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8 08:2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 (2019)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面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 细菌战役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殖民者严重破坏美洲生态 B.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美洲对生物多样化的贡献
2.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16世纪传入西非和中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有历史学家在评论玉米在世界上的传播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对该评价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了饮食习惯 B.促进人口增长,降低工业革命人力成本
C.物种的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3.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记载 出处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
“番柿,一名六月柿……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
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C.外来物种引进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
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4.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他们多在原先种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再适当施肥,便可丰收。当地农民还谈道:“小麦收割后,会被大量卖到里次德岛、新西兰等地。”这反映出小麦在美洲的推广( )
A.完善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 B.为美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C.拓宽了美洲人民的饮食习惯 D.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5.布罗代尔认为:“远程贸易肯定创造出超额利润,这是利用两个市场相隔很远,供求双方互不见面,全靠中间人从中撮合而进行的价格投机"。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B.物种的跨区域交流
C.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加强 D.商品的世界性流通
6.下图是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解决了明清社会的粮食危机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D.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7.依据下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A.原产地为菲律宾 B.来源于朝贡贸易
C.于明代传入中国 D.最早种植于清代
8.美国某团队在研究欧洲1400年至1900年的历史中发现,欧洲引人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 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 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据此,他们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论是( )
A.新航路开辟缓和了国际关系 B.土豆引种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
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美联系 D.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
9.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10.“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11.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国被称为“国王的水果”。据此可得出(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12.1700年前后,拥有60万人口的伦敦大约有3000家咖啡屋。咖啡屋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咖啡屋没有明确的礼仪章程,“高雅人士和手工艺者同样受欢迎,同坐一起时应互不藐视”,凡是进入咖啡屋的人,地位不分尊卑,相互可以自由交谈。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咖啡屋的社会功能得到体现
C.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效用 D.咖啡屋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13.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作为落后文化的产物——马铃薯,在最初的两百年内,并没有在欧洲民众之间广泛种植,而是仅仅局限于菜园中。这反映出
A.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 B.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
C.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 D.思想观念影响物种传播
14.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15.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等从欧洲传入美洲,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这说明
A.物种交流提高了美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B.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C.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 D.欧美地区饮食结构向趋同化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泽被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一 尽管茶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中国茶文化,但它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的流变却异常丰富。在西欧诸国茶文化中,英国红茶文化最为世人称道。1650年前后,已经有英国人偶尔饮茶了,因为稀少而昂贵,中国的茶叶被人们普遍视为一种神奇的药物。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
———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材料三 2023年度“茶之道”国际峰会于5月21日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致辞,强调中国茶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发展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名片,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叶流入英国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茶文化在全球传播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幅图(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福克斯在《植物志》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
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说,“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赖以维生的资源”。
=
——摘编自张箭《新大陆玉米在欧洲的传播研究》
材料二 玉米比小米、高粱和块茎植物都要容易保存得多。因此,酋长和国王们可以通过集中储存、集中分配食物来实现权力的最大化。在非洲西部的林带,玉米推进了比以往规模更大的国家的产生。阿萨迪王国自17世纪70年代后开始进行扩张,而其先头部队就以玉米为食,因为士兵们在远方的战役中可以随身携带这些食物。对于商人驼队来说,玉米也是很好的便携食品。因此,玉米还促成了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大西洋非洲的商业化。如果商人及作为他们财产的奴隶找到一种方便携带的食物供应的话,奴隶贸易就更容易深入内陆地区。用大型仓库储存的玉米也使人们可以在西非海岸线臭名昭著的奴隶禁闭营里关押大量奴隶。
——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对于研究玉米在欧洲的传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玉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物种交流的主要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
材料二
