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4:0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安塞腰鼓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sài)  晦暗(huì)  冗杂(rǒng)  羁绊(jī)
B.烧灼(shuó) 闭塞(sè) 磅礴(páng) 亢奋(kàng)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沉稳(wěn)
D.思绪(xù) 震撼(hàn) 淋漓(lí) 飞溅(jiàn)
2、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括号里。
(1).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紧靠、紧粘)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
(2).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 )。(萧萧、簌簌、飘飘)
(3).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 )(纷飞、飞扬、飘飞)的思绪。
(4).耳畔是一声( )(飘渺、渺远、渺茫)的鸡啼。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叹为观止(停止)   
戛然而止(中止)
歌喉遽发(急速,骤然)
B.周匝数遍(环绕)   
余音绕梁(环绕)
三日不绝(连续)
C.俯拾即是(捡)    
雍容博大(文雅大方)
时过境迁(容易)
D.人弦俱寂(寂寞)   
戚戚焉(心动的样子)
秀而不媚(妖媚)
4.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奔跑吧,兄弟》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造成的。
B.读书切忌不能偷懒,只有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才能获取知识。
C.经探索发现,火星上不仅有四季、大气和重力,还有水、冰、河道的痕迹。
D.这次大赛掀起了我校同学们书写汉字,激发了他们对汉字、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兴趣。
7.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2)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3)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主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8.文中画线部分是个排比句,请说说它的作用。
  
9.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10.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11.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1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13.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渔鼓
李海流
①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一个小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几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人书,能滋养我干涸而荒芜心灵的就是乡村渔鼓了。相传渔鼓始自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神话典故的传播载体传入民间。渔鼓这种器乐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筒,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叩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乡村的渔鼓艺人行走天下,云游四方。
②童年的印象里,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隔三岔五地来一个,大都以乞讨为生,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
③三十年前,微山湖区运河两岸的渔民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渔鼓助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红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图个热闹,请来一班渔鼓艺人,常常是唱到大天亮,一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尤其是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每每周围十里八村有唱渔鼓的,总是追着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那时,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往往在村中学校的操场上搭个舞台,那是一种正规的场所,听渔鼓的人来自四邻八乡,场面比较隆重。其他情况下大多因地制宜。
④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敲响渔鼓,等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垛字”,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之类,内容绝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⑤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我爱声声渔鼓,它像家乡的大运河一样在我心中长流不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风韵;犹如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在我耳畔久久回响。“咚咚咚——”暮霭中,童年的渔鼓声又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选自《每日新报》)
14.本文形散神聚,一线穿珠。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将渔鼓艺人募捐化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鼓艺人说唱故事等童年往事“一线穿珠”,字里行间洋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15.下面不属于家乡的渔鼓艺人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
A.靠着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云游四方。
B.常到村中募捐化缘,说唱的故事丰富多彩。
C.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
D.都精通口技,并以渔鼓来伴奏。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
17.本文题目是“家乡的渔鼓”,第③段却写了“村民和孩子”的表现,这是否离题?请谈谈理由。
18.作者在结尾写道:“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请联系全文,谈谈如何理解“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1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奔放热烈。请你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仿照文章的写法,描写一下家乡的戏剧给人的感受。
答案
1. B 2、(1).紧贴  (2).萧萧  (3).纷飞  (4).渺远
3. A 4.示例:这腰鼓,使迷茫的前路立即变得清晰了,使灰暗的天空立即变得清澈了,使落寞的心情立即变得兴奋了。 5.(1)排比 (2)比喻 (3)比喻
6. C 
7.(1)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2)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图画内容及分析含义的能力。描述画面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述,可以是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或从中间到两边等,还可以先抓住突出的主体部分,然后再描述与之相关的内容。本图中小孩子是主体,可以抓住小孩子的特征,以他为中心进行描述。
(示例)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
(3)示例一: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示例二:我认为这种说法可取。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
8.用排比句能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9.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动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眼花缭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
10.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浑厚的鼓声、深厚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广阔的时空写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力量,以及作者对它无限神往。
11.这句话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和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它震撼人心,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12.“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的深情。
13.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意思对即可)
14.渔鼓(家乡的渔鼓) 红白喜事请渔鼓艺人助兴 对家乡渔鼓的喜爱和怀念
15. D 
1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与怀念之情。
17.不离题。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
18.“亲切”是因为家乡的渔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滋养了“我”干涸而荒芜的心灵;“遥远”是因为“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