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14 14:3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精读一遍教材P38—P39,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预习自学二次阅读并回答;
2.将预习中不能理解的诗句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一、【预习自学】
(一)读课文,利用字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本诗。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二)背景资料
 1、文学常识: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___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2、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___,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__”之称。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____》里。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
3、了解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情之意。
《咏怀古迹》这组诗共__首,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出塞之作。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二、预习自测
萧( )森 孤舟一系( ) 砧( ) 玉露: 萧森:
丛菊: 寒衣: 急暮砧: 壑( ) 朔漠( ) 青冢( )省( ) 载( )
渚( ) 萧萧( )下 繁霜鬓( ) 潦( )倒 浊( )酒杯
回: 落木: 万里: 繁: 潦倒:
四、【我的疑问和收获】

探究案(第一课时)
环节 导 学 内 容 与 方 式 备 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预习反馈 1) 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 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___、___。
3) 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概括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探究一、整体感知(8分钟) 1、探究一: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探究二、品情悟境(8分钟)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探究三、深入体味(10分钟) 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说一说作者如何在写景中表现“故园心”的。
展示点拨 各小组根据分工完成任务,进行展示,其他组倾听后点评、质疑、修改、完善,得出最终结果。
总结拓展 知识方面(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当堂检测 当堂默写 自我查漏 (写在学案反面)
整理纠错 把当堂检测中完成不够理想的题用红色笔标示出来,并在下面空白处整理改正。组长再次检查,以期达到在互相学习中进步的目的。
反思评价 1.小组长点评本节课组员的表现,并给突出者加分。2.课代表点评本节课各组表现,并给突出组和组长加分。3.老师点评总结本节课,酌情加减分。
探究案(第二课时)
环节 导 学 内 容 与 方 式 备 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也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情的。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预习反馈 1)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___、___。
3)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探究一:开篇两句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雄伟图画,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这幅画面。 探究二、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那实质上在写什么?目的何在?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探究三、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说一说句中“空”字如何理解。
展示点拨 各小组根据分工完成任务,进行展示,其他组倾听后点评、质疑、修改、完善,得出最终结果。
总结拓展 知识方面(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当堂检测 当堂默写 自我查漏 (写在学案反面)
整理纠错 把当堂检测中完成不够理想的题用红色笔标示出来,并在下面空白处整理改正。组长再次检查,以期达到在互相学习中进步的目的。
反思评价 1.小组长点评本节课组员的表现,并给突出者加分。2.课代表点评本节课各组表现,并给突出组和组长加分。3.老师点评总结本节课,酌情加减分。
探究案(第三课时)
环节 导 学 内 容 与 方 式 备 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 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预习反馈 1)诵读提示: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2)前两联描述了哪些的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合作探究 探究一:、名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提示:可以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赏析) 探究二、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几层意思?
探究三、重点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展示点拨 各小组根据分工完成任务,进行展示,其他组倾听后点评、质疑、修改、完善,得出最终结果。
总结拓展 知识方面(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当堂检测 当堂默写 自我查漏 (写在学案反面)
整理纠错 把当堂检测中完成不够理想的题用红色笔标示出来,并在下面空白处整理改正。组长再次检查,以期达到在互相学习中进步的目的。
反思评价 1.小组长点评本节课组员的表现,并给突出者加分。2.课代表点评本节课各组表现,并给突出组和组长加分。3.老师点评总结本节课,酌情加减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