——以上材料均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星球地图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简要描述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情况。
(2)分别说明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3)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6世纪初的物种传播简图,简要说明你的设计及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写道:
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即中国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生活在2世纪的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希腊志》则提出另一种说法:
至于赛里斯人(即中国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成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
——摘编自[法]戈岱司编,耿异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
材料二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远东的贸易活动。每年五六月间,他们乘坐中日贸易船队司令指挥的大帆船,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果阿启航。船上装载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特产,以及产于美洲经里斯本辗转运来的白银货币。在抵达澳门的近一年时间里,他们把船上装载的白银和货物,都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绸、黄金、铅、锡、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棉布等货物。第二年初夏,他们乘着季风前往日本。在日本,他们把生丝、丝绸、黄金等中国货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带着大量日本白银与少量日本货,乘着同年秋天的季风返回澳门。抵达澳门后,他们用日本白银大量收购中国生丝、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商品。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赚很多钱,整个过程可以赚取十多万块金币。就这样,中国卷入了全球化的远洋贸易之中,西方学者把它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晚明大变局》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关于丝的生产进行的猜测和想象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以澳门为东方贸易活动中心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术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殖民者开始改造北美大草原。在喂饱了远道而来的牲畜的同时,欧洲人又开始了有意识的物种迁移 殖民者开发大片的土地,种植小麦以供出口。在那里,科学家培育出了变种小麦,能够在多变的气候及解冻的土壤中繁荣生长。这样,变种小麦在欧洲大陆取代了传统小麦,大大提高了产量,加上铁路将北美洲的富余小麦运回欧洲,小麦终于在1750年至1850年这段时期逐步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从此,小麦开始满足人们的大量需要,彻底确定了其传统的主食地位。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美洲传入欧洲的农作物名称,并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据题干信息“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细菌战役”“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并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动植物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和交流,从中可以看出该书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不仅涉及殖民者对美洲生态的破坏,还涉及新旧大陆之间动植物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和交流,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材料虽然有“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章节,但这只是材料一部分,材料主线是从生态环境交代解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更多地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突出美洲对生物多样化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依据材料“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物种的交流促进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C项正确;“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了饮食习惯”,属于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并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非工业革命,排除B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属于夸大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三则材料均涉及“番茄”,明代赵函《植品》的记载证明番茄为外来物种,王象缙《群芳谱》的记载也证明番茄为外来物种且最初仅用于观赏,后来中国人才逐渐食用番茄,这表明番茄的传播引种经历一个认知的发展转变的过程,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番茄被引入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三则不同材料记载了番茄被引入中国的情况,材料未涉及土地利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多在原先种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小麦收割后,会被大量卖到里次德岛、新西兰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可以在原先种植烟草的土地上种植,还大量被当作商品销售,这反映出小麦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当地的经济结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欧洲移民,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欧洲移民在北美种植小麦,与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依据材料“远程贸易肯定创造出超额利润……全靠中间人从中撮合而进行的价格投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程贸易对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远程贸易并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物种的跨区域交流,可能不用通过中间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远程贸易的作用,并不能得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据材料“下图是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传统农业粮食产出有限,出现了粮食危机;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引入,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的人口,为经济作物的种植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缓解了明清社会的粮食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高产作物引进与土地兼并问题没有直接关联,而且明清时期我国的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得到缓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人们的饮食结构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环境、科技水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高产作物的引入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明代相关书籍记载了番薯传入中国的情况,可以认定番薯明朝已传入中国,C项正确;番薯原产地为美洲,排除A项;根据明代相关书籍记载,番薯是在明朝时由东南沿海的民间商人从海外带回中国的,排除B项;明代相关书籍记载了番薯传入中国的情况,可以认定明朝时番薯就已开始在中国种植,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据材料“……欧洲引人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 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 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可知,土豆在欧洲的推广,使民间 纷争有所减少,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减少,这说明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社会的和平稳定, 