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人教版历史必修③一、教材分析:2、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二、教学目标三、学情分析五、教学策略四、重点、难点六、教学流程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说课流程谢铁军郴州市一中历史组七、教学反思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2、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
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本课涉及的科学技术知识比较多,引言对本课涉及到的两个重点问题和三个重要概念进行了提示。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引言提示的两大问题和三个概念做初步了解。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三、学情分析
(1)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
(2)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四、重点、难点
教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
阅读理解,自主归纳,合作学习、体验交流等。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教学策略六、教学流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时事导入(一、二、三)讲授新课 2008年9月15日,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中国的酒泉 ,为什么?时事导入(设计意图)注意从最近的时事热点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2、让我们把目光回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又取得了哪些骄人的成绩?1、我们在历史上也曾经辉煌和骄傲过,你能结合所
学知识,谈谈我国从古到今科技所走过的历程吗?讲授新课师生谈话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神舟号无人飞船4次成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杨立伟)——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费俊龙、聂海胜)——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近代衰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全面振兴)(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培养学生宏观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自然过渡到新课。 新中国科技的振兴表现在哪些方面?自主学习:(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学生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的方法,掌握基础和重点知识。设计表格时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时序的观念。新中国科技的振兴表现在哪些方面?新中国科技的振兴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合作学习一: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看图说话角色体验开展辩论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图片资料直观,通过生动的感知,创设情景,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途径获取有效信息、阅读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看图说话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有人曾说:如果那时中国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开展辩论反方(5-8小组学生): 正方(1-4小组学生): 辩论过程:略(预计三个回合)现在让我们展开一场辩论 教师总结:略对于搞原子弹、氢弹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假如你是一名中方外交部发言人。
当某位西方记者针对中国“两弹一星”提出这样的观点:“两弹一星”对中国周边国家及亚洲地区构成威胁,对此你如何回答?
既驳斥这位刁蛮的记者,又表明中国拥有这些技术的坚定立场?角色体验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弱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世界和平
B 发展核能源,缓和电力供求矛盾
C 打破美苏核垄断
D 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环境思考及时反馈,突破难点 20世纪70年代,仍然是在这块文明广阔的土地上,爆发了另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 中华民族在这场革命中奉献给人类了她的第五大发明——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合作学习二: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谈一谈教学流程(设计意图)通过眼看、脑动、手动、口动,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和震撼,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杂交水稻对中国的和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精神。 看了这两幅图片你有何感想?看一看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想一想一亩地杂交水稻一期、二期、三期比普通水稻多养活多少人? 算一算聚焦网络:推荐袁隆平获诺贝尔和平奖,你认为如何? 网友“天南地北”认为:当初诺贝尔设立和平奖,就是希望奖励致力于消除矛盾、缩小差距,创造社会和谐,为人类和平与科学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天南地北”认为:“消除贫穷与饥饿才是最好的和平! 谈一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面对功绩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科研报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合作学习三: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和意义。 1、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思路引领:
(1)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策与科技事业的进步
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我国科技事业
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3、情感渲染:教师讲述优秀科学家的事迹有谁知道“863”计划的含义?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 “86”指1986年,“3”指当年3月。
那时王淦昌、王大衍、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了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所以称作“863”计划。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发展高科技决策上的重大变化是:
推行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表现在:
实施“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 “两弹元勋”“导弹之父”“导弹专家”“杂交水稻之父”杨利伟 “航天英雄”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邓稼先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家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 ·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美国海军部次长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吸收人类文明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并在创新中求发展。归纳: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有利于我们国际地位的提高。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讨论: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课堂小结:新中国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1、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杨利伟 D.钱学森2、“两弹一星”是指( )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AA课堂练习: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C课堂练习:4、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世界第一的科技成就是( )
A .研制出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B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D .原子弹爆炸成功5、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
A .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 .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D .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BD课堂练习:7、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 )
A.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B.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C.第八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D.第九个发射卫星的国家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最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获得了真正独立 B. 中国政府的重视
C. 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D. 有利的国际环境 BA课堂练习: 材料1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10月3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面对日益增长的核威胁,善良的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渴望和平、反对核战争的强烈愿望。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面临着侵略战争的威胁。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着两条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材料2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在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等人的强烈主张下,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材料3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 邓小平
思考:1、面对世界大国的核威胁 ,作为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该怎么办?想一想,我们当初为什么要搞“两弹一星”?
2、有人说搞核武器耗费巨大财力且它又是可怕的杀人武器,如果当初不搞的话,也许我们的父辈不至于那么贫困?这两种观点,你同意哪一个?布置作业: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本课测评:教材P9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以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
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
2.在“两弹一星”以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3.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4.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七、教学反思一: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三:科教兴国。四: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五: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今天的学习中对我们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