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杀;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当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骐、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在以往产生了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在现时依然契合当下社会变迁的需要。
B.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社会问题多,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C.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是一次变化的典型传播,尽管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也体现了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变迁。
D.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都可为当时社会的和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B.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有时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C.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滋生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等社会现象,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
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的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
B.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有时可以抛开过去的人物和事件。
C.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
D.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依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体现侧重点的差异。
4.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不久前,河南省杞县融媒体中心在筹备纪念活动翻阅资料时,在杞县档案馆查找到70年前焦裕禄的两份珍贵手稿。两份手稿均写于1952年11月,记录的是30岁的焦裕禄在杞县谢寨乡(今邢口镇)开展土改复查工作的情况。
1952年1月,焦裕禄来到杞县后,先在葛岗区大云所乡和楚寨乡走访调查团组织建设,开展土地复查工作,后在谢寨乡开展土改复查工作。从时间上推断,焦裕禄在杞县工作约一年时间,改变了过去他在杞县工作5个月的说法。焦裕禄在《杞县一区谢寨乡土改复查运动第一步工作报告》中写道:“深入发动群众,加强干部团结,密切党群关系……当人民的好干部。”在杞县工作期间,焦裕禄走街串户、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群众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的道理。
自8月10日起,焦裕禄的两份手稿开始在杞县“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书画展”上展出,两份手稿为杞县党员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提供了珍贵教材。
(摘编自《河南杞县发现两份焦裕禄70年前的珍贵手稿》)
材料二:
1953年6月,31岁的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怀着满腔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想来到正在筹建中的洛矿。
厂里提出,当务之急是要修一条从车站到厂区的公路。焦裕禄主动承担了这个紧急任务,厂里只给了他半年时间,领到任务后,焦裕禄就和工人们一起风餐露宿在筑路工地上。由于临时搭建的工棚少,焦裕禄提出干部露天睡觉,自己带头把铺盖搬到野外,并风趣地表示,天作房地作床,这么大的屋子,这么大的床,往哪找啊!
1956年12月,焦裕禄被厂党委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没日没夜地投身于洛矿的建设中,他带领大家冲锋在前。1958年春,厂党委决定,由焦裕禄所在的车间承担试制新中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的任务,卷扬机在矿山、码头、水利等建设中主要用于物料的提升与平移。为缩短工期,焦裕禄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把整台苏联机器上的上千个零件全部拆解下来,一件一件熟悉。在焦裕禄的领导下,一金工车间克服了设备不全、原材料和零部件奇缺等重重困难,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成功完成了研制任务,不仅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上的一项空白,还缓解了我国矿山采掘中提升矿石和煤炭作业的燃眉之急。同年8月,机器分配给河南义马煤矿后,使该矿的提升能力较过去翻了一倍。这台额定使用年限20年的机器,一直坚持服役了49年,表现出良好的安全和使用性能。
1959年1月,焦裕禄由于出色的表现,被厂党委任命为生产调度科科长。1962年,他重新回到农业战线任职,从此告别了9年的工业岁月,开始了他人生又一段新的征程。
(摘编自《焦裕禄在洛矿》)
材料三:
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鲜血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摘编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焦裕禄的两份手稿是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珍贵资料,要保护和运用好,并发挥好其在革命传统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B.焦裕禄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带领车间成功研制出双筒卷扬机,机器安全和使用性能良好,是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上的重要成就。
C.材料三介绍当时兰考的严重灾情和描写当地的灾荒景象,暗示了焦裕禄责任之重大、工作之艰难,也为表现焦裕禄的精神做了铺垫。
D.无论是在洛矿修公路面临工棚少时,还是在兰考看到灾区穷、困难多时,焦裕禄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并解决了这些困难。
7.焦裕禄在杞县、洛矿和兰考这三地工作期间,都表现了哪些相同的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从中发现、挖掘和塑造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英雄形象,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顶层设计出发,努力填补现实英雄形象严重不足的短板,形成革命英雄、建设英雄、改革英雄、创新英雄等各类英雄形象百花齐放、相映生辉的当代英雄审美格局。
