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课标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新课标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4:5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课标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五年高考
说明:本题组包含2019—2023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十二道。
一、(2023全国甲,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A 
2.①词人展开想象:垂柳袅袅,艳影荡漾在江水中;梅花凋谢了,隐藏在枝头残雪中。寥寥数语,总体上描绘了东溪春天的美景,色彩对比鲜明。②以“春柳”“冬梅”烘托渲染了清新凄美的氛围,情景交融,抒发了对友人真挚的情感。③结尾两句以景结情,以春光美景收束,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美好的春光中,以乐景写哀情,伤感中又有乐观豁达。(每条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二、(2023全国乙,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 
2.①直抒胸臆:“看破空花尘世”“身闲心太平”等词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词人不再计较名利得失,无官一身轻,内心平静。②借事抒情:穿着蜡屐登山赏景饮酒、自由自在地行走、闲来溪边题诗等体现了词人身心的闲适。③融情于景:细雨初晴,烟雨蒙蒙外听到菱歌之声等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幽的氛围,衬托了词人内心的闲适。(每条2分,任意答出三条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三、(2022全国甲,14—1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四、(2022全国乙,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五、(2021全国甲,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趣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六、(2021全国乙,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每点3分)
七、(2020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A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每点3分)
八、(2020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答案 
1.B 
2.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3分)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3分)
九、(2020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每点3分)
十、(2019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答案 
1.C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十一、(2019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 
1.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十二、(2019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分)
                             
                             
                             
                             
答案 
1.B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经典真题回顾
【回顾理由】2020—2023年新高考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涵盖了酬唱赠友诗、哲理诗、教子诗等题材,在选材与命题上都注重与教材的关联。训练这些真题,有利于考生深入地认识各类诗歌题材的特点,熟悉古代诗歌阅读各考点的各种设题方式,掌握答题方法,全面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2023新课标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A 
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美丽,但已失去了根基,只有枝头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作,要“自参”“亲炼”,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二、(2023新课标Ⅱ,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 
2.①王国维这句话的意思是以“我”的思想情感、眼光观点等来观察事物(景物),事物(景物)上就会明显带有“我”的情感色彩、评价观点等。②从首句可知,诗人的心境是澄净、恬淡、宁静的,所以他眼中的景物都像蓬瀛仙境一样澄净、美丽,桥横水面、山寺云峰等也悠然自得。③本诗中诗人晚归,有归思之情,所以他看到的红莲婀娜多姿,似乎是在欢迎他归来。
