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复习题
一、单选题
1.(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统考期末)《爱莲说》中描写莲花“香远益清”,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是因为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越来越大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2.(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统考期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物体的热胀冷缩,主要是因为
A.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3.(2022秋·海南三亚·九年级期末)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以下关于实验现象及其解释、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到红色的品红分子在扩散
B.品红分子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想象那是品红的分子在扩散
C.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在肉眼看不见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D.还能推论出品红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强于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品红分子与品红分子之间的作用
4.(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
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墙里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增大
5.(2022秋·海南海口·九年级期末)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带香味的分子
A.质量很小 B.不断运动 C.分解成原子 D.体积很小
6.(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统考期末)对比法是科学研究常用方法之一。同学们欲探究“粒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中科学合理的是
A. B.
C. D.
7.(2022秋·海南海口·九年级期末)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食物腐败----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C.夏天炎热,自行车易爆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缉毒犬可以嗅出毒品藏匿处----分子不停地运动
8.(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Ca(OH)2 B.H2CO3 C.H2O2 D.H2
9.(2022秋·海南海口·九年级期末)向盛有适量蒸馏水的小烧杯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搅拌均匀,另取一个小烧杯乙,加入适量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甲、乙两个小烧杯(如图)。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下列的( )
A.甲烧杯中出现大量沉淀 B.乙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色
C.甲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色 D.乙烧杯中冒出大量气泡
10.(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期末)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O2 B.H2O2 C.H2CO3 D.SO2
11.(2022秋·海南海口·九年级期末)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
A.分子间隔增大 B.分子个数增多
C.分子质量增大 D.分子体积增大
12.(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期末)厨房里的调味品食盐的化学式是NaCl,该化合物中含有Na+微粒。已知Na为1l号元素,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a+是一种单质
B.1个Na+,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C.1个Na+中含有11个质子
D.1个Na+,中含有11个电子
13.(2022秋·海南海口·九年级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 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C.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 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14.(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期末)小明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到如图所示。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Co”表示钴元素 B.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8.93
C.这种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它是27号元素
15.(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氧元素O2 B.钙元素CA C.銾Hg D.铜元素Cu
16.(2022秋·海南三亚·九年级期末)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 ”应填入的是
A.原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
17.(2022秋·海南三亚·九年级期末)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硅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硅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4
C.原子序数为14 D.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18.(2022秋·海南三亚·九年级期末)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元素”属于物质下列哪个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
A.性质 B.组成 C.结构 D.变化
19.(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统考期末)海南岛存在大面积富硒土壤。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硒原子的中子数为34 B.硒属于金属元素
C.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D.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
20.(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统考期末)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指的是( )
A.铁元素 B.铁单质 C.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21.(2022秋·海南海口·九年级期末)下列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中,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A.属于同一种元素:
B.属于同种原子:
C.都属于阳离子:
D.都属于阴离子:
二、填空题
22.(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统考期末)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下图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
(2)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 。
23.(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统考期末)某微粒结构示意图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微粒的第一层电子数为 ,该微粒的化学性质与 (填“2”或“b”)的关系非常密切。
(2)若该微粒是原子,那么a与b的关系是 。
24.(2022秋·海南三亚·九年级期末)氯原子的核电核数是17,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钠原子的核电核数是11,画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解释钠在氯气中燃烧如何生成氯化钠 。
25.(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期末)图 1 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图 2 是这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图 1 中A、B、C 所表示的元素分别在第四、三、二周期,元素所在的周期可以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 确定的。
(2)硒离子符号为 。
(3)氧、硫、硒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三、简答题
26.(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期末)从微观的角度解释酒精的挥发和酒精的燃烧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参考答案:
1.C
【分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详解】能闻到莲花香,是因为莲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莲花花香,则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C。
2.C
【详解】A、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时,构成分子的各种微粒未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的质量未发生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B、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才发生改变,而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不存在分子种类发生变化的情况,选项不符合题意;
C、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发生了变化,而分子本身未发生改变,选项符合题意;
D、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发生了变化,而分子本身的体积未发生改变,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A、分子体积很小,用肉眼观察不到,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品红分子是微观粒子,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想象那是品红的分子在扩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可以观察品红逐渐扩散,最终变成红色溶液,水和品红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品红分子不断运动到水分子间去了,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品红逐渐扩散,最终变成红色溶液,说明品红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强于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品红分子与品红分子之间的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详解】A、干冰升华由固态变成了气体,固体间隔小于液体间隔小于气体间隔,故分子间间隔变大,此选项正确;
