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本文丰富而富有形象性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剧的悲剧意蕴,感受莎士比亚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拥有理性的慧眼和积极健康的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引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分析唱词和宾白,把握哈姆莱特这一典型悲剧形象;鉴赏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感受悲剧的美学价值。
教学难点
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课前准备
1.预习话剧的特点和作家简介。
2.阅读《哈姆莱特》全剧。
3.画出节选部分体现哈姆莱特人物特点相关语句。
情境任务
在学校的第十个传统文化艺术节,我校戏剧社拟举办“人间至悲,生命至美--古今中外短剧展演活动”,其中《哈姆莱特》第三幕是第三展演曲目,请与你的同学一起设计台本。
教学过程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翁悲剧的特点:一是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二是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三是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写出了《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9部历史剧;包括四大喜剧在内的10部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中期:悲剧时期: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内的4大悲剧。
后期:传奇剧时期。
莎士比亚创作艺术特色:一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二是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三是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四是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五是人物语言性格化。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莎士比亚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写作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着力塑造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敢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入经典剧文,理戏剧冲突
1.梳理人物关系
预设:《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他和王后谈话的弄臣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劳狄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死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因中毒剑而亡。
补:前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全剧共五幕二十场,课本选的是第三幕第一场,主要情节是国王和波洛涅斯决定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亚试探哈姆雷特,并躲在门后偷听,其中有一段哈姆莱特的经典独白,内涵丰富深刻,引人深思。
2.梳理人物关系
①人物身份:
预设: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前王之妻,改嫁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前王之子,今王克劳狄斯之侄。 罗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②人物关系:
预设: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 :叔侄,又与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乔特鲁德:母子,但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波洛涅斯----哈姆莱特:既是国王帮凶又是恋人父亲。 奥菲利娅----哈姆莱特:挚爱哈姆莱特 ,但又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更有杀父之仇。
雷欧提斯----哈姆莱特:本是朋友,后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3.理节选结构
明确:
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陛下”)
第二部分(“生存还是毁灭”至“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第三部分(“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
另一种分法: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国王及波洛涅斯下”)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要试探哈姆莱特是否是因恋爱上的苦闷而疯狂。 第二部分(从“哈姆莱特上”到“变作今朝的泥土”)写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从“国王及波洛涅斯重上”到结束)写国王与波洛涅斯试探完哈姆莱特后的密谋。
4.析戏剧冲突。
预设: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
课文节选中的第一场和第三场对白: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正义与邪恶的冲突)第二场对白: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的冲突,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冲突。(本质上是现实与内心的冲突)
图片
赏经典对白,析悲剧王子
1.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这一段内心独白?
预设:
第一层:在哈姆莱特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感到痛夺困惑,对是否复仇顾虑重重:不复仇意味着生存,却要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复仇意味着毁灭与死亡。哪一种高贵?哈姆莱特接着思考。
第二层:前面讲了复仇意味着死亡,如果死亡就像睡着了,从此自己没有创痛,对其它也不会有伤害,那是最好的结局。如果死亡像睡着了,但还会做梦,意味着我的内心将继续受到惩罚,受到煎熬。这就使得哈姆莱特不得不有顾虑。也就是说对死亡后的不可知,引发哈姆莱特的恐惧。世人也是对死后的不可知,所以才忍受生存的艰难。换句话说,要是没有对死后不可知的恐惧,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等换来的小人的鄙视呢?对死后不可知的恐惧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生活的折磨。
结论:生存意味着忍受无边的痛苦,死亡意味着不可知的恐惧,所以,让哈姆莱特陷入于两难的顾虑与犹豫之中。顾虑与犹豫又让哈姆莱特变成懦夫,所以哈姆莱特叫奥菲利娅“不要忘记替我忏悔自己的罪孽”。
2.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莱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
预设:
哈姆莱特是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势力挑战,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
3.“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人?