三、(2022新高考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6分)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四、(2021新高考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示例1)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示例2)①第二句用“惠远”“东林”来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惠远东林住得无 ”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情绪而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五、(2021新高考Ⅱ,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 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答案 
1.C 
2.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每点3分,答案的概括性要强,若只是翻译诗句,须酌情扣分)
六、(2020新高考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七、(2020新高考Ⅱ,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 ①韩驹( —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每点3分。第①点是对五、六句的分析概括,第②点是对七、八句的分析概括;若只是翻译诗句,须酌情扣分)
三年模拟
A组 基础题组
一、(2023陕西汉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荆门浮舟望蜀江①
李 白
春水月峡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③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注] ①诗人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白帝城,遇赦得释,于是乘舟东下,行至荆门(今属湖北)写了这首清雄奔放的名作。②月峡:四川巴县的明月峡。③锦江:岷江流经成都的一段河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开篇点题。浩渺的春水冲出明月峡谷,诗人“浮舟”大江,一路前行,但见江水汤汤,浩渺无垠。
B.三至六句极写江水之秀美与明艳。江水碧绿,桃花相伴,水天相接,明丽如画,意境异常开阔而清雄。
C.最后四句写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诗人扬帆大海,但见明月高悬,灯火依稀,渚宫城池近在眼前。
D.诗人紧紧抓住江中行舟的顺序,徐徐铺写开来,如展图画;从结构上看,从白昼写到日落月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2.诗中“逶迤”往后六句(中六句)的写景颇有特点,后人赞叹不已,请就中六句的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如“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本是舟船沿江东下,却说“芳洲”向后退去、“碧树”紧相迎来。②拟人,如“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迷人的沙洲向“我们”身后慢慢退去,繁茂的绿树热情地张开怀抱迎接“我们”。③对仗,如“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等,对仗工整。④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诗人描绘的长江秀丽景色中融入了诗人被赦之后、乘舟东下的欢快之情。(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
二、(2023四川绵阳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9分)
摸鱼儿·饯黄侍郎畴若劝酒①
魏了翁
向江头、几回凝望,垂杨那畔舟才舣。江神似识东归意,故放一篙春水。却总被。三百里人家、祖帐②连天起。且行且止。便为汝迟留,三朝两日,如此只如此。
还须看,世上忧端如猬。一枰白黑棋子。肥边瘦腹③都闲事。毕竟到头何似。当此际。要默识沉思,一著惺惺地。目前谁是。料当局诸公,敛容缩手,日夜待公至。
[注] ①黄侍郎畴若,即黄畴若,南宋宁宗嘉定七年黄畴若迁兵部尚书,离蜀之日,魏了翁在江边为其送行。②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③肥边瘦腹,围棋术语,指四边容易做活,中腹难以做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的朋友黄畴若将赴京任职,在他临行之际,江水也上涨起来,似乎想要以此留住他。
B.蜀地的百姓也前来江边为友人饯行,小舟只好且行且停,从中可看出友人深受百姓爱戴。
C.世事纷杂,当此之际,词人认为友人更应该认真地思考,处理事情要格外小心谨慎。
D.本词上片叙述了送别的场景,下片由叙事转向对友人的嘱托,可见二人友谊之深厚。
2.“虚写”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手法,诗人常以非当前之景来表情达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在本词中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6分)
                             
