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 (2019)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中世纪西欧,封建主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使用农奴进行农业劳动。农奴劳动所得完全上缴给主人,主人仅提供给农奴维持生存的必需物品和粮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加强
B.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
C.封建领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化
2.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其中,犁耕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汉朝以后 C.旧石器时代晚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3.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砖上的桔槔图象,其汲水的原理为“凿木为机,后重前轻”“引之则俯,舍之则仰”。该工具( )
A.提高冶铁业效率 B.适应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C.借助自然力运作 D.体现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运用
4.战国时期,脱粒、加工类非金属农具,或作为辅助性农具或作为主要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农具得到发展。如作为主要脱粒加工农具之一的木制枷,使用特别普遍。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农业生产方式革命 B.大地产制迅速发展
C.铁制冶金技术滞后 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5.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再度掀起殷墟热。自1933年至今,这里相继发现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随着殷墟考古与研究的深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是商汤灭夏并定都殷的历史见证
②陶器生产开始采用坯车控制坯件的薄厚
③青铜器比较多的用于农业生产
④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如图为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的《纺织图》,该图描绘了妇女调丝、纺线的情景。这可用于研究,汉代( )
A.手工工场的生产流程 B.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C.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D.纺织技艺的发展状况
7.下列两幅图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农业工具。这些工具的出现( )
A.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B.解决了高地灌溉问题
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D.为国家提供了新税源
8.如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因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广泛应用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已经确立
9.下图为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这表明秦汉时期( )
A.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0.《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管仲与齐桓公说:“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管子》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请以令断山木,鼓山铁,是可。”这可用来说明当时齐国( )
A.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可能 B.政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C.贵金属冶炼技术的落后 D.农战思想深刻影响着国策制定
11.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每天最多纺纱3斤。宋元之际,产生了将水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大纺车,这种纺车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这一变化表明( )
A.工具进步促进了纺纱效率的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
C.商业贸易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D.纺织业进入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12.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粲然若写。”材料表明元代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
A.推动江南地区私营棉纺织业发展 B.促进了棉花的普遍种植与推广
C.使棉布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D.大大提高了棉纺品的工艺水平
13.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 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14.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耕耱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15.汉代《贼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也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上述史料反映了( )
A.古代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B.汉唐政府推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C.中国古代商人见利忘义问题突出 D.汉唐时官商勾结市场秩序混乱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农奴劳动所得完全上缴给主人”可得出封建领主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排除AB两项;材料中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故D项中“雇佣关系”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A项正确;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排除B项;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处于刀耕时代,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凿木为机,后重前轻”“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并观察图片可知,材料中的桔槔是民众借助自然规律即杠杆原理发明的灌溉工具,D项正确;材料中的工具是灌溉工具,而非冶铁工具,排除A项;桔槔是农业灌溉工具,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结束“刀耕火种”阶段,排除B项;材料中的灌溉工具是依靠人力,而非自然力,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脱粒、加工类非金属农具,或作为辅助性农具或作为主要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农具得到发展。”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普及,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与之相配套的收割等辅助性工具的发展,所以,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农业生产方式革命的推动,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工具的改进,没有体现土地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和D项;在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铁制冶金技术是否滞后,排除C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①描述错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②描述错误;青铜在商朝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非常有限,③描述错误;随着殷墟考古与研究的深化,为研究商代晚期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证据,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可以考古发掘的验证,④表述正确;故表述不正确的是①②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纺织图》描绘的是妇女调丝、纺线的情景,可用于研究纺织技艺的发展状况,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汉代纺织技艺的发展状况,从图中无法判断是否为手工工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代纺织技艺的发展状况,从图中也无法判断是该纺织生产服务于丝绸贸易,排除B项;该图没有体现男耕,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图示信息可知,翻车和筒车是我国古代的灌溉工具,两者的出现,提高了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解决了”,表述夸大,应是有利于解决高地灌溉问题,排除B项;仅从农业工具的出现,无法判定其对封建社会的作用,排除C项;两种农具的出现,并没有为国家提供新税源,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汉代时期(中国)。据材料“戮力耕桑……而妻子耘于前……立春东耕”,这三段记述都在强调男女夫妇耕作,说明在汉代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广泛应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生产模式,并不是精耕细作,排除B项;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依据材料“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可以看出先秦至秦汉时期,出土的铁制生产工具数量在快速增长,说明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A项正确;铁农具的数量变化,不能得出工商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仅从对比图中,不能看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状况,也不能看出此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状况,排除C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管仲重视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为拥有铁制农具才能发展农业,主张国家主持铁的冶炼,对铁农具的重视可以推动铁制农具的推广和使用,使得铁农具能够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了铁农具与牛的结合,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可能,A项正确;农业发展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果,且题干中是对政府的建议,并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题意中“美金(青铜)以铸剑戟”意思是说用质量好的金属来制造兵器,可以看出能用青铜铸造兵器,说明贵金属冶炼技术比较成熟,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也说明贵金属冶炼技术比较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管仲齐桓公的建议主张冶铁,发展农业生产,并未反映出齐国将农业作为对外扩张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的手摇纺车的纺纱数量少,宋元之际,将水力应用于大纺车,大大地提高了纺纱的数量,表明工具改进促进了纺纱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贸易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道婆“造捍、弹、纺、织之具”,革新棉纺织工具,“各有其法”,提高棉纺织技术,“粲然若写”,技术进步提高了工艺水平,D项正确;材料中关于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技术,没有涉及技术进步影响的地域和劳作方式,A项中的“江南地区”“私营”都找不到材料依据,排除A项;明朝时棉花才得到普遍种植与推广,而不是元朝,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朝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 181件铁器中”,可以推断出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出土,说明在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推导出铸铁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南方耕作技术发达说法片面,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和青铜业都是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二者不能相互取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可见男女各有劳动分工,体现出劳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而非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排除A项;生产关系三要素即为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汉代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改变,且看不出农民积极生产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可得出古代政府强调脯肉会致死,因此要销毁,并进行一定的处罚,说明古代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A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食品安全,不是商业,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并不能体现古代商人见利忘义问题突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商勾结市场秩序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