电影《战狼 2》采用宏大叙事,塑造了冷锋这样一个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当代典型英雄形象,堪称当代中国文艺英雄叙事中的标志性成就。首先,冷锋的英雄行为建立在专业精英主义与团队精神相结合的基础上,这一点不同于以往主要依靠某种崇高的意识形态信仰或桀骜不驯的另类性格而成就自我的英雄成长路径。其次,冷锋的英雄行为既符合普遍的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和人性逻辑,又彰显着鲜明的当代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比如,他一身正气,但也会因捍卫真挚的战友情谊而失控伤人,犯下大错。最后,冷锋这一英雄性格是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如果没有冷锋这个典型性格,我们就无从同时领略到人性中的正义与善良、亲情与友情、爱情与仇恨、倔强与柔情的相映生辉;如果没有这个典型性格,我们也无从同时领略到人性中的大爱与小爱、大我与小我、大家与小家的矛盾冲突。正是如此逼真的人性再现,才让我们对英雄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强烈情感共鸣。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处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摘编自马立新、洪文静《新时代,文艺如何塑造英雄形象》)
材料二:
典型人物固然要反映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某种共性、普遍性,但也要体现出具体的个性、特殊性。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个”即人物主体在典型性中显示的独特性,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体。黑格尔精辟地分析了《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阿伽门农、赫克托尔等人物形象,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典型形象的魅力,更多来自独立自主生命个体的特殊经历、精神气质和个性品质。
典型人物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显现其丰富多彩性,对读者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似曾相识而又有陌生感。现实中的人物性格,是各种属性兼具的整体。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能将典型人物理想化,赋予他们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质和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如果是这样,人物“个性就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了”。基于僵化的思维观念或单一的道德品质塑造而成的典型人物,缺乏个性特质,必然流于类型化。
个性化的鲜活描写,才能使笔下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鲁迅写革命先驱李大钊,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这位“共产主义者”个性化的复合特质:“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这样的商人,我在南边没有看见过,北京却有的,是旧书店或笺纸店的掌柜。”这样的形象外表看上去并不高大,但是贴近人物的实际,先驱者为革命而流血牺牲,更令人沉痛和景仰。
先进典型不是简单的象征符号,性格是人物塑造的关键。人民日报记者笔下的时代楷模黄大年,是一位纯粹的、有情怀的、赤胆忠心的科学家。在黄大年的身上,体现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这是我国优秀科学家的共性。记者同时写出了典型人物的个性特质:黄大年放弃在英国优厚的待遇,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返回祖国,带领团队开展攻关研究,“可项目刚刚开展的时候,国外养成的惯性思维、行事风格、处事理念,让黄大年对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经常不理解,很生气,又无奈。面对种种不适应,急性子的黄大年不仅要倒‘时差’,还要倒‘识差’。”典型是某一种先进类型的代表,又是个别的、完整的人物。记者不回避社会实践中的矛盾,不隐瞒人物的弱点乃至缺点,这样的报道更能引起人们共鸣。
(摘编自陈伟军《做好典型人物报道:以“人学”为立场,摒弃“高、大、全”叙事模式》)
材料三:
典型人物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性的,又是共性的;体现人性本色,又折射时代风貌。成功塑造典型的创作者,首先应是合格的时代书记员。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人的一切,可以也必须在其社会关系中得到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天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新时代画卷里的中国人,其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不但与革命战争年代或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大不同,与改革开放早期相比,也有不小变化。典型人物是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塑造典型人物,必须洞悉社会发展趋向,剖析现实生活肌理。近年来,话剧《生命密码》、歌剧《呦呦鹿鸣》都塑造当代模范人物,但不同的行业特征,给予人物形象不同的艺术特质。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面对新人新事,前人塑造典型人物的手法,今天更是不够用了。不论是“驻村第一书记”“海外维和官兵”,还是“天使投资人”“程序员”,抑或“快递小哥”“电商小二”,都是文艺创作要书写的新人。而新人之“新”,不仅新在职业,更新在精神。典型人物是时代总体精神状况的艺术表征。新时代的创作者,脚下是一片孕育典型人物的丰厚土壤,应当静下心来、沉下身去,以万取一收之手段,捕时代精神之要义,以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塑造生动鲜活的典型人物。
(摘编自胡一峰《塑造典型人物,为时代传神写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形成各类英雄形象百花齐放的当代英雄审美格局,填补英雄严重不足的短板。
B.如果没有冷锋这个典型性格,我们就无从同时领略到人性中的正义与善良、大爱与小爱、大我与小我等矛盾冲突。
C.黑格尔所说的“这个”指的是一定的单个的人,是建立在具体的个性和特殊性基础之上的人物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D.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告诉我们必须在其社会关系中理解关于人的一切。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冷锋形象能够作为当代中国文艺英雄叙事中的标志性成就,取决于其专业精英主义与团队精神相结合基础上的英雄成长路径。
B.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将典型人物理想化,就会把人物个性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必然使人物缺乏个性特质,流于类型化。
C.鲁迅刻画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共产主义者形象,说他像旧书店或笺纸店的掌柜,这是很贴近人物实际的描写,极富个性化。
D.一代人有代人的天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新时代的文艺创造者要立足于现实的土壤,创作出反映新人新风貌的作品。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人物形象描写的句子没有体现出“这个”特点的一项是( )
A.《祝福》中描写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B.《雷雨》中周朴园对鲁大海说:“你?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
C.《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焦裕禄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D.《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12.创作者应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
