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岳阳楼记》第一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岳阳楼记》第一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7: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岳阳楼记
第一课时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隐曜(yào) 皓月(hào) 浩浩汤汤(tāng)
B.谪守(zhé) 怒号(háo) 朝晖夕阴(huī)
C.薄暮(bó) 樯倾(qiáng) 岸芷汀兰(dīng)
D.淫雨(yín) 骚人(sāo) 山岳潜形(qiǎn)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至若春和景明
C.前人之述备矣 D.而或长烟一空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 B.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下列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B.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C.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是年号。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指贬官。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还有“拜”“迁”“擢”等。
C.“迁客骚人”中的“骚人”原指屈原或《楚辞》的作者,后泛指文人。
D.《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6.课文默写。
(1)越明年, ,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3)朝晖夕阴,_____________ 。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课内、外比较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①委:水流所聚,汇积。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 B.予观/夫巴陵胜状
C.楼之前/为君山 D.得山/而妍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②迁客骚人 迁:   
③林木历历可数 历历:    ④故楼之观 故:   
9.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句:   
②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
译句:   
10.试比较两个文段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三、课外阅读
(2021·浙江省湖州)文言文阅读。
《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③,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④,始识公之仲子⑤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⑥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遺藁⑦见属⑧为叙。又十三年,乃克⑨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⑩之愿也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了:懂得,明白。④许:今许昌。⑤伸子:次子。下面的彝叟为范之三子,德孺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稿”,诗文草稿。⑧属:同“嘱”。⑨克:能够。⑩畴昔:过去,从前。
1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奇:
(2)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既:
(3)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恨:
12.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岂 非 命 欤!
13. 为深人理解作者对范仲淹的感情,某同学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请问,哪一个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填字母)( )
A. 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B. 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回答苏轼的问题?火月
C. 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
D. 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而要一次一次分开写?
14. 下面这句话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空白处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一项,并简述理由。
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备选项: A.他们 B.我
15. 上文是《<范文正公文集>叙》全文的上半部分。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和上文的感情基调,结合范仲淹的诗词文章,推测下半部分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B 解析:A.有误,“浩浩汤汤”的“汤”应读作“shāng”;B.正确;C.有误,“岸芷汀兰”的“汀”应读作“tīng”; D.有误,“山岳潜形”的“潜”应读作“qián”。 故选:B。
2. A 解析:A.有,属:同“嘱”;B、C、D没有通假字。故选:A。
3.C 解析:A、B、D正确;C.有误,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故选:C。
4.D 解析:A、B、C是。D.不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人和”和“具兴”词性不同。故选:D。
5.D 解析:A、B、C正确;D.有误,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故选D。
6.(1)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衔远山 吞长江
(3)气象万千
解析:“和”“俱”“衔”“象”为易错字,书写时要注意。
二、课内、外比较阅读
7. B 解析:A、C、D正确。B.有误,正确停顿应为:予/观夫/巴陵胜状。故选:B。
8. ①美好; ②贬谪,降职; ③清楚、分明的样子; ④所以,因此
解析: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胜,美好。
②句意为: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迁,贬谪,降职。
③句意为: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④句意为:所以楼的气势。故,所以,因此。
9. 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②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解析:①重点词语:览,看,观赏。得,恐怕。句意: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重点词语:穷,尽。此,这。句意: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10. 两文段都写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解析:根据甲文中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知本段介绍的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根据乙文中的“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可知乙段描写的也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
【乙文参考译文】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
三、课外阅读理解
11.(1)以……为奇 (2)已经 (3)遗憾
解析:先翻译句子,再推断字词的意思。(1)句意: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奇:认为……奇特,感到惊奇。(2)句意: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既:已经(……以后)。(3)句意: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恨:遗憾。
12.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
解析: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句意为: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题干要求断两处,故断句应为: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13. D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对范仲淹的情感分析。A.“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访问对象是“韩琦、富弼、欧阳修”,不符题干要求;B.“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回答苏轼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访问乡先生不回答苏轼问题的原因,不符题干要求;C.“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这个问题是访问苏轼“以旁窃观”的行为,不符题干要求;D.“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而要一次一次分开写?”这个问题写苏轼通过与范仲淹的三个儿子而逐步深入了解范仲淹,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故选D。
14.选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若是出自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之口,就表明不仅作者以此为憾,他们也引以为憾,正面和侧面一起写,足见遗憾之深。同时,此句中的“子”,是“您”的意思,选B的话,就不符合逻辑。
解析:本题考查填词补空。“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意思是: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选“他们”,这句话若是出自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之口,就表明不仅作者以此为憾,他们也引以为憾,从作者正面和侧面与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一起写,足见遗憾之深。同时,此句中的“子”,是“您”的意思,选“我”的话,前后语境矛盾,不符合逻辑。
15. 示例:赞颂范仲淹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对拥有远大政治抱负又“敬爱”范仲淹的苏轼而言,应该会写进下半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能力。
示例一:赞颂范仲淹的爱国情怀。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得知,范仲淹的忧乐观,对拥有远大政治抱负又“敬爱”范仲淹的苏轼而言,应该会写进下半部分。
示例二:赞颂范仲淹的功业。根据范仲淹的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曾担起保卫边疆的重任,写下表达了“燕然勒功”的愿望,对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来说,会将赞颂范仲淹的功业写进下半部分。
示例三:共情乐观的人生态度。根据范仲淹的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一生中,被贬多次,但他都能调整心态、豁达乐观,这与范仲淹的人生态度相似。所以,这也可能写进下半部分。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又与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为同僚。我们都一见如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写成这篇序文。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