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影响,未涉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土豆推广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不是解决“饥荒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美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近代欧洲人把小麦带到美洲,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利用施肥技术增加粮食总供给量,并且把小麦销售到其他地区,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洲居民的饮食结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打通了欧亚贸易路线,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可知,土豆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不可或缺的食物,种植土豆的国家几乎不会发生饥荒,说明土豆的种植缓解了世纪的粮食问题,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粮食结构,D项正确;推动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可知,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英国并成功种植,油画时间是1675年,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南美洲主要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76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伦敦咖啡屋猛增,原因在于咖啡屋作为社会场所,人们可以自由交流和交谈,反映了食物及其载体作为社会功能的一面,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前洲际物种交流就已然存在,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咖啡屋里无需标榜自己的身份,看不出社会等级被区分,排除C项;思想解放的原因在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可见,欧洲人以印第安人文化落后判定印第安的马铃薯属于落后的物种,进而影响到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D项正确;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是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哥伦布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破坏生态环境、改变人们饮食习惯及阻碍美洲农业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5.B
【详解】材料“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等从欧洲传入美洲”“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体现了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美洲农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破坏了美洲的环境,B项正确;A项只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C项“主导地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欧美地区的饮食结构,而且“趋同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6.(1)影响:丰富英国民众饮品种类,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活动,形成英国独特的茶文化;促使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中英贸易额上升。传播和发展了茶文化。
(2)变化:英国从向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摆脱对中国茶叶产地的依赖;中英近代茶叶贸易额呈现由盛而衰的趋势。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经济侵略加剧;英国将茶树和技术带到国外,扩大种植面积,加剧了茶叶市场竞争;近代中国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采用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规模小,采茶工艺落后。
(3)意义:传播中华文化;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详解】(1)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一“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叶流入英国后产生的影响有,丰富英国民众饮品种类,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一“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可知推动了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活动,形成英国独特的茶文化。根据材料一“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可知促使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中英贸易额上升。根据材料一“尽管茶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中国茶文化,但它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的流变却异常丰富。”可知传播和发展了茶文化。
(2)变化: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中国、英国)。根据材料二“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从向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摆脱对中国茶叶产地的依赖。根据材料二“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可知中英近代茶叶贸易额呈现由盛而衰的趋势。原因:根据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经济侵略加剧。根据材料二“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可知英国将茶树和技术带到国外,扩大种植面积,加剧了茶叶市场竞争。根据材料二“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可知近代中国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采用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规模小,采茶工艺落后。
(3)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与世界)。根据材料三“中国茶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发展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名片。”可知中国茶文化在全球传播的意义有传播中华文化。根据材料三“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知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7.(1)结论:玉米在16世纪中期已经在德国的庭院中广泛种植;玉米在17世纪初已成为重要的粮食来源;玉米由观赏性植物逐渐转变为农作物;由个别地区传播转变为欧洲广泛传播。
(2)影响:增加了粮食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畜牧业发展;改变了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于王权的强化和国家的扩张;过度开垦破坏生态环境;客观上为奴隶贸易创造条件。
(3)因素:交通条件;贸易往来;人口迁移;统治者政策;物种自身的适应性;科技发展水平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之物种的交换。
结论:根据材料“福克斯在《植物志》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可知,玉米在16世纪中期已经在德国的庭院中广泛种植;根据材料“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说,‘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赖以维生的资源’。”可知,玉米在17世纪初已成为重要的粮食来源;根据材料“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可知,玉米由观赏性植物逐渐转变为农作物;根据材料“福克斯在《植物志》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可知,由个别地区传播转变为欧洲广泛传播。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之物种的交换。
