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4:2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你知道中国植树节具体是哪一天吗?
节日起源
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自古以来,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现在的里程碑。身为刺史的韦孝宽上任后,发现土台的缺点很多,经风吹日晒,特别是雨水冲涮,很容易崩塌,于是下令官道上原本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陕西也成为了历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树的地方。
生态价值
植树节的设立是为了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设立中国植树节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森林,增种树木。每一棵大树的生长都对人类社会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13 植树的牧羊人
让 乔诺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让 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作者简介(2分钟)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创作背景(2分钟)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如果他kāng kǎi wú sī( ),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这里虽然成了fèi xū( ),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3)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tā( )了。
(4)狂风hū xiào( )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慷慨无私
废墟
坍塌
呼啸
预习检测(4分钟)
(5)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bù máo zhī dì( )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6)趁这个机会,我páo gēn wèn dǐ ( ),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7)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wēi bó( )的chóu láo( )。
(8)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chén mò guǎ yán( )
(9)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
liú tǎng( )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微薄
酬劳
沉默寡言
流淌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
(2) 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
坍塌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再见牧羊人 (时隔6年)
最后一次相见(1945年6月)
1. 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P74
课堂探究一(8分钟)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再见牧羊人 (时隔6年)
最后一次相见(1945年6月)
1. 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同步检测一(8分钟)
1.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这篇小说的内容。
(提示:人物+事件+结果)
2.请以“我从____看出,他是一个____的人。”
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课堂探究二(8分钟)
本文叙写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的故事。
1.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这篇小说的内容。
(提示:人物+事件+结果)
同步检测二(8分钟)
2.请以“我从____看出,他是一个____的人。”
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2、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勤劳、一丝不苟的人。从:“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写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油… …”可以看出。
3、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默默奉献、有非凡的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中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4、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从“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可以看出。
请找出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
总结:牧羊人是一个勤劳善良、充满自信、意志坚定、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不毛之地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草木茂盛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变成绿洲




课堂小结(1分钟)
1.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强调了人类的力量是强大的,表达了作者呼吁人类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
自信检测(15分钟)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和滋润。为下文这里变成绿洲埋伏笔。
第二课时
1.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2.学会分析开头,结尾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习惯。
学习目标(1分钟)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2.文章开头和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了解插叙的作用。
课堂探究一(8分钟)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表层含义:点明了植树人的身份。
深层含义: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同步检测一(8分钟)
2.文章开头和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开头以议论的方式对主人公进行评价,概括了人物的形象,起到了总领全文,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在结构上照应开头段 ,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同时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3.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记叙顺序:插叙
作用:交代了牧羊人上山种树的原因,表现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品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含义:在叙述某事的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件相关的事,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
作用:
1、补充交代了……内容【点明原因;家庭状况;出身背景;人物习性品质等】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具体
3、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丰富,突出……主题,结构紧凑
考点:插叙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课堂探究二(6分钟)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渲染了…气氛;
3.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
4.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室内环境的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同步检测二(6分钟)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运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背景,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烘托牧羊人植树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1.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句子中的加色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丝不苟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自信检测二(6分钟)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课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将荒漠变成了绿洲,改善了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生态环境建设。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右图
智力冲浪(5分钟)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2) 【跨学科学习】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为“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