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中世纪西欧,封建主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使用农奴进行农业劳动。农奴劳动所得完全上缴给主人,主人仅提供给农奴维持生存的必需物品和粮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加强
B.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
C.封建领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化
2.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冰岛等北欧国家建立起高福利模式,几乎将公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均高于40%,位居世界税收最高国家前列,这一状况( )
A.反映高福利政策潜藏危机 B.促成了国民财富的平均分配
C.使民众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D.化解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
3.1979年,撒切尔上台后,开始着手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主要目标是降低社会福利支出,实现政府财政支出的明显降低,减轻英国经济所承受的沉重社会保障负担。这一做法( )
A.提升了英国社会服务水平 B.促进了知识经济的新发展
C.减轻了英国政府财政负担 D.导致了国家干预政策失灵
4.典型的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各种生产生活设施(如住宅、磨坊、仓库、马厩等)基本上是由领主有偿提供的,自由农、农奴等生产者未经允许不得单独使用任何设施;生产者也不得擅自使用庄园外的同类设施。这说明中世纪西欧庄园( )
A.存在明显的剥削行为 B.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
C.呈现自给自足的特征 D.兼具经济与行政功能
5.某地区形成了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的等级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的封君又可能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这一现象出现在( )
A.古代希腊 B.中古欧洲 C.古代印度 D.近代俄国
6.800年左右,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颁布的“庄园敕令”规定:“每个庄园应尽量多建牛、羊、猪的厩、圈。”“庄园主必须发给庄园内的妇女们工作所需的原料,如亚麻、羊毛、胰皂、脂油、木桶等。”该“庄园敕令”折射出( )
A.封建王权得到了进一步削弱 B.庄园内部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C.庄园经济具有一定的自给性 D.君主与封臣的关系日益紧张
7.英王威廉一世的分封是在征服过程中逐步进行的,所以英王封臣们的封地并不连接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他还强迫所有封臣都向他宣誓效忠,从而打破了欧洲大陆上“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惯例,所有封建主都是国王的封臣。同时,英王拥有的土地收入是最大的封建主的收入的5倍左右。材料表明英国( )
A.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解体 B.具有实现统一的可能性
C.最早形成封君封臣制度 D.已经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8.中古西欧授予土地者为封君,接受土地者成为封臣。13世纪时,德国一个男爵有20个封君,还有一个甚至有43个封君。这说明中古西欧( )
A.封君封臣制度彻底瓦解 B.封建贵族力量发展壮大
C.存在政治上的分裂割据 D.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增强
9.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是统一与分裂并存:统一实现于精神领域,即“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分裂体现于现实领域,……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政治上四分五裂 B.国家意识不易出现
C.世俗权力逐渐加强 D.契约观念开始出现
10.下图是《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在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他们关心人们的灵魂;虽然国王和封建主掌握国家权力,但排在僧侣之后,顶盔戴甲的骑士为国王和封建主作战;农民是劳作的人。商人的地位不被承认;没有被纳入这个序列中。此图最能反映当时西欧的( )
A.政教合一与中央集权特色 B.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化特征
C.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D.宗教对人性发展的严重束缚
11.“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大量类似的誓言出现于中世纪西欧贵族的宣誓仪式中。由此可知,中世纪西欧( )
A.封君封臣关系具有一定契约属性 B.君主专制体制已经濒于解体
C.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 D.有限王权理念得到彻底落实
12.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导致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这一转变( )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提高了基层社区管理的行政效率
C.扩大了地方社区的行政权力 D.使基层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
13.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议案在国会的争辩异常激烈,罗斯福通过发表“炉边谈话”,阐述社会保障问题。在炉边谈话后,纽约市失业保障委员会主席写信给罗斯福支持社会保障议案,并期望“纽约将不是社会保障的荒岛”。这反映了( )
A.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民生 B.美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
C.罗斯福新政的共产主义性 D.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率上升
14.下表是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据此可知,英国户籍管理( )
年份 大事记(节选)
1495年 亨利七世: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子女、配偶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
1785年 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A.以社会救济为主要任务 B.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
C.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D.促进了英国人口的流动
