穷之景,吟唱不尽。于是开怀畅饮,进入醉乡。抒发了诗人对美好风景的无限留恋之情。体现了诗人自由洒脱的个性,纵情山水、乐享浮生的人生追求。
【限时训练】
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8分)
题型一 对点练
1.[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西台①哭所思
谢 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 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标题“西台哭所思”,“哭”“思”表达对文天祥的悼念之情;注释中也有交代;第二联写哭,以情感为驱使,发挥想象。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第三联由哭转入思。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诗因此用“故衣”二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这首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答案 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2.[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下阕前两句中的“怯”“休”两个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不想梳头,欲梳又止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联系上阕描写的到来的春天可知,应该是春天的到来勾起了词中人物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
答案 ①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3.[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 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两首诗虽然都与出仕相关,但态度却不相同。根据注释①,《岁暮归南山》是40岁的孟浩然落第时所作。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阐发愁寂空虚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思。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答案 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4.[观点态度]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溪桥晚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答案 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着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5.[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 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之情。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
6.[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瘦马图
龚 开①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②。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 ①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②闲,马厩。
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柴的马的形象,托物言志(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高洁)、坚贞的傲骨。
题组二 综合练
7.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 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注】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 瓦瓯(ōu):陶制的小盆。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是:________;可以用________一词来概括两首诗共同的语言风格。(2分)
★(2)两首诗中,两位诗人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溪居即事》中的意象有船、风、柴门,《溪兴》中的意象有山雨、风、钓丝、瓦瓯、篷底(船),故两首诗共同的意象是船或风。这两首诗语言均通俗易懂,平淡自然。(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可通过对诗歌形象和内容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崔诗写春风把“谁家不系船”吹入钓鱼湾,一位小童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开柴门的扣子,迎接客人。描写了一派恬静平和的乡村景象,塑造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反映出诗人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境。杜诗写自己去钓鱼,但“山雨溪风卷钓丝”,于是饮酒、醉眠,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漂流。看似闲适自乐,但是,深山僻水,风风雨雨,独钓独酌,以酒为伴,诗人的背后有一份孤独、寂寞与无奈。
答案 (1)船(或风) 清新质朴(平淡自然、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也可)
(2)不同。①崔诗描写一派恬静平和的乡村景象,塑造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反映出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境。②杜诗表面上写诗人的悠闲与自由自在:垂钓、饮酒、醉眠,一切任其自然。但是,深山僻水,风风雨雨,独钓独酌,以酒为伴,诗人闲适自乐的背后有一份孤独、寂寞与无奈。
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8分)
泛 舟
薛 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
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
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1)这首诗记述了________(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2)这首诗的颔联“藏”和“乱”字是诗眼,结合全诗分析其妙处。(6分)
答:
解析 (1)判断季节要抓住关键字眼,颈联中的“春衣”表明是春季。判断情感同样要结合诗句中重要词语,标题传达的就是一种闲适,诗句中的“笑语”“歌声”“轻”等传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尾联中的“江南”点明地点,所以诗中表达的情感是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析某个字的妙处时通常先解释字义,然后要分别说出每个字所展现的事物的特点,“藏笑语”是说这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乱歌声”是说鸟的叫声和人的歌声互相交错;最后要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解答本题可结合第(1)题的内容。
答案 (1)春日 寄情山水的闲适安逸(对江南春日美景和生活的喜爱)
(2)“藏”和“乱”分别是“隐藏”和“搅乱”之意。“藏”字写出了花的多、密及布满野花的小洲中飘荡着游人的欢声笑语;“乱”字写出了鸟之多及飞鸟的鸣叫搅乱了游人的歌声。两个字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江南春日美景和生活的喜爱之情。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 益
