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09:1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关注主要人物和情节概括事件内容,并串联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借助课文主要事件及查阅资料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借助课文主要事件及查阅资料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代伟人周恩来,去感受他少年时代的壮志豪情。齐读课题,并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为中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那时周恩来年仅12岁,是什么原因使小小年纪的他就立下了如此远大的抱负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每件事对应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事件一:1—10自然段;
事件二:11-14自然段;
事件三:15-17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关注主要人物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
(一)关注主要人物引导学生概括事件一的主要内容:
1.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课文写了哪三件事,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1到 10自然段概括事件一的主要内容。既然是概括主要内容,那只需要简练一些就可以了。关注主要人物:事件一当中有哪些人物呢?事件中人物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关注主要人物——周恩来(板书)。关注主要情节:主要情节呢?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怎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事件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
2.下面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立志的情景。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其他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为家父而读书:
为亲人为明理而读书:
为个人修养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解释“光耀门楣”为光宗耀祖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读书,这些理想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周恩来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感受周恩来品质。那我们来对比一下周恩来的读书志向和同学们的读书志向有什么不一样的?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要为祖国兴盛和民族振兴而奋斗。那你从少年周恩来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或者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拥有远大志向、博大情怀......
4.朗读感受我们一起再来体会一下少年周恩来志向高远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为之一振,你们再说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同学们,我们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情节概括了事件一的主要内容,同时体会到了少年周恩来强烈的爱国热情。下面我们借助同样的方法阅读课文 11到14自然段概括事件二的主要内容。
(二)概括第二事件主要内容,初步理解立志原因。
1.关注主要人物和情节概括事件二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引导:“不振”对应课文题目中的哪个词语?)
2.初步理解立志原因。“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3.体会伯父的心情。“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你们觉得此时伯父会是怎样的心情?无奈、无可奈何。一起体会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伯父的无可奈何(齐读句子)。
同学们,此时的周恩来看到伯父忧郁的表情,他有没有真正的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呢?没有。
(三)学生交流事件三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15——17自然段,思考该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
1.关注主要人物和情节概括事件三的主要内容。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板书)。
2.那少年周恩来亲眼目睹了怎样的一幕让他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16自然段,根据表格提示搜集相关信息填写下表,并说说你的感受,小组内讨论交流。
交流汇报:汇报方式: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了——(谁)的————。
1)中国妇女: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明明自己是受害者,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可怜)
2)中国巡警: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从“不但不”“反而”能看出中国巡警的(可恨)。
3)围观的中国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紧握着拳头”“劝慰”写出了围观人群的(敢怒不敢言)。
4)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查阅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历史背景。同学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一幕幕这样的景象?同学们可结合课下查阅的资料,说说当时社会背景:清朝末年,中国贫穷落后,英、法、德、意等国趁机侵略中国,再加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被迫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于是就出现了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受到外国人欺侮的现象。在中华不振的情况下,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地上也完全没有地位。师:此时的周恩来他是怎样想的呢?少年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知识才能拯救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周恩来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凝成了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三件事的的主要内容连起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我们关注主要人物和情节,梳理了文章的主要事件。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哪些事情是先发生的,哪些是后发生的?谁能按先后顺序把事件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概括方法(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
1.用连接词“之所以......是因为......”或“因为......所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A.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之所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是他听伯父说“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又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B.因为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又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所以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出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评价等级检测表:
五.小练笔:
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选择一种表达方式写清楚自己的读书志向和理由。
六、小结:
树立远大的读书观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动力,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