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3.2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15 15:47:11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神秘的罗布泊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出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无损,水、汽油都非常充足。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从题目中我们得到哪些信息?(报告文学)zxxk阅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1、今天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过去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
2、罗布泊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现在还有吗?
3、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今天的罗布泊: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神秘恐怖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神秘而又恐怖的罗布泊凄美的盐碱地 动物的尸骨 zxxk满目的盐壳是罗布泊典型特征 挖一个坑渗进水变成盐 罗布泊渐渐干涸 水和流沙侵蚀的湖岸 29年前还是汪洋的罗布泊 凄凉和蛮荒 罗布泊之路 沙的世界,浩瀚、苍凉、凄美 过去的罗布泊:广阔、美丽、充满生机 。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昔日草木茂盛 学科网古代楼兰国的领地 ,主食是鱼 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收获了满船的哈密瓜 夏日树下好乘凉,惬意又浪漫 昔日的仙湖,今日的漫漫沙海。罗布泊塔里木河改道130多座水库138处引水口400多处泵站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呢?孔雀河罗布泊变化如此之大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盲目人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改道从罗布泊的消逝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面对仙湖罗布泊的消逝,面对悲剧的制造者--人类,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加以品味。塔里木河长度及
胡杨林面积对比图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化程度图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濒临干涸仍在继续青海湖月牙泉 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2004年8月,受强台风“云娜”影响,乐清市北部山区的3个乡镇发生特大的泥石流灾害,专家指出,这种灾害固然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但当 地人民滥砍滥伐山区植被,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是诱发因素之一浙江部分地区:非法挖沙取土?数百亩农田被毁四川一冶炼厂污水排泄 那么我们能为它们做点什么呢?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综合各自的想法,同时上网查找资料,形成一些比较可行的拯救措施或建议,写在作业本上。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
学习和掌握本文巧妙设置时间的布局方法。
德育目标:
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为提高生态保护发出强烈的呼声。
教学重点:
1、认识生态环境破坏对我们将来生活的影响并提高环保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写作手法的运用;并以此写作倡导书。
教学难点:
1、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认识到环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并制止环境破坏者的行为。
过程和方法:
朗读课文后揣摩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的感情和中心的关系,体味文中所设置的悬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与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眼见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地方变为荒漠;原本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却是一片死寂,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我们会深思,这种生态的巨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地方——罗布泊。
二、背景简介: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的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讯”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注入罗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2),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全文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清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三、文体常识:
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1)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的相同之处。
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同属于广义上的新闻范畴,都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而且一般应为社会公众近期较关心的事件。
(2)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的不同之处。
①时间上。消息、通讯是最强的,基本都是当天或前一两天以内的事情,突出“新”的特点。报告文学在时间上相对差许多,有时是已发生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深入调查和细致报道,本文是记述探讨了罗泊布消逝几十年后再度被人们关注所写的一篇报告文学。
②表达方式上。消息、通讯一般以记叙为主,以极简单的评论为辅,有时没有评论。评论主要以记叙、议论为主,表明某个党派、阶层、团体或个人的观点;报告文学则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③文章目的上。消息、通讯只是将事情公之于众,使人们了解最新近发生的事情。评论则代表某一社会力量的观点和利益,引导舆论导向,阐释事件动态;报告文学则是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历史,发生发展的渊源、经过,事件造成的后果、影响,涉及到的社会范围,将来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影响作深入调查、了解、反思,其思想内涵、感彩、社会意义比前两者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四、初读课文:
1、正确识读、理解文中生字: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
裸露(luǒ)戈壁(gē)荡漾(yàng)娱乐(yú)
2、词语释义: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蚕食、并吞。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4、内容提要: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五、精读课文:
1、语言品味: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20万平方公里”“1000多平方公里”,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
(5)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急剧”“马上”“很快”明确写出塔里木河与罗布泊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
确切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人类致使塔里木河缩减、罗布泊消失的巨大危害。
(6)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开惨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7)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剧。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8)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湖泊——青海湖的伤害.由些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六、课内小结:
①总结比较罗布泊的过去与现状的差别。②思考造成罗布泊现状的原因。③从罗布泊的现状中我们的深思。
七、课内练习: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对本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应从中学到点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会很多,但只要所说的内容与环境、生态有关,不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的阐述,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给予鼓励。)
二、课内阅读:
语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罗布泊秀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1、文中语句(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有何作用?