蕃州部落①能结束②,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③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 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②结束:戎装打扮。③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牧马群嘶边草绿”这句诗在展现西北边地的景色方面,可以与北朝民歌《敕勒歌》里所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景象相媲美,都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的边地风光。(2分)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句的能力。根据《敕勒歌》的提示,我们很容易想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敕勒歌》这一句展示的是水草丰盛、牛羊肥壮,壮阔浩大、生机勃勃的草原风光。根据两者描绘的风光大同小异,故第二空可填壮阔浩大、生机勃勃、雄壮苍凉等词语。(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许诗抓住“半不归”“寄寒衣”,其情感便一览无余。“秦兵半不归”的“秦兵”指“唐兵”,一场战争导致唐兵一半不归,也许夸张,但战争的惨烈、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诗人以“寄寒衣”这一细节事件为结语,不言哀伤而哀伤无限。李诗借助大雁、歌声、马群等草原意象描绘出生气勃勃的壮观画面,表达了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选用大雁这一意象,也体现出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答案 (1)风吹草低见牛羊 雄壮苍凉(意思对即可)
(2)许诗仅用白描手法(或细节刻画“寄寒衣”),选择典型事件,简单勾勒,桑乾河北一场夜战,半数战士丧生未归,次日清晨,亲人犹寄家信,告知御寒衣物已经寄出。寥寥几笔,就把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表现出来。
李诗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表达了戍边将士深沉的思乡之情,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花 底①
杜 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 ①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②潘安,即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③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1)这首诗作者追求辞藻的__________,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与其__________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呈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 (1)根据“紫萼”“千蕊”“行暮雨”“入朝霞”“潘安县”“卫玠车”得出语言特点;杜甫诗歌的一贯风格学生应该了解,不难答出。(2)前三联是对花的赞美、欣赏,最后一联的“莫作委泥沙”是惜花之情。同时联系注释及杜甫的生平经历,可总结出还有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感伤。
答案 (1)富丽精工 沉郁顿挫
(2)①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②惋惜花的易谢。“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③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诗人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新秋夜寄诸弟①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②,况自抱微痾。
无将③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
(1)“相望共星河”的“共”字,一说是“在”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分)
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4分)
答:
答案 (1)“共”字更好。“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以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的独处而想到已往的欢聚。一个“共”字,烘托出诗人极其寂寞的感受,透露出诗人深切的忆昔之情。而“在”字则无此意,表达效果较平淡,不及“共”字。
(2)该诗抒发了诗人思念诸弟、勤政爱民的思想情感。①融情于景:首联两句借秋夕、银河之景,流露出思弟之苦;颔联中以“空斋”对“高梧”,更烘托出诗人思念诸弟的殷切心情。②直抒胸臆:颈联和尾联直接抒情——朝廷刚刚对“我”委以重任,“我”怕从政不力,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尽职;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更不应该为一己之念而从政事中分心;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否则会使颜鬓苍老,岁月蹉跎。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如梦令【注】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2)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沉重凄凉的心情。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④融情于景。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自宣城赴官上京
杜 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淹留。
谢公城①畔溪惊梦,苏小②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③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注】 ①谢公城:指宣城。因南齐时谢朓曾任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宣城为谢公城。②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③尘冠挂却:辞官。
(1)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4分)
答:
★(2)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①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借对云山发出喝问,点明诗人未放弃自己的抱负;借对人世的发问,点明不甘心虚度此生的愿望。②在全诗中起转折作用。由对之前生活的描写,转向内心情感的表达。
(2)反映了诗人一方面想要做官,一方面又无意仕进的矛盾心情。前两联诗人回顾自己诗酒风流的放浪生活;颈联转为感慨生平,不甘心终老于此;尾联写“挂冠”之事,认为身处官场只会虚度光阴,耽误去“访旧游”,流露出归隐与入世的内心矛盾。全诗一波三折,抒发了诗人有志作为但又仕途不如意、浪迹山水又不甘心的矛盾心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浣溪沙
晏 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①,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②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注】 ①露华:指凝聚的水珠。②亸:下垂。
(1)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答:
★(2)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 (1)描绘了夏日黄昏女子昼梦方醒、粉汗微融、梳妆初罢的情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香雪”喻女子肌肤的芳洁,形象地表现出天气之热和女子之美。
(2)最后一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对昼眠梦醒、好梦短暂感到失落,也表现了她慵困无聊的闲愁闲恨。“一场春梦”表明人物由梦境转入现实,“日西斜”照应“晚来”,表明好梦短暂。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明人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惆怅东栏一株雪”中“惆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答案 (1)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首句“梨花淡白”即在点题“东栏梨花”,“花满城”承“梨花淡白”而言,若首句改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指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桃花烂漫”的意境也与诗人想感叹的春光易逝主题相差甚远。
(2)诗人惆怅的是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一、二句写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柳絮纷飞之景,说明时至暮春,盛极而衰,春天已一去不返,含有伤春的惆怅之情。最后一句写如此盛景,人生难得看过几回,由梨花盛开感到人生的短促,由此感到无限感慨与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