预设:
①快乐王子。父王在世之际,哈姆莱特地位至尊,人们对他总是笑脸相迎,所以他性格达观,心情舒畅。
②人文主义者。“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补充: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表现为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否定神性。人文主义文学作品写人性,人的情感与欲望等,不写神的故事与精神。)
③忧郁王子。冷酷的现实给了哈姆莱特一连串的打击:英明有为的父王突然驾崩,久受崇敬的母后匆匆改嫁,理当由他继承的王位又被叔父篡夺,朋友成了敌人的密探等等。
④延宕(犹豫)王子。黑格尔说:“他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哈姆莱特陷入了深感任务的艰巨与自己的力量不足的困恼之中。他不断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却又难于找到。
4.历代评论家都有关于哈姆莱特长于思考而短于行动的议论,甚至歌德也认为他缺乏行动的能力。那么,如何认识哈姆莱特的延宕问题?他是不是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明确:
人文主义者的观点
犹豫: 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 ①主观: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②客观:教会反动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精神心理分析学派的观点
恩奈斯特·琼·恩斯认为:“从弗洛伊德心理学分析的角度看,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延宕是由于他对所承担的复仇任务的特殊厌恶心理所造成的。”
弗洛伊德说:“哈姆莱特能做出所有的事,却对一位杀掉他父亲、篡其王位、夺其母后的人无能为力,那是因为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于是对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谴不安所取代,良心告诉他,他自己实际上比这杀父娶母的凶手好不了多少。弗洛伊德进一步说:“哈姆莱特的遭遇其实是影射莎翁自己的心理。而且,由勃兰兑斯对莎翁的研究报告指出,这剧本是在莎翁的父亲死后不久所写的。这可以说,就是莎翁在哀挽父亲时,他的被潜抑的感情得到机会复苏。”
附: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在精神分析学中指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它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二度创造的术语。
哈姆莱特患了男孩恋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其心思并未放在复仇上。这种恋母才从而在潜意识中想要杀死父亲的特殊心理使得他将叔父杀害父亲娶其母亲的行为看成是自己潜意识中想要去做的事情。罪恶的克劳狄斯就是自己的化身,从这个意义上讲,杀死克劳狄斯就等于杀自己,其延宕根源就在于他潜意识中的这种复杂的恋母心理。
名家观点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别林斯基 )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探悲剧根源,悟生命内涵
1.哈姆莱特》一剧的最后,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如果你是哈姆雷特,你会怎么做?
选择一:抓住国王在忏悔的机会,趁其不备,果断杀了敌人!
选择二:发动民众进行一次宫廷政变,趁机杀了敌人!
第一种选择,国王中了哈姆雷特“戏中戏”之计,惊魂甫定。专注于忏悔,无人守护。有成功的可能!
第二种选择,由雷欧提斯攻占王宫的情节可知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由克劳狄斯对他的忌惮可知他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有成功的可能!
2.在你看来,哈姆莱特为何会做这样的选择?
补充: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伦乱纵欲的时候,有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三场)
预设:
复仇的方式其实不止一种,中国式复仇几乎都是直接结束仇人的性命,像鲁迅《铸剑》中与仇人同归于尽,纪君祥《赵氏孤儿》结局是屠岸贾被施以极刑。而国外的大多重在摧毁一个人的精神,往往通过计谋使他们失去地位和尊严,饱受亲人离散被人唾弃的痛苦,目的是制造社会性死亡,如小说《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回归后精心设局逼死仇敌,而医生奇灵渥斯对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精神折磨是霍桑小说《红字》里的重要情节。
中国有“以牙还牙”“血债血偿”“以直报怨”的传统,西方则追求个性解放、灵魂救赎。
哈姆莱特为父亲复仇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他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完成这一任务不仅仅是以杀死仇人为目标,而是意在改变世界。所以他坚持自己复仇手段的正义性,认定行动目的是正义的,则行动手段一定也要正义。他的复仇不是针对某个人,不是哈姆雷特的宗教情结,更不是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而是针对邪恶的行为,他想消灭世上的罪恶。这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者的必然行动。
3.你认为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
4.林兆华导演排演《哈姆莱特》时写下这样的注解:“哈姆莱特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在大街上我们也许会每天交错走过。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着我们。他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每天所要面临的。生存或者死亡是个哲学命题,也是生活中每一种具体的大事和小事。是或不是,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你如何评价林导的这一理解?
预设:面对生死问题,中华文化更注重家国利益,讲究责任担当;而西方文化更偏重自我独立意识,追求灵魂的不朽。但中外对生死思考的出发点和最终指向都是一致的,哈姆莱特探讨生死这个问题,确实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思虑,当他不自觉地用“我们”思考时,就表明他在为整个人类代言。一个人能从自己的处境出发,推己及人,体谅他人,体谅世界,那我们说这个人就是有悲悯情怀的。所以说哈姆莱特是我们中间的一个,也是我们大家。
读中外戏剧,懂中西差异
1.推荐阅读“名家论《哈姆雷特》”。从柯勒律治、歌德、海涅、屠格涅夫、别林斯基、雨果等名家的评论中,深入认识经典形象“哈姆雷特”的多层次内涵。写一写“我心中的哈姆雷特”。
2.对比阅读《窦娥冤》《哈姆莱特》,对比中外戏剧中关于生死选择、复仇母题的递进式认知以及在文化表现中的差异和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