15.1835年英国《市政法案》出台,规定地方事务由全体地方居民自主决定,建立经选举产生的地方议会。议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为民众提供生活安全保护、教育卫生服务,办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事务。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地方自治不再接受政府监督 B.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机构
C.地方议会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 D.君主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不仅建立了备灾、及时报告灾荒的系统的完整的防灾制度,而且经过长期发展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救灾制度。一是赈济粮食,即灾荒之后由政府发放钱粮对灾民进行救济的制度,是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措施,其形式多样,以食物赈济,如谷赈、粥赈为主;二是蠲免赋税,政府根据具体灾情采取不同的减免标准,主要有全面免除、部分免除以及延迟征收等形式;三是平粜与禁逼籴,即政府鼓励商贩运粮到灾区发售,以增加灾区粮源,平抑灾区粮价,防止粮价暴涨,影响社会稳定;四是移民就食,包含转移灾民于粮食丰裕之地和转运粮食于灾区两种;五是民间救助等救灾制度,这是对政府统一组织的救灾行为的重要补充,主要指由民间自设机构、自行向灾民散发救灾物资的方式。政府也会对灾时捐献钱粮的官民予以官位的提升或者荣誉旌表,这种激励制度也使士绅阶层在组织地方防灾救灾的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军《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始,就把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来看待,对灾民,中央先后发出多份救灾指示文件,提出了“不许饿死人”的口号和“节约教灾,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以工代赈”的救灾方针。成立了专门进行救灾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救灾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救灾办法,形成了灾民找政府,下级找上级,全国找中央的独特的救灾格局,建立了救灾制度的基本框架。救灾工作向中央进行季报、年报,帮助外逃灾民回乡,对灾民减免税收。面对严峻的失业形势,中央提出以以工代赈为主,同时“采取生产自救、专业训练、帮助回乡生产及发放救济金”等方法,通过让失业者参加工程基础建设来获得劳务报酬的方式,取代直接用基金教助,旨在确立救济失业和促进就业相结合的积极的失业救助制度,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以作为执行救助工作的常驻机构。用法规的形式把失业教助的对象、办法、组织机构和资金来源加以明确,初步确立了现代中国的失业救助制度。
—摘编自张文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保障建设的成就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灾救灾制度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即位之初,规定“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同,闾四为族,皆有正……以相检察焉”。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城市)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通典》引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该制度史称“伍保制”或“邻保制”,它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家庭与邻里之间相互监督、纠察,从而形成彼此之间存在连带责任的居民互助、互保组织。“诸户皆以邻聚相保,以相检察,勿造非违。”
——摘编自赵晓芳、郭振《唐前期西州邻保组织与基层社会研究——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与砖志为中心》
材料二 曾经在欧洲农村长期广泛存在的公地共同体的管理中既存在领主专制,也包含一些共同体的民主因素。作为共同体最高权力机构的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大多是由共同体的全体成员(非自由农和自由农)组成的。作为公地共同体最高法律的村规以及许多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很多情况下必须得到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同意。
——摘编自赵文洪《庄园法庭、村规民约与中世纪欧洲“公地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中国和中古西欧农村基层治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古时期不同文明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康熙《绩溪县志》记载:“顺治十年,知县朱国杰选择约正,每月朔望躬至乡约所,夸讲生朗诵训谕”,他认为“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根据康熙《休宁县志》记载:“万历己卯,吉水曾调令我邑,始申饬举行,隅都立约所者寝盛”。即万历时期,休宁城厢之中设立的乡约讲所较多,乡约宣教比较盛行。清代,擞州地方官府在基层乡村推行乡约制度。索族积极响应并将乡约理论践行于宗族的日常活动之中,所以徽州宗族的“乡约化”特征较为明显。
——摘编自宋杰刘道胜《乡约与清代徽州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与16世纪一样,17世纪初英国的乡绅仍然热衷于地方政治。争夺财产和地位是人类的本性,地方派别斗争非常激烈。由于人文主义思想改变了人们对公共生活的思维方式,人们开始强调参与公共生活是人的义务。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同国王聚敛财富政策的斗争,在长达11年的无议会统治后,查理一世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财政危机,被迫重新召开议会以征收船钱。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征收的船钱曾大大缓解了王室的财政困难,但是查理政府却在和平时期征收船钱,并且还把征收的地区范围扩大到内地,这被乡绅看作是绝对主义君主对地方史无前例的侵犯,是对美国人古老自由的威胁,“既冒犯了大众,同时又冒犯了精英的法治和合法统治的观念,乡绅率先进行抗税活动,发生了轰动一时的“五骑士案”。他们在1624年议会上取得了监督国王政府政策的权力,并部分地取消了督察制度。
——摘编自刘淑青《论17世纪初英国乡绅的地方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徽州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7世纪初英国乡绅基层社会治理兴起的因素。
19.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莫之能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帮扶弱势群体措施(部分)
序号 记述 出处
1 武德七年,始订律令, 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 《旧唐书》
2 悲田出于释教,并望改为养病坊,其两京及诸州 《唐会要》
3 其孝义之家,赐粟五石,高年八十以上,赐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二正 《唐大诏令集》
