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检测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表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对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C.“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C.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C.“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闻一多的转变
①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②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③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④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⑤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⑦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⑧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⑨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年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颐《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又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5.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6.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百合花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 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她听到小通讯员受伤的经过时的难过心情。
C.“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
D.“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出“我”无比痛苦的心情。
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B.《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表现了内容的真实性。
C.“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
D.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9. “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运用什么手法?表达的意蕴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0.《红烛》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红烛精神”,请结合红烛的特点进行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11.“我们不知,你是什么,/什么和你最为相似?/从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请赏析《云雀》这段诗句的妙处。
五、选择题
12.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一句运用比喻具体描绘出了死水发酵的过程。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一句通过比喻具体描绘出了死水发酵的结果。
C.“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反映出珍珠般的水珠由小变大的过程。
D.“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反映出这沟死水已成为肮脏污浊的乐园,蚊子肆虐的天堂。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愤青的重点不在“青”而在“愤”,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⑤②⑥③①④ B.⑤②④①⑥③ C.①④⑤②⑥③ D.④①⑥③⑤②
14.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站在山脚下,仰望大山,群峰魏峨,乱石穿空,树高林深,几片白云游荡在山腰,雨还是淅淅历历地打在身上,淡淡的薄雾把大山上上下下包裹得越发厚重、崔嵬。同学们信心十足,跃跃欲试,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半山腰。但是山势越来越陡俏,山石嶙峋,难以行进。遇到艰难处,大家把关节像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队员体力不支,简直要被疲惫吞噬。但他们谁也不愿做那懦夫和弱者,奋力向上再向上。当登上峰顶,呼吸到清凉的空气,听到那晨曦中的鸟鸣,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为欣喜的泪滴。
A.魏峨 铆(m o)钉 懦(nuò)夫
B.淅淅历历 嶙峋 晨曦(xī)
C.薄(báo)雾 陡俏 楔(xiē)入
D.崔嵬 罅(xià)隙 吞噬(shì)
15.树(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题目: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写出了树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B.前四行诗描写了树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C.后四行诗写树的地下景观,暗含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D.诗人以树作为象征,把深厚的社会内容涵盖其中。
16.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绒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题目: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说“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因为这句话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打破平静的生活。
B.“火山”暗指孕育着反抗的人民。
C.这首诗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革命不可遏止。
D.这首诗指出了反动统治必然灭亡的命运和人民必胜的前景。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那本书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面对网友对某主播因紧张而导致口误的调侃,该主播在受访时回应: 主播出错纯属正常,大家不要苛责。
C.黄教授患上重感冒,不能与会,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情况: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还望海涵。
D.一对闺蜜逛商场,同时喜欢上店家仅剩一套的新款衣服,其中一位说:你穿上更漂亮,我还是割爱吧。
18.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春节,小李给老师拜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
B.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
C.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D.涂鸦之作,不值先生一哂,如蒙赐正,不胜感激!
19.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致云雀》——郭沫若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六、语言表达
20.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成上
蒲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21.下面是《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一段歌词,请仿照画线部分再续写一组句子。要求修辞恰当,情感一致;不要求与原词押韵,字数可适当增减。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① 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22.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 夸张 排比 B.比拟 比喻 排比
C.夸张 比喻 引用 D.对偶 比拟 引用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25.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或不准确,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南阳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方阳同学,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特此推荐。
阳明中学
2019年3月19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面是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请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加以简评。要求120字左右。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气,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中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小阅读-课外
