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06:2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部编本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经历,体会其身世经历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巧用叠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习鉴赏李清照词作的婉约风格。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意象和由意象营造出来的意境,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此中愁绪的。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李清照哀婉凄凉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赏析巧用叠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习鉴赏李清照词作的婉约风格。
教学难点:抓住意象和由意象营造出来的意境,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此中愁绪的。
情境导入
轻拂历史的烟尘,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位词人的情感世界,体会一下她内心的国愁、家愁和情愁。心灵的寂寞、国家的破亡、爱情的失落,这种种人生际遇,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后半生经历着无数磨难,国破家亡夫丧,对她而言,“物是人非”,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她满腹辛酸愁苦,她将所有的忧愁化作诗篇,飘进我们的思绪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声声慢》,品味她的多愁善感。
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李清照在诗词文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最擅长的还是词,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词集《漱玉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宗”。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知识拓展
婉约派词的特点
内容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情、友情、亲情、感时伤世之情,都是它应有之情。
手法方面: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
风格方面:温柔香艳,绮丽清新。音节谐婉,情调柔美,情致缠绵,凄恻动人。可歌性强。
“凡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
“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知识拓展
婉约派词的代表词人
温庭筠(花间鼻祖)为代表的“花间派”。
宋初: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
继起:秦观、贺铸及旷世才女李清照。
识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E
A
B
C
D
国家飘摇
丈夫病逝
晚年无子
金石遗失
再婚不幸
李易安人生之五不幸:
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识背景
识体裁
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解题
声声慢”是词牌名。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所称道。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之风,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疏通文本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忧愁苦闷的样子。
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对付,抵挡。
表示程度极高。
可以能够
这光景、这情形
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怎样的。生:语助词。
菊花
悲愁、哀伤的样子
憔悴,凋零、枯萎。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高
枯萎,凋零殆尽
怎样挨到天黑。
任务探究一
1.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寻寻觅觅”:描绘了词人经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因精神恍惚、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
“冷冷清清”:描写了词人寄身异地、无人为伴的孤独处境。
“凄凄惨惨戚戚”:总结了词人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词。这七组叠词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这样连叠七字是“创意出奇”,是“卓绝千古”的。这个开端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了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
任务探究二
2.“三杯两盏淡酒” ,为什么是“淡酒”?
有人以为,晚年的李清照,因国破家亡,颠沛凄凉,生活窘困,“淡酒”正是她艰难生活的反映,她买不起好酒。其实,酒的价格与优劣有关,与淡浓无关。有的烈酒度数极高,价格却非常便宜,正适合底层百姓喝。其实,酒以清为贵,故古人往往用“浊酒”表现贫困潦倒,即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潦倒新停浊酒杯”,未闻以“淡酒”表示贫困者。
酒之淡与本词表达的情感有关,酒未必“淡”,而是愁太浓。词人的意思是,再烈的酒也压不住她的浓愁,所以再烈的酒她都觉得太淡。“三杯两盏”则言其少。酒太少,喝不醉,消不了词人的愁。其实,也不一定是酒太少,而是词人觉得太少。面对浓愁,再多的酒也会觉得太少。
任务探究三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词人带过信的,给过词人安慰的,现在丈夫已逝,亲人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词人安慰了,所以使词人伤心。
词人在北方时就与雁相识,词人现在不是在故土看到北雁,而是在异乡,岁月已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于是就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与孤寂之感。。
任务探究四
4.赏析“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几句。
写词人兀自坐着,无聊至极,天却有意不肯黑下来。这就把个人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即使挨到黄昏又如何呢,秋雨梧桐只能更添愁绪。“细雨”的“点点滴滴”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点滴不是滴在耳里,而是滴在心里和孤寂的灵魂里。
任务探究五
5.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
词人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替。“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言语说得清啊!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任务探究六
6.赏析《声声慢》一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
“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感伤的意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事物,而是承载了词人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这些意象正契合了词人的失意与愁苦,让伤感的李清照在心理上间接经历了衰残灭亡的体验,使她从意象中觉出生命所共有的哀伤,使得愁情的抒发更为深刻。

过雁
秋风
梧桐
淡酒
黄花
细雨




凄凉惨淡
触景生情
寄情于景
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愁绪填满了生命的黄昏,在《声声慢》一词中,她善于使用意象渲染感情。她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传达愁情的?