                             
答案 
1.A 
2.词人通过想象另一时空之景从侧面展现友人形象,表达对友人的赞美(2分);想象官员们等待友人时“敛容”“缩手”的神情和行为,表现官员们的畏惧和恭敬,以此突出友人的威严(2分);想象官员们日夜等待友人赴任,表现官员们心情之迫切,以此突出友人卓越的政治才能。(2分)
三、(2023四川成都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②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 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之作,寄赠的对象为微之,他和诗人是意气相合的朋友。
B.诗人与微之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为此他勉励微之并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
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D.“狂风”和“孤云”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2.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本诗为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虽不得志但仍积极旷达。(3分)②《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同病相怜之感,表达了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3分)
四、(2022云南昆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朝饥示子聿[注]
陆 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交代了诗人的居住环境,“茅茨”暗示了他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B.“雷动”二字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诗人的饥肠辘辘,照应标题。
C.诗人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无所作为,内心倍感羞惭。
D.诗人以此诗教导儿子,风格亲切自然,多用口语,蕴含真挚深切的情感。
2.诗人要教示给儿子怎样的“衣钵”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②性格刚直,光明磊落,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③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符合大意即可)
五、(2022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次秀野种粟韵
朱 熹
阿香一笑走丰隆①,雨遍平畴万顷中。
旧喜樊迟②知学圃,今看许子③快论功。
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
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
  [注] ①阿香:推雷车的女神。丰隆:雷神。②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③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主张“种粟而后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借用“阿香”“丰隆”等神话人物,表达出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
B.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也迎来了耕种的时机。
C.诗人曾为儒家弟子想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
D.尾联祝愿老友保重身体,希望他能在田间小路漫步吟咏,尽享无穷兴味。
2.本诗中的“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两句颇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C 
2.①“翻”“弄”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写出稻浪翻滚的远景与稻穗低垂的近景;②“郁郁”“垂垂”运用叠词,凸显了果实的丰硕,摹写逼真,音律和谐;③诗人借助虚写,想象秋收之时的美景,强化了春日雨后种粟的喜悦之情。
B组 提升题组
一、(2023四川泸州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导练·提升点】本题第2小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不仅需要理解诗歌内容,还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来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李商隐
永巷①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②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③送玉珂④!
[注] ①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②岘首碑:《晋书》载,羊祜任襄阳太守,有政绩,卒,百姓于岘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③青袍: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代指贫寒之士,诗人以此自比。④玉珂: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不见一“泪”字却句句紧扣诗题,纵聚千古伤心人之泪,写法独特别致。
B.首联对句化用屈原《楚辞》中“顺风波以从流兮”一句,写出黯然送别之泪。
C.颈联对句写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在垓下、兵败身亡一事,写出英雄末路之泪。
D.本诗多用典故,诗人用六个言说世人悲伤洒泪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身世之悲。
2.本诗写了七种“泪”,哪一种“泪”点明了诗歌主旨 诗人借此“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青袍送玉珂之泪(寒士穷途饮恨之泪)。表达的情感:①职位卑微、身居人下之耻。作为一介寒士,诗人只能强颜欢笑,陪送达官显贵出京,这对读书人尤其是有志之士而言是一种屈辱。②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之悲。诗人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终其一生都为人幕僚,志向难以实现,悲痛不已。
二、(2023陕西咸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导练·提升点】本题要求通过比较鉴赏,体会两首诗歌所体现的作者的不同写作意图,具有难度。并且本题所选诗歌文本为“元词”,选材具有一定的突破性。
沁园春·泉南作①
[元]张埜
自入闽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心无那,恰鹧鸪②声里,又听啼鹃③。
区区仕宦谁怜 道有志、从来铁石坚。但长存一片,忠肝义胆;何愁半点,瘴雨蛮烟。尽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遂斯游岂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传。
[注] ①这首词是作者自北方到南方做官,途经福建泉州南浦所作。②鹧鸪:鸟名,其鸣声似“行不得也哥哥”。③啼鹃:杜鹃鸟,其鸣声似“不如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先点明词人置身之处与感发诗情的地理环境,然后从正面进行描写,以比喻夸张手法刻画入闽的艰难。
B.“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渲染了旅途环境的空寂苍凉。
C.词人认为,他能有机会游览这奇境绝非偶然,是上天有意要他用文字来描绘这美丽山川,写成佳作流传海外。
D.全词写景气势博大,激荡纵横,夸张和浪漫之笔为全词增添了瑰丽色彩,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2.李白的《蜀道难》艺术地再现了蜀道之难,张埜的《沁园春·泉南作》也将入闽的艰难险阻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样写路途艰险,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6分)
                             