材料二 16世纪以前,英国救济穷人问题多通过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同行会的互助互济的方式来解决,国家并未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规定: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该法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帮扶弱势群体的主要途径,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政治伦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救济制度的变化,并简评英国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历代保障措施据内容分类:第一类是古代灾害性社会救济,反映在"荒政"中;第二类是古代日常贫困社会救济;第三类是古代养老保障;第四类是古代医疗保障;第五类是古代军人优抚保障;第六类是其他社会保障;第七类是失业保障。……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相关联,如传统户籍制度在中国被赋予了身份,财产和福利认证功能,汉代"编户齐民”的灾民可享有赋税减收免权,清代审户是核实灾民户口,登记贫困户,划分等级,以备赈济,审户后发给赈票,作为领赈依据。可以有效防止冒领赈灾物资现象,防止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农奴劳动所得完全上缴给主人”可得出封建领主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排除AB两项;材料中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故D项中“雇佣关系”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北欧国家。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北欧国家建立起高福利模式,且保障全面,但是这些国家的税收也较高,体现了高福利政策的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内税收,高税收容易导致民众不满,反映了这些国家的高福利政策潜藏社会危机,A项正确;“促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众的状况,且材料还涉及保障制度的建立,排除C项;“化解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英国)。据材料“主要目标是降低社会福利支出,实现政府财政支出的明显降低”可知,撒切尔上台后涉及社会制度改革的目标旨在降低英国政府财政支出,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英国社会服务水平问题,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知识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题干涉及时间还未出现知识经济,排除B项;撒切尔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本身就涉及国家干预政策,据材料无法得出国家干预政策失灵,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世纪西欧庄园自由农、农奴使用生产生活设施需向领主支付费用,说明存在明显的剥削行为,A项正确;庄园内生产专业化程度较低,排除B项;西欧封建庄园里设施完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产品很少拿出去卖,也很少出去采购等,说明西欧封建庄园具有相对封闭和自给白足的特点,但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西欧庄园经济功能,并未体现其行政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题干中所论及的“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这一等级秩序符合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制,B项正确;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比较发达,没有出现题干中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古代印度实行的是种姓制度,而不是封君封臣制,排除C项;近代俄国实行的是农奴制,而不是封君封臣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800年左右(法国)。根据材料“每个庄园应尽量多建牛、羊、猪的厩、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经济制度是庄园制经济,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具有一定的自给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庄园经济,没有涉及王权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庄园内部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封君封臣制度,无法体现君主与封臣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英国。根据材料“从而打破了欧洲大陆上“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惯例,所有封建主都是国王的封臣”“英王拥有的土地收入是最大的封建主的收入的5倍左右”可知,英王对全国有较强的控制力,并且土地收入高,经济实力强大,说明当时英国具有实现统一的可能性,B项正确;11世纪英王威廉一世统治时期,“封建制度”在英国得到确立并强化,排除A项;欧洲封君封臣制度源于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而不是英国,排除C项;16世纪以后,英法等国逐渐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与11世纪的威廉一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根据材料“德国一个男爵有20个封君,还有一个甚至有43个封君”可知,一个封臣接受众多封君的土地,有着很多封君,反映了封君较多,存在着政治分裂割据,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封君封臣制度此时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力量的壮大,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国家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可知,欧洲封建社会中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即国家意识尚未产生,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国家意识不易出现,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封君封臣制度下的社会意识,无法看出世俗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就产生了契约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僧侣代表的天主教会排在首位,国王和封建主等世俗权力拥有者排在僧侣之后,再后面是骑士和农民,商人的地位不被承认,这体现了在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化特征,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教权高于王权,并非政教合一,同时封建主割据情况,使得中古西欧国家并没有中央集权的特色,排除A项;材料中商人的地位不被承认,不能反映市民崛起,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了僧侣的地位较高,并没有体现宗教对人性发展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