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 (2019)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这说明( )
A.经济交往缺失基本诚信 B.契约关系影响社会生活
C.社会秩序得到根本保障 D.对外贸易受到严格控制
2.下列诗句选自唐代诗歌。这可以用于说明唐代( )
诗句 出处及作者
“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 《送郑权尚书南海》王建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刘禹锡
“当令输贡赋,不使外夷骄” 《送徐大夫赴广州》刘长卿
A.国势衰微的趋势 B.丝绸之路的兴衰
C.海外贸易的状况 D.朝贡贸易的艰辛
3.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草市大量涌现。这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区域经济发展呈专业化趋势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D.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4.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特点。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宋代( )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商业活动管理方式出现变化
C.特色市镇经济日益繁荣 D.市镇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5.古巴比伦因借贷而发生商业活动十分常见。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有5到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 B.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契约文书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D.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
6.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农业出现规模化产业化趋势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农副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D.农业生产出现区域化分工
7.在两河流域的乌尔城遗址曾经发掘出一块某商人亲手记账的石板。上面记载他向另一名商人借了一百盎司白银,将其投资在一个为宫廷及神庙提供面包和谷物的烘焙店里。三年后不仅连本带利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拥有该烘焙店的股权,持续获利。这体现了古巴比伦时期( )
A.民间高利贷盛行 B.宫廷生活的奢靡
C.崇富思想的弥漫 D.商人的理财智慧
8.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其他买卖文书 4件 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其他租赁文书 2件 房屋、蚕桑、马、牛等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记账文书 5件 出受麦账、货薄、便物历等
A.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B.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商业管理日趋严格
9.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里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由此可知,当时( )
A.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10.唐代,海上贸易货物中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大量增多。输入的货物除了象、犀牛,古贝(棉布)等外,西方人士还把波斯工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入我国。出口的除丝织品外,还有大量的瓷器以及茶叶、铜镜、文具、书籍等。由此可知,唐代海上贸易( )
A.丰富了中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B.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
C.推动了中西方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
D.以追求政治目的为主
11.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曾使用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12.旧时民间流传一首商号用字歌: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春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泰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福厚长。我国一些老字号名称即取自上述商号用字歌,如“全聚德”“同仁堂”“恒源祥”“亨达利”等。以上材料反映了 ( )
A.传统义利观发生了根本转变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期许 D.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商号用字
13.唐宋时期,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宋代以后,当铺开始从事经营性放贷和有息存款;到了清代,当铺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当铺经营范围的扩大 ( )
A.丰富了民众投资的渠道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往来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4.元朝起初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广州三处。还制定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发给公验、公凭。对外国商船载货进口,依例抽分,返航时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这表明元朝(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加强对外贸易管理
C.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D.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15.如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表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重农抑商有所松弛 D.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以后(中国)。根据材料“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以后,契约逐渐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反映了契约关系影响社会生活,B项正确;订立契约不代表诚信缺失,排除A项;C项夸大了契约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金贱海船来”说明当时唐朝与海外有一定贸易往来,“映日帆多宝舶来”字面意思是光照在帆船上,发现船上装的是从海外来的珠宝商品,由此可知,唐代海外贸易发达,C项正确;材料中唐诗反映了当时海外贸易的情况,不能反映唐朝国力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中“当令输贡赋,不使外夷骄”虽然涉及朝贡贸易,但是不能说明当时朝贡贸易的艰辛,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期以后(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以后地方特色草市的出现,说明商业活动较多,缘于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特色小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无关,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至清末才逐渐被废止,排除C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依据材料“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可以看出宋朝时期,打破了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活动管理方式的变化,不能得出重农抑商政策的状况,排除A项;市镇经济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且材料无法看出市镇的发展情况,排除C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有5到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可知古巴比伦通过制定借贷契约,规范商业的行为,从而保护商业活动,故契约文书有利于工商业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家对契约的态度,无法得出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排除B项;制定借贷契约并非意味着商业贸易缺乏诚信精神,借贷契约的存在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运到山东,反映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农产品,体现生产的区域化分工,D项正确;材料反映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没有呈现山东地区、苏州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业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反映山东地区和苏州之间的贸易个案,不足以说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排除B项;材料反映山东地区和苏州之间的贸易个案,没有呈现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的状况,不能得出农副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据材料“在两河流域的乌尔城遗址曾经发掘出一块某商人亲手记账的石板。上面记载他向另一名商人借了一百盎司白银,将其投资在一个为宫廷及神庙提供面包和谷物的烘焙店里。三年后不仅连本带利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拥有该烘焙店的股权,持续获利”可知,材料中“乌尔城遗址发掘出的某商人亲手记账的石板”,是一个集借贷、投资、入股、合资、还贷、盈利于一体的成功案例,体现了该商人高超的理财智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高利贷”内容,而是强调“乌尔城遗址发掘出的某商人亲手记账的石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宫廷生活”,而是强调“乌尔城遗址发掘出的某商人亲手记账的石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乌尔城某商人的投资理财过程,但不不代表当时崇富思想弥漫,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人口买卖文书”“租佃契约”“其他租赁文书”等数量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人口、借贷关系、租佃关系比较频繁,且有专门的商业文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商业活动比较规范,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来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体现不出契约意识不断增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商业管理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反映的是公元1世纪以印度洋为中心的海上商业网络,它通过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沟通了地中海世界与印度之间的海上商业联系,B项正确;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A项;“遍布全球”违背材料意思,排除C项;“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中西海上贸易既有日常生活生产用品,也包括一些科学技术知识等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外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政府对海上贸易的严格限制,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现,而不是唐代海上贸易兴盛的影响,并且题目也没有点明这是民间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海上贸易是政治目的为主,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古代世界巴比伦、罗马、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商人都在使用信贷工具而从事商业活动,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曾使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信贷工具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活动领域的拓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号用字多是一些吉祥、喜庆、和谐的字,体现我国传统文化,D项正确;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义利观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在古代商号用字中会出现“仁、义”等字样,说明商人受到了传统义利观的影响,但“根本转变”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商号用字多表达人们对生意兴隆的期望,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程度,也与美好生活关联不大,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宋时期到清朝,当铺的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并不能丰富民众投资的渠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外贸易的往来,排除C项;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元朝在南方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制定市舶法则,表明元朝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B项正确;元朝在南方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并非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外贸易的管理,无法体现元朝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元朝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由图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缘于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此出现了一批专业化市镇,这也表明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全国经济中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市镇数量不一定代表经济水平,因此浙江地区市镇数量的不同不代表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排除D项。故选A项。
16.(1)作用: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2)变化:外语有澳门葡萄牙语变为广州英语;英文词典和商务教材的出现。
原因: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英国取代其它国家成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最重要国家。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可知,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根据材料“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可知,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根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可知,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根据材料“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知,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2)变化:根据材料“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可知,外语有澳门葡萄牙语变为广州英语;根据材料“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可知,英文词典和商务教材的出现。原因:根据材料“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可知,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根据材料“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可知,英国取代其它国家成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最重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