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一)教学设计
课题 4.2 平面镜成像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2.通过探究和观察,认识平面镜有关的成像特点及现象。 3.能在实际中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教材解读 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要求学生能够经历独立的实验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的方法。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逐步建立“平面镜成像规律特点”的认识。在本节课中需要在学生实验基础上加强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认知。需要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3.学情分析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教学中以实验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得平面镜成像的信息,由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成像的原理、感悟物理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能在实际中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问题。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2.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平面镜、两支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支架、底板、刻度尺、平板玻璃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消失的硬币 【教师活动】教师表演魔术:“吞钱的盒子”,往一个看似空的盒子里投掷硬币,却没有看到盒子里有硬币,硬币被盒子给吞了?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盒子,原来盒子里有一块小镜子。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一块镜子会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平面镜成像。 用有趣的实验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平面镜成像 【教师提问】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光照射到它的表面时会被反射,由于它的反射面是一个平面,故称平面镜。即:平面镜的定义——表面平整光滑的镜子,叫平面镜。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平面镜可以成像,从平面镜的定义中,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原理是光的反射。 【例题】 下列光学器具中,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制成的是( B) ① 潜望镜 ② 近视眼镜 ③ 放大镜 ④ 穿衣镜 A.①与② B.①与④ C.②与③ D.③与④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平面镜成像是我们常见现象,大家拿起桌上的平面镜对着自己照照,能看见镜中的自己吗? 【教师活动】大家平时也都有照过镜子,可你有没有思考过?你、平面镜、镜中的你;也就是:物、平面镜、像三者有什么关系呢?平面镜成的像具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活动】猜想与假设:(1)我认为像与物大小相等;(2)我认为像比物小,并且离镜越远,像越小;(3)我认为物到镜的距离与像到镜的距离有相等。 【教师活动】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刚才大家只是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做出的猜想,大家的猜想对否,先不做判断,我们还是得通过实验探索来验证。请大家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猜想与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并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①实验需借助哪些器材?②如何确定像的位置?③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④如何比较物到平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请大家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两人一组进行实验,将实验情况记录下来。 【教师活动】通过提问不同学生,交流他们的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学生活动】①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不同的位置,另一支形状相同未点燃的蜡烛总能与它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②物到镜8cm,像到镜8cm;物到镜10cm,像到镜10cm,说明物到镜的距离与像到镜的距离相等。③物与像的连线始终与镜面垂直。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得到许多现象,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归纳一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师完善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且平分(对称)。 【例题】 如图所示,舞蹈演员站在平面镜前训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演员在平面镜中成虚像 B.演员面镜时,像也面镜 C.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像大小不变 D.成像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活动四:平面镜成像作图 【教师活动】如图所示,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教师讲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点、,用虚线连接、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下图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作图规则:(1)平面镜的非反射面要画上短斜线,以表示平面镜背面。(2)实际光线要画成实线,并用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实物用实线表示,虚像用虚线表示。(3)法线和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用虚线表示,法线与反射面垂直,不能漏掉垂直符号。(4)为了表示实物和虚像的对称关系,实物和虚像都要标上相对应的字母,如A和A'。(5)要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活动五:平面镜的应用 【教师活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利用平静的水面作镜面来梳妆打扮。到了青铜时代,由于青铜表面能反光,人们就直接用铜面照像,因此产生了铜镜。青铜镜在我国沿用了三千多年,直到清代末年才被玻璃镜代替。如图片上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使建筑更雄伟壮观。展示桂林花桥的图片并解释课前“小魔术”的原理(平静的水面相当平面镜,因平面镜成像特点使半圆形的桥孔看上去像完整的一个圆,这也是“小魔术”中,为什么平面镜使半个空盒看上去像完整的一个空盒的原因)。 【教师活动】平面镜成像特点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及生产实践,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观察,举出一些平面镜应用的实例。 【学生回答】(1)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平面镜来梳妆打扮;(2)舞蹈演员通过平面镜来矫正姿势。 【教师总结】平面镜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来成像。 【教师活动】平面镜是否还有其他应用呢?大家平时可能有听说过有“千里眼,顺风耳”,可是否有听说过“透视眼”,由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趣味实验——“隔墙观物”,随后教师结合潜望镜来解释“透视”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面镜的应用:(2)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路。 【教师补充】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越来越多地利用平面镜,但是,使用镜子不当,也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例如城市的许多大楼采用玻璃幕墙进行室外装潢,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光污染”;汽车夜间行驶,驾驶室不开灯,避免挡风玻璃成像,影响驾驶员的视线等。现在,镜子的性能在改善,制作过程走向简便,用途也越来越广。纵观它的历史,它的哪一个发展进步不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前进的今天,它必然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等着你去开拓。 【教师活动】面镜可以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根据凹面镜特点,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镜上,经过凹面镜反射后,会聚到一点。 【例题】 (1)凸面镜对光有 发散 作用,可增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街道拐角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镜上,反射后会聚到 一点 。 培养学生由物理走向生活,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通过探究实验,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观察学校里拐弯镜的成像情况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平面镜成像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这节课是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基础上,立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来学习、探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使学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本节课以照镜子并向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