2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因为风,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却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了出来。随着黄叶渐渐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便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本段文字中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每幅画面不超过8个字)
28.阅读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完成问题。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
29.你认为《红烛》第五节至第六节写了“泪”的哪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小阅读-课内
30.《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说诗中描写这两个形象时使用的不同方法。
31.赏析《红烛》第二三节: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32.《红烛》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九、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红烛》,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
闻一多
红烛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3.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34.《红烛》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十、话题作文
3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的姿态,可以是橘子洲头“独立”的豪迈,可以是峨日朵雪峰之侧的顽强坚韧,也可以是红烛般向下扎根、默默耕耘。
请以“青春的姿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通过写人或者叙事来塑造具体的青春形象,并能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你对青春的理解。
注意:(1)立意自定,标题自拟,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①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②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③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 6.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①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取民主的运动中;②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③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①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②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③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
7.C 8.B 9.(1)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
(2)不能让救人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
(3)她庄严虔诚的行为,表达了对通讯员19岁青春殒落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 10.(1)牺牲自己,照亮世界(或“自我牺牲精神”或“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
(2)面对黑暗,勇敢抗争(或“驱除黑暗,拯救祖国”或“抗争精神”)。
(3)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或“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或“奉献精神”)。
11.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将云雀的声音想象为彩霞里降下的雨,写出云雀叫声的美妙动听。
12.C
13.B
14.D
15.A
16.A
17.C
18.D
19.D
20.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21.答案示例:①像森林和小树一株,树是森林的孩子,森林是那树的托举,每当森林在欢歌,我就是歌的音符。
②像蓝天和彩云一朵,云是天的稚子,天是那云的归所,每当蓝天绽放笑颜,我就是脸上的红艳一抹。
22.B 23.①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装有农具的辘轳车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
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者视觉的先后顺序,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③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24. 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 麦收地里无闲人
25.①“显著”改为“优秀”
②“荣任”改为“担任”
③“大作”改为“作品”
④“你校”改为“贵校”
⑤“垂爱”改为“垂青”
26.从意象上说,原诗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在雨天想念与友人一起的时光,表达非常希望能够和友人再次相聚的情感。新诗的意象很多,雨,弥漫的水汽,浸润的家书,池塘,秋水,红烛的芯子,西窗的烛光。通过雨天的事物和室内温暖的灯光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让人感受到感情的深厚,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
27.(1)风舞炊烟图;(2)风吹莲荡图;(3)风摇树木图。
28.诗作以小河的流动为全篇的抒情线索。
29.第五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六节诗人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30.《峨日朵雷峰之侧》是短诗,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蜘蛛的出现很突然,正当“我”在那个历尽艰辛才攀登到的高度上满心渴望一只威武的雄鹰或者矫健的雪豹来相伴的时候,现实是只有一只毫不起眼的“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里,“我”想要的威武雄壮的生命与现实中出现的柔弱渺小但坚毅无比的生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小的蜘蛛承受着作者对坚强不屈的生命的热爱和赞美。没有虚饰浮娇,对比手法的使用了无痕迹,篇幅虽小却笔力独到。《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热情赞颂云雀。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对云雀进行描绘,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少女,比作金色的萤火虫,美不胜收;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等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在诗人笔下,云雀成了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31.第2-3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自问自答,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诗人的觉悟,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世人对红烛的理解,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思想矛盾和觉悟。
32.“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33.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34.“灰”与“泪”。二、三、四节扣住“灰”,五、六、七、八节扣住“泪”。
35.例文:
这,才是青春的姿态
“妈,市里疫情严重,我报名去参加支援了,你和妹妹好好在家,别到处乱跑!”哥哥收拾好行李,丢下这一句话,便匆匆离去。妈妈摇摇头对我说:“你哥哥,总是这样积极!”言语中尽是自豪与心疼。是的,哥哥总是这样积极,自从成为一名年轻的人民警察,他总是以这样匆忙的姿态,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泛着鱼肚白的清晨,烟雾缭绕的办公室,蓝光闪烁的屏幕,布满血丝的双眼……一夜,又过去了,这是哥哥最平常的一个夜晚。为更好地防控疫情传播、及时准确梳理出密切接触者的详细行程,哥哥在屏幕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不眠之夜,而这只他工作的一小部分。自疫情开始后,哥哥就一直奔走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与阳性患者接触排查密接;背上沉重的消毒背篓,一丝不苟地在街道上消毒;寒风凛冽的深夜,在高速路口检查来往车辆的行程码……这些早已成为哥哥工作的日常。
投入志愿队伍的哥哥化身为温暖的“大白”,披上白色战袍,带上防护装备,穿梭在小区间,驻守在检测点,执勤在风雪里。一群加班熬夜的大白,终于有一点休息的时间,瘫坐在小区的角落,虽然看不到面孔,但那种疲惫隔着屏幕也铺面而来。镜头一扫而过,眼尖的我看到防护服上出现哥哥的名字,听到电视机里传来“感谢大白,家乡有你,我们放心”,那一瞬间眼泪夺眶而出。脱掉这身防护服,谁还不是个宝宝,但穿上这身防护服,就是穿上保家乡平安的责任。一个月的支援任务结束,哥哥终于回到家,看着哥哥清瘦的脸庞,我问哥哥:“在疫情一线,害怕吗?”哥哥笑笑回答说:“怎么不害怕呢?”“那为什么还要主动申请去呢?”哥哥说:“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我得对得起身上的这身警服。”那一瞬间,我觉得哥哥就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
青春,该有怎样的姿态?在哥哥的言行中,我得到了最好的回答。那是“我的家乡,我来守护”的铮铮誓言;那是“即便害怕,也绝不退缩”的勇敢担当;那是冲在第一线、干在第一线、守在第一线的一往无前,是在奋斗与担当中成长的姿态,而我所希望的青春的姿态,也要和哥哥为一样,做一个于国于民于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