可得出中世纪的封君封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契约关系,如果一方不履行义务,则契约关系中止,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并不是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君臣在法律上并不平等,臣子要效忠于君主,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材料指出,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得以扩大,承担了更多政府功能,D项正确;材料信息中只有财政开支,并没有体现政府财政收入问题,排除A项;分析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基层社区扩大的是服务,“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而不是提升了行政效率,排除B项;根据材料“西方国家大幅削减公共开支……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是服务体系,并不具备行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议案在国会的争辩异常激烈”“期望‘纽约将不是社会保障的荒岛’”,表明美国当时通过社会保障法的阻力很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社会保障法主要是提供老年退休金和失业救济金,对普通人有利,但对大资本家来说是额外的支出,故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这正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罗斯福新政是资产阶级内部的调整,并不具有共产主义性,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的相关时间信息可知,1495年,英国教权高于王权,所以“向各区主教汇报”。1593年,宗教改革后,王权高于教权,“由治安管理户籍”。1785年,英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议会许可征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英国户籍管理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国户籍管理关注民生,但体现不出“以社会救济为主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户籍管理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英国户籍管理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议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为民众提供生活安全保护、教育卫生服务,办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事务”可知,当时英国地方议会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机构,排除B项;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君主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经验:强化救灾备灾意识;及时反映灾害情况;强化政府主导的救灾形式;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救灾。
(2)意义: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境遇;缓解了社会失业问题;增强了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扩大了党和政府在民众中的政治影响力;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为以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经验:根据材料中的“ 中国古代社会不仅建立了备灾、及时报告灾荒的系统的完整的防灾制度,而且经过长期发展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救灾制度”可得出强化救灾备灾意识:及时反映灾害情况:根据材料中的“灾荒之后由政府发放钱粮对灾民进行救济的制度,是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措施,其形式多样,以食物赈济,如谷赈、粥赈为主”可得出强化政府主导的救灾形式;根据材料中的“五是民间救助等救灾制度,这是对政府统一组织的救灾行为的重要补充,主要指由民间自设机构、自行向灾民散发救灾物资的方式”可得出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救灾。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中的“ 新中国成立初始,就把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来看待”可得出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境遇;根据材料中的“节约教灾,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可得出缓解了社会失业问题;根据材料中的“成立了专门进行救灾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救灾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救灾办法,形成了灾民找政府,下级找上级,全国找中央的独特的救灾格局,建立了救灾制度的基本框架。”可得出增强了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扩大了党和政府在民众中的政治影响力;根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民众的认同、巩固党的地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考虑,可得出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为以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等。
17.(1)同:都具有一定的法制依据;都带有一定的自治特征。(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异:中国:以自由农户(编户齐民)为主,邻保组织规模相对固定;中国的邻保组织权力来自专制皇权(中央政府权力)向基层的延伸;主要依据国家法律和主流道德观念,具有统一性;中国邻保制强调邻里相互监督,没有司法权。西欧:以庄园为基本单位,规模大小不等;包括部分非自由农(农奴家庭);保留较多的民主因素;依托村规民约,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西欧庄园法庭有权做出裁决。(答出三点即可)