                             
                             
                             
答案 
1.A 
2.①李白的《蜀道难》写蜀道之难,意在劝阻友人不要入蜀,警示朝廷对蜀地要加以防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②张埜的《沁园春·泉南作》写入闽之难,是为下片写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及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忠肝义胆做铺垫。
三、(2023甘肃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提升点突破】本题第2小题以姚鼐对此诗结句的评论为情境设题,在审题、把握答题方向上有一定难度。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柳宗元,贞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永州十年,后又被贬至柳州,此诗写于贬谪柳州期间。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柑橘树。③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中,足见诗人对柑橘树之喜。
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
C.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
D.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2.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6分)
                             
                             
                             
答案 
1.B 
2.①尾联写如果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柑橘树长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②但“坐待成林”对于一个志向高远、不慕荣利的诗人而言,是有志难酬的悲痛,不堪忍受的压抑。③貌似宽解语,实则不平气。诗人反话正说,用平缓的语调表达深深的痛苦,形成了一种韵味深厚的意蕴,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四、(2023山东临沂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导练·提升点】第2小题考查课外古诗词的比较鉴赏,其中苏诗表达的情感较难把握。
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
苏 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②。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
张 耒③
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 ①双竹:指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②釭:油灯。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耒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2.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苏诗写诗人在清幽的佛寺静卧,拨火听雨,冷暖对照,透露出恬然安适的心境,表现了超脱宁静的情怀;②张诗写诗人羁旅他乡,道中遇雨被阻小店,寒夜难眠,卧听雨声,表现出漂泊中的悲凄与孤独。
五、(2023四川攀枝花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导练·提升点】本题第2小题考查诗歌写景手法的比较鉴赏,涉及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
夜 坐①
[南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③。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诗人被迫罢官,退归文山。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夜坐有感
[南宋]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进参差③到夜深。
[注] 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酉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指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诗首联以工笔的笔法描绘了一幅淡烟笼罩枫叶,细雨飘打蓼花的肃杀凄凉的夜坐图,既见巧思,又得自然之妙。
B.何诗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C.文诗后两联由沉郁悲凉转为激昂豪迈。自己虽有身处逆境的喟叹与痛苦,却不改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何诗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含蓄地表达对故国故主的思念,情感显得低沉婉转。
2.两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异同。(6分)
                             
                             
                             
                             
答案 
1.A 
2.同:远近结合。“宿雁半江画”和“洞龙睡熟云归岫”都是远景,“寒蛩四壁诗”和“枝鹊啼干月满林”属于近景描写,都突出了夜景的沉寂静谧,烘托了诗人的心境。(2分)
异:文诗: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任答其中一种即可)。成群的大雁宿于半江秋水之上,凄切的蟋蟀声回响在四壁,前一句是静景勾勒,属于视觉描写;后一句是动态描绘,也是听觉描写。(2分)
何诗:①比喻。“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不复存在,“云归岫”喻指诗人隐姓埋名。抒发了诗人眷念故国故君的悲痛心情。②虚实相生。前一句写得虚而远,后一句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2分,比喻和虚实相生答出一种即可)
一年创新
一、(2023 5·3创新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2分)
【创新点】第1题考查内容理解;第2题考查艺术手法,第2题突破了对选诗本身的赏析,拓宽了考查范围,体现了教考衔接;第3题考查炼字,要求考生赏析两个版本表达效果的异同,没有囿于对一个字词的分析,角度新颖。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句子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3.本诗第六句“孤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归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6分)
                             
                             
                             
                             
答案 
1.C 
2.D 
3.“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二、(2023 5·3创新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12分)
【创新点】本题最大的创新在选材,三首诗同题,第1首出自选择性必修下册,另两首出自课外。但是三首诗内容相近,理解时有参照性,难度并不因诗歌数量增多而加大。第3题设问巧妙,没有问三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而是说“但酒中‘滋味’各异”,体现了“因文设题”的命题方向。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秋晚十咏·客至
李弥逊
客至旋盥栉,出门惊两翁。
山川十年隔,风雨一轩同。
人事等飘瓦,生涯各转蓬。
时危命如羽,忧乐酒杯中。
客 至
陆 游
何处轩车客,能来桑麦村。
一奴先入市,此老自应门。
野果尝皆涩,村醅压尚浑。
残年亦何恨,治世作黎元。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诗“盘飧”两句写诗人因待客菜肴味道不佳而感到抱歉。
B.李诗“客至”句勾画出有客临门,诗人梳洗迎客的样子。
C.陆诗“何处”两句写有尊贵的客人来访,诗人不胜惊喜。
D.杜诗和陆诗都交代了诗人居住在乡村,不在繁华的市集。
2.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杜诗“花径”两句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表现宾主相见的生活情景。
B.李诗“出门”句生动描绘主客初见的细节,一个“惊”字见深情。
C.陆诗“一奴”两句,“先”“自”两字写出诗人待客的不知所措。
D.这三首诗都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
3.三首《客至》都提到酒,但酒中“滋味”各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C 
3.杜诗:有友来访,宾主尽欢,兴致盎然。
李诗:时局危难,人事飘零,命途难测。
陆诗:向往安定生活,期待太平盛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