2、文中语句(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造成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4、由罗布泊的消失,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5、从上文看,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用一系列具体、确凿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的。这种行为,使罗布泊沙化。2、排比,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3、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都要大量用水,而当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4、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5、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三、写作手法: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课内练习:
课后练习二
五、迁移训练:
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说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事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何破坏的,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危害,并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号召人们对环境的保护。
六、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罗布 第一层: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泊, 第二部分:罗布泊的历史
消逝 第二层: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的仙 第一层: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湖 第三部分:罗布泊的现状 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类似罗布泊的悲剧还在上演,呼吁人们爱护生态环境,爱护我们还拥有的一切。
七、教后感:
第十二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罗布泊( ) (2)萧瑟( ) (3)和煦( ) (4)萎缩( )
(5) 干涸( ) (6)庇护( ) (7)吞噬( ) (8)裸露(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和煦
(2)萧瑟
(3)吞噬
(4)沧海桑田
3.填空:
本文是一篇( ),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 )和( )两种特点。一个特点要求( ),另一个特点则要求( ),讲究( )、( )。
4.如果把文中“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改成“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
5.请仿写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
例句:(1)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2)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6.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7.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8.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9.第四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10.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二)
如何毒化地球
毒化地球确非易事,因为地球总是努力地为自己除垢去污,恢复原貌。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尽可能多地从以下物质中生产出废料。如铀238,其半衰期为一百万年,或者是钚,其半衰期为五十万年。它们都有剧毒性。如果均匀分配的话,十磅的钚就能毒死地球上的一切生灵。美国每年生产大约十八吨钚。因此,这是能够长期毒化地球的最好的物质。如果我们建造更多的核电站,它将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因为一个核电站每年能生产五百磅钚。当然,我们必须使用包括诸如聚氯联苯和滴滴涕在内的这类具有持久毒效的化学物质,以保证我们有足够的毒素来毒化地球,包括地核和大气层。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出许多能把这些核物质和化学物质的废料塞入、堆满和包围地球的不同方法。
在毒化过程中,把这类物质塞入地球是最主要的一步。采用深井注射,我们便能够一直毒化到地核。深井注射需要挖掘一口深达几千英尺的洞,然后用超高压射入毒性物质。于是,这些毒性物质就会深渗到地球内部。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报告,美国有大约三百六十口这样的深注射井。同时,我们不要忘记紧靠地面的地下水层,必须也把它毒化。这只要靠浅井注射就能轻易达到,其操作原理与深井注射是相同的,只是洞在地下不那么深。被排入毒物的地下水会在地球内扩散污染。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美国大约有五十万口浅注射井。
把毒物埋入地下是仅次于深井注射的最好方法。填土、废物场和泻入湖里的毒物会慢慢地渗进地球内部,保持污染持久不衰。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在美国就有约五万座这样的废物场。因而这些废物场应建于废料能够渗入周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地区。
往地球上喷散农药以及其他毒品是毒化地球的另一个途径。这有利于用毒物覆盖地球表面。毒药会被作物吸收,会渗入地面,还会流入地下水。
污染地表水尤其重要。因为地表水能把毒物送到不能直接受到污染的地方。湖泊是长期储存污染物的好地方,而且湖泊里的一些污染物会流入河流。但河流是地球上的一个自然净化系统,这点太糟了。不论倾入多少毒物,河流总会设法把它们送入大海。
要污染海是很困难的。海洋拥有巨大的容积和自然稀释能力,会逐步中和一些污染物。因此,除了来自河流的污染物以外,我们必须不断把海洋当做废料场,倾入尽可能多的废料,海流将帮助把污染物送到本来无法达到的地方。
接着,不要忘记重重地污染地球的空气。焚烧和气化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方法。我们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污染,否则风会吹散毒素,雨也会把它们从空气中清除。但是这也有好处,酸雨每年都要杀死一些湖泊中的所有生物。低层空间很容易自我净化。因此,我们就必须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以便把放射性粒子射入高层空间,笼罩整个地球,这样它们会经年不散。地球引力可能使一些粒子掉落地面,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爆炸原子弹。
总而言之,事情就那么简单,只要保证尽可能多地生产毒性物质,保证把毒性物质塞入、堆满和包围地球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身的净化速度。通过这些简单的步骤,我们就能有把握地毒化地球。
11.第一段中加点的“它”指代什么?
12.这篇文章“介绍”的毒化地球的方法有哪些?试作分类说明。
13.文章说:“毒化地球确非易事,因为地球总是努力地为自己除垢去污,恢复原貌。”那么,在满足什么条件后,地球才能够被毒化?(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14.针对文中所述的污染地球的种种方法,你认为要防止污染需要采取什么方法?
15.举例说明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至少两种)
①( ) 例:____________
②( ) 例:____________
16.本文的作者似乎是一个毒化地球的设计者,他有多种毒化地球的“方案”。那么,作者真的是一个坏蛋吗?如果不是,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7.分析作者客观冷静地叙述“如何毒化地球”的作用。
三、写作
18.“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请你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参考答案
一、1.(1)pō (2)sè (3)xù (4)wěi (5)hé (6)bì (7)shì (8)luǒ
2.(1)温暖 (2)形容景色凄凉 (3)吞食;并吞 (4)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报告文学 新闻 文学 真实 艺术加工 形象性 抒情性
4.不可以,因为原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表达了对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痛惜之情,震撼人心。
5.示例:芳草萋萋,踏之何忍?
二、(一)6.一是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7.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的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8.排比。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9.不能。因为“盲目”的意思是指没有计划的,毫无组织地进行,这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去掉,就表现不出来了。
10.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二)11.指代“钚”。
12.①大量生产核废料及有持久高效的化学物质。
②把毒物塞入,堆满地球。 ③用毒物覆盖地球表面。
④污染河流、海洋。 ⑤污染地球上的空气,如不断地爆炸原子弹等。
13.只要保证尽可能多生产毒性物质,保证把毒性物质塞入、堆满和包围地球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身的净化速度。
14.首先,要减少生产毒性物质;其次,要妥善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废料;第三,加强环境保护。
1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举例略。
16.作者并不是要毒化地球,而是用正话反说的方法,提醒地球上的人们要注意保护环境。例如作者有丰富的化学知识、生物学知识、核物质知识,他深知地球环境被破坏的恶果,于是就列举了地球上人们正在做的破坏环境的事情,如核污染、农药污染等。指出如果污染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身的净化速度,地球就将被毒化了,而这一结果显然是人们不愿意见到的。所以足以引起人们警醒。
17.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似乎是在无所谓地谈与己无关的事,但实际上更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对地球未来深深的忧虑。
三、18.提示:可以列举一些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事例,引起人们的关注。语言要具有感染力,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