影响:根据材料“玉米比小米、高粱和块茎植物都要容易保存得多。因此,酋长和国王们可以通过集中储存、集中分配食物来实现权力的最大化。在非洲西部的林带,玉米推进了比以往规模更大的国家的产生。”可知,增加了粮食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畜牧业发展,改变了饮食结构,同时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对于商人驼队来说,玉米也是很好的便携食品。玉米还促成了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大西洋非洲的商业化。”可知,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阿萨迪王国自17世纪70年代后开始进行扩张,而其先头部队就以玉米为食,因为士兵们在远方的战役中可以随身携带这些食物。”可知,有利于王权的强化和国家的扩张;根据材料“如果商人及作为他们财产的奴隶找到一种方便携带的食物供应的话,奴隶贸易就更容易深入内陆地区。用大型仓库储存的玉米也使人们可以在西非海岸线臭名昭著的奴隶禁闭营里关押大量奴隶。”可知,客观上为奴隶贸易创造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度开垦破坏生态环境。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之物种的交换。
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影响物种交流的因素可以从交通条件、贸易往来、人口迁移、统治者政策、物种自身的适应性、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回答。
18.(1)樱桃、杏、粟等作物由中国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棉花、占城稻由印度向东传到东亚、东南亚,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小麦、大麦、葡萄、首荷等作物由西亚向东传到中国、日木等地,向西、向北、向南传到欧洲和非洲等地;欧亚非大陆以及大洋洲之间实现了物种传播;玉米由中美洲传播到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没有实现物种交流等。
(2)材料一为图像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绘制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物种交流的空间情况。
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古代各文明区域的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社会生活情况。
(3)设计:以美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欧洲连起来,标注为甘薯、玉米等传播路线;以欧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美洲连起来,标注为水稻、小麦等传播路线等。
理由:16世纪初,新航路刚刚开辟,物种传播主要在欧洲与美洲之间进行,欧洲殖民者充当了媒介。
【详解】(1)情况:根据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前,物种的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州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洲之间、亚非之间、亚欧之间、欧非之间、欧亚非大陆以及大洋洲之间及美洲之间等方面简要描述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情况。如:樱桃、杏、粟等作物由中国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棉花、占城稻由印度向东传到东亚、东南亚,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小麦、大麦、葡萄、首荷等作物由西亚向东传到中国、日木等地,向西、向北、向南传到欧洲和非洲等地;欧亚非大陆以及大洋洲之间实现了物种传播;玉米由中美洲传播到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没有实现物种交流等。
(2)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为图像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绘制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物种交流的空间情况。根据材料二表中的内容及出处“以上材料均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星球地图出版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古代各文明区域的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社会生活情况。
(3)设计: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要绘制一幅16世纪初的物种传播简图,应该以美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欧洲连起来,标注为甘薯、玉米等传播路线;以欧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美洲连起来,标注为水稻、小麦等传播路线等。
理由:根据所学可知,16世纪初,新航路刚刚开辟,物种传播主要在欧洲与美洲之间进行,欧洲殖民者充当了媒介。
19.(1)解读:①中国人养蚕丝织的历史悠久,丝绸早已西传;②史料表现了欧洲人对蚕丝生产过程的想象,可作为研究历史上中欧文明交往的依据;③西方人对丝的生产的认识出现许多错误;④《希腊志》对丝的生产的认识比《自然史》错误更少,反映出知识传播的进步。
(2)原因:澳门靠近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中国盛产丝绸等商品,并深受国外欢迎;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重视亚洲贸易;葡萄牙人利用中日商贸的差价获取巨利。
【详解】(1)解读:根据材料“ 古希腊和古罗马”可知①中国人养蚕丝织的历史悠久,丝绸早已西传;根据材料“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可知②史料表现了欧洲人对蚕丝生产过程的想象,可作为研究历史上中欧文明交往的依据;根据材料“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可知③西方人对丝的生产的认识出现许多错误;根据材料“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可知④《希腊志》对丝的生产的认识比《自然史》错误更少,反映出知识传播的进步。
(2)原因:根据澳门的地理位置可知澳门靠近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结合明清时期的经济特征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结合中国商品的市场可知中国盛产丝绸等商品,并深受国外欢迎;根据材料“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远东的贸易活动”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重视亚洲贸易;根据材料“抵达澳门后,他们用日本白银大量收购中国生丝、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商品。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赚很多钱”可知葡萄牙人利用中日商贸的差价获取巨利。
20.(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中国;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影响: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供应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等;同时,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名称:辣椒(或玉米、南瓜)。影响: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北美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北美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中国;根据“(粮食生产)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可知,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根据“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可知,玉米、甘薯等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地方官员(将玉米、甘薯)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术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等信息,从生产、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供应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根据“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发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名称:根据材料二中“(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又开始了有意识的物种迁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传入欧洲的农作物有辣椒(或玉米、南瓜)等。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变种小麦在欧洲大陆取代了传统小麦,大大提高了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根据“(小麦)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可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根据“铁路将北美洲的富余小麦运回欧洲”可知,推动了北美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综合材料二中“殖民者开始改造北美大草原”“开发大片的土地”等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食物物种交流对北美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