任务探究七
意象 所表达的感情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表现了词人晚年的凄凉惨淡
风急而冷,加重感情
引发了词人对故国故家和往昔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了词人由国破家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象征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景
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象征哀伤、愁思
任务探究七
任务探究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首句运用叠词的作用:
1、内容上:巧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
2、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任务探究八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
第一句“寻寻觅觅”不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所寻觅的是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却不难体味。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感情融洽,志同道合,有着文雅而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趣。然而,靖康之难葬送了昔日的一切,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心爱的文物古籍毁于兵乱,失于窃贼,更令人痛心的是北方国土的沦亡。词人在多难的岁月里备尝艰辛,故而坐立不安,情不自禁地希求寻到一点慰藉。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这种心理,而是赋无形于有形,通过“寻寻觅觅”这一虚化的行动来形象地加以表现。
第二句借环境的凄清、肃杀来表现心情。“冷冷清清”既写出深秋气象,也刻画出词人的暮年心境,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之感。
第三句则直抒愁怀。这句中的六个叠字是近义词,相互间有细微区别:“凄凄”言其悲凉;“惨惨”写其抑郁;“戚戚”则绘其忧惧。词人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国破家亡为自己造成的极深的精神创伤。
任务探究八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
“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从一清早便心神不宁,沉痛的家国身世之感蕴于其中,却又无处遣愁。
任务探究九
.从词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从这首词里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正伤心
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
任务探究十
仔细品味《声声慢》的意境,说明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包含几层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声声慢》开头三句,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词。
(2)“寻寻觅觅”表现了词人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途渺茫、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她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她此刻已是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祛寒解愁,就只有苦挨着来打发这残年余岁了。在这种情况下,词人的心情当然是极度凄惨、悲戚的。词人用这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个的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在“靖康之难”以后她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她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3)这个开端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了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叠词的运用又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苦无告
结果
引发
七组叠字 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抒情味,起强调突出作用,给全词定下了忧愁、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
任务探究十
任务探究十一
《声声慢》一词中,用了三个“怎”字,试品味这三个“怎”字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
表达了词人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表达了词人孤独地看着窗外的黄花憔悴,目送空中飞过的雁群,无比凄凉的心情。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
表达了词人的哀愁之情已经达到了顶点。
任务探究十二
1.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三首词,从意象、意境、选材、情感等方面分析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有何不同。
答案 (1)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风雨花鸟等。
(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婉约派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
(3)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怀今;婉约派则爱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
(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豪气,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派则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
任务探究十三
2.通过这三首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结合读过的词思考:苏轼、辛弃疾的每一首词是不是都是豪放词?李清照的词是不是都是婉约词?
答案 苏、辛是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但也不乏婉约之作。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把哀思与自叹融合,情真意切,哀婉欲绝,读之催人泪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却写得如此深婉。
李清照是婉约派之词宗,但是其《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境阔大,想象丰富,风格豪放。
任务探究十四
结合词作,赏析李清照的词独具的语言特色。
《声声慢》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妇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而这种叠字的连用,更是千古创格。
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情感活动。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十三个字既写到了细雨的声响,又把词人独坐窗前,在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声中的孤独寂寞描画得入木三分,写出了灵魂的孤苦。
任务探究十五
《声声慢》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巧用叠字,使全词极富表现力。起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环境氛围,“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感受。这样的开头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的愁苦之情。词末“点点滴滴”,拟写雨打梧桐叶的声音。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却又像是打在词人心头,一滴滴、一声声,敲击着满腔愁绪。
语言浅显自然。“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近白话。“这次第”,是宋代口语。以家常话,写心中事,发肺腑情,似是信手拈来,但语浅意深,显得非常自然、真挚。
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内容小结
声声慢
上片
下片
七组叠词:渲染愁苦之情
淡酒、风急、雁过:借景抒情
黄花、梧桐、细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点明主旨
悲伤显悲愁
这首词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主要通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