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数量之庞大,说明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此选项正确;
C、墙里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我们的鼻子里,此选项正确;
D、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此选项错误。
故选D。
5.B
【详解】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B。
6.D
【详解】A、高锰酸钾形态不同,溶剂均为冷水,不能证明粒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故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形态不同,溶剂温度也不同,不能进行对比证明粒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故选项错误;
C、溶质不同,溶剂温度也不同,不能进行比较证明粒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故选项错误;
D、溶质相同,溶剂温度不同,可以证明粒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B
【详解】A、食物腐败后有新物质生成,分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最终生成了新分子,所以分子性质发生了变化,选项正确;
B、热胀时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物质的体积变大,冷缩时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物质的体积变小,即热胀冷缩与分子本身的大小无关,选项错误;
C、夏天炎热,自行车易爆胎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车胎中的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最终导致车胎爆炸,选项正确;
D、分子不停地运动,毒品的分子运动到缉毒犬的鼻孔处,使缉毒犬闻到毒品的气味,选项正确,故选B。
8.D
【分析】本题考查微粒的组成。
【详解】A、氢氧化钙中没有氢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碳酸中没有氢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中没有氢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
9.C
【详解】浓氨水具有挥发性,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时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酚酞试液遇碱变红,故甲烧杯中溶液变红。
故选C。
10.A
【详解】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含有氧分子,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碳酸由碳酸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分清楚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什么分子构成。
11.A
【详解】气体受热,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就会增大,导致乒乓球内的气压变大,就重新鼓起来了,故选A。
12.C
【详解】A、根据符号“Na+”可知,Na+是一种离子。A错误;
B、根据符号“Na+”可知,钠离子带了一个单位的正电荷。B错误;
C、Na为11号元素,该原子内有11个质子、11个电子。C正确;
D、Na为11号元素,该原子内有11个质子,11个电子。当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形成钠离子,Na+,则此时钠离子中有10个电子。D错误。
故选C。
13.C
【详解】A、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粒子,通过其他方法可以再分,所以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所以错误.
C、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即分子、原子、离子,所以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能笼统说是性质.错误.
故选C.
14.C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右上角字母为元素的符号,则Co表示钴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C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单位为“1”,可以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正确;
C、钴的偏旁为“钅”,则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则Co为27号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D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详解】A、氧元素表示为O,故A错误;
B、钙元素表示为Ca,故B错误;
C、汞元素表示为Hg,故C错误;
D、铜元素表示为Cu,故D正确;
故选D。
16.A
【详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其中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再构成物质,故“ ”应填入的是原子。故选A。
17.A
【详解】A、由汉字结构可知,该元素的名称是硅、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表示原子序数为1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此选项正确;
C、原子序数为14,此选项正确;
D、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此选项正确。
故选A。
18.B
【详解】元素是具有同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物质由元素组成,因此“元素”属于物质组成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
故选B。
19.C
【详解】A、由硒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硒原子相对原子质量=79,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79-34=45,说法错误;
B、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C、由硒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说法错误;
答案:C。
20.A
【详解】人体中的铁元素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不是铁原子和铁单质,更没有铁分子。
故选A
【点睛】食品、药品、饮料中的某些成分大都是指的元素(分子或营养物质除外),它们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常用其质量分数表示含量
21.A
【详解】A、两者的核内质子数均为13,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两者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9、12,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的粒子;且两者分别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不是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前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后者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前者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后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2.(1)
(2)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详解】(1)图A-B是分子的分开过程,图A中有一个氮分子和一个氧分子,一个氮分子分解成两个氮原子,一个氧分子分解成两个氧原子,图B与图A的原子数目相同,故B中相关粒子图形为:;
(2)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23.(1) 2 b
(2)a=2+b
【详解】(1)由图可知,该微粒的第一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故该微粒的化学性质与b的关系非常密切;
(2)若该微粒是原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a=2+b。
24. 钠原子的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了氯原子的最外层上,分别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氯化钠
【详解】钠原子的核电核数是11,原子中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1,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为:钠原子的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了氯原子的最外层上,分别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氯化钠。
25.(1)电子层数
(2)Se2-
(3)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详解】(1)A有四层电子,B为有三层电子,C有两层电子,他们分别在第四、三、二周期,故元素所在周期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电子层数确定。
(2)Se最外层6个电子,容易得到两个电子达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符合为Se2-。
(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3时,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是为4-7时,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故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氧、硫、硒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等于6。
26.酒精挥发时,酒精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是物理变化;而酒精燃烧时,酒精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分子,是化学变化。
【详解】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从宏观上讲是: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从微观上看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否发生改变。故酒精挥发和酒精燃烧的不同,从微观角度解释是:酒精挥发时,酒精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是物理变化;而酒精燃烧时,酒精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分子,是化学变化。
【点睛】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从宏观上讲是: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从微观上看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否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