(2)因素: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国家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及基层管理制度);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农村社会的阶级构成;封建主(领主或地主)的势力强弱。(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同:根据材料一“《通典》引大唐令......”及所学知识,可得到都具有一定的法制依据;都带有一定的自治特征。异:中国:根据材料一“五家为保,保有长......《通典》引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该制度史称‘伍保制’或‘邻保制’,它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家庭与邻里之间相互监督、纠察”可得到中国以自由农户(编户齐民)为主;邻保组织规模相对固定;中国的邻保组织权力来自专制皇权(中央政府权力)向基层的延伸;主要依据国家法律和主流道德观念,具有统一性;中国邻保制强调邻里相互监督,没有司法权。西欧:根据材料二“作为共同体最高权力机构的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大多是由共同体的全体成员(非自由农和自由农)组成的”及所学知识可得到西欧以庄园为基本单位,规模大小不等;包括部分非自由农(农奴家庭);根据材料二“作为公地共同体最高法律的村规以及许多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很多情况下必须得到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同意”及所学知识可得到保留较多的民主因素;主要依托村规民约,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西欧庄园法庭有权做出裁决。
(2)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国家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及基层管理制度);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农村社会的阶级构成;封建主(领主或地主)的势力强弱。
18.(1)特点:地方官府重视乡约;地方精英参与社会治理;重视宗族关系。(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强化对民众的礼俗教化;有助于重塑国家的威望;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乡村社会至整个国家初创政权的稳定;通过乡约的重构与推行,将国家的意志传递到乡村社会,以利于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治理。
(2)因素:英国固有的社会传统;乡绅对地方政治的热衷及地方认同感的增强;人文主义的传播;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顺治十年,知县朱国杰选择约正,每月朔望躬至乡约所,夸讲生朗诵训谕”“擞州地方官府在基层乡村推行乡约制度”可得地方官府重视乡约;根据“索族积极响应并将乡约理论践行于宗族的日常活动之中,所以徽州宗族的‘乡约化’特征较为明显”可得重视宗族关系;根据“万历时期,休宁城厢之中设立的乡约讲所较多,乡约宣教比较盛行”可得地方精英参与社会治理。
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清初推行的徽州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礼俗教化,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威望,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至整个国家初创政权的稳定,有利于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治理。
(2)因素:根据“与16世纪一样,17世纪初英国的乡绅仍然热衷于地方政治。争夺财产和地位是人类的本性,地方派别斗争非常激烈”可得英国固有的社会传统,乡绅对地方政治的热衷及地方认同感的增强;根据“由于人文主义思想改变了人们对公共生活的思维方式,人们开始强调参与公共生活是人的义务”可得人文主义的传播;根据“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同国王聚敛财富政策的斗争,在长达11年的无议会统治后,查理一世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财政危机,被迫重新召开议会以征收船钱”可得英国17世纪以前封建专制统治得到强化。
19.(1)主要途径:设置机构;颁布法令;政府赏赐。政治伦理:民本思想。
(2)变化:由宗教团体及社团的救助,转变为国家立法的社会救助。评价:英国用立法形式确立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责任,确定了助人自助的观念;保障贫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有利于社会稳定;因类而异,带有惩戒性质,侵犯人的基本权力;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
【详解】(1)主要途径:根据材料一中“(悲田)并望改为养病坊,其两京及诸州”可知,设置机构;根据“始订律令……”可知,颁布法令;根据“其孝义之家,赐粟五石……”可知,政府赏赐。政治伦理:综合材料一中“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其孝义之家,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反映的政治伦理是民本思想。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16世纪以前,英国救济穷人问题多通过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同行会的互助互济的方式来解决”,结合“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规定: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等信息可知,由宗教团体及社团的救助,转变为国家立法的社会救助。评价:根据材料二中“慈善施舍和同业同行会的互助互济”“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等信息可知,英国用立法形式确立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责任,确定了助人自助的观念;根据“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可知,保障贫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有利于社会稳定;根据“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类而异,带有惩戒性质,侵犯人的基本权力;根据“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
20.(1)特点:中国古代保障机制形成时间早:保障内容全面: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是有效补充:有严格的监督机制:社会保障层次低。
影响:减少灾害影响,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
(2)原因: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问题严重、阶级矛盾突出:经济危机的冲击:世界大战对英国社会的破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可知中国古代保障机制形成时间早;根据题干中保障措施的内容分为七类可知保障内容全面;根据“可以有效防止冒领赈灾物资现象,防止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可知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是有效补充,同时社会保障层次较低。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减少灾害影响,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
(2)原因:根据题干“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问题、阶级矛盾突出;在经济危机期间,面对经济危机导致的严重失业问题,也要求政府重视贫困问题;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造成严重的贫困问题;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流行,推动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