二、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里,始终把36万兰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与群众一道抗风沙,治盐碱,除内涝。“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体现了他为官一任、立德一方的高尚品格。( )。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右脚踩藤椅,右膝顶肝部,为百姓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的热望奔波。最后,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7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不会过时。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青年一代,更应学习、传承、弘扬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争做焦裕禄式青年,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谱写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青春篇章。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B.他因为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C.他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D.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所以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1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们不由得想起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照片中,焦裕禄肩披外套、双手叉腰、侧脸 ① ,背后斜伸出一枝泡桐。这棵泡桐,是1963年他亲手栽下的,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这张照片,也是焦裕禄在兰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兰考工作期间,焦裕禄身先士卒, ② ,带领兰考人民与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抗争、广植泡桐,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
如今的“焦桐”挺拔伟岸,亭亭如盖。兰考人民沿着当年焦书记开辟的道路,种下一株株泡桐。如今,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被制作成美妙的一件件乐器、一件件精美的家具,造成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他用生命凝聚的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激励我们 ③ 、开拓进取,成为了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8.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C 3.B 4.①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
②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
③要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对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作出回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撑”说法过于绝对,把未然当已然。材料二末段说的是“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不能表明其在当时社会都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撑,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期望,而非事实。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经济力量”说法错误,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时,总会受制于……经济力量”,它的受制是有条件限制的,即“进行媒介生产活动时”。
B.“它的建构有时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中“有时”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二段是说“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必然”而不是“有时”。
D.“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说法错误。这里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对应的是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有时可以抛开过去人物和事件”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句“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可以推出“不可抛开过去的人物和事件”。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2段中的“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分析,这表明,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焦裕禄的形象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
结合材料二第2段“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等分析,焦裕禄的形象塑造要结合时代的需要,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
结合材料二第2段中的“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分析,焦裕禄的形象塑造要从时代出发,结合当前现实社会的特点,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
5.C 6.D 7.①直面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 ②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 ③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 ④勤政敬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
C.“实际功用为矿山、码头、水利等建设”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卷扬机在矿山、码头、水利等建设中主要用于物料的提升与平移”“同年8月,机器分配给河南义马煤矿后,使该矿的提升能力较过去翻了一倍”可知,这台机器具体的实际功用是用在河南义马煤矿,并且“使该矿的提升能力较过去翻了一倍”。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并解决了这些困难”说法不当。原文只是说“焦裕禄提出干部露天睡觉,自己带头把铺盖搬到野外”“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没有说解决了工棚少和灾区穷、困难多等问题。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原文“焦裕禄主动承担了这个紧急任务,厂里只给了他半年时间,领到任务后,焦裕禄就和工人们一起风餐露宿在筑路工地上。由于临时搭建的工棚少,焦裕禄提出干部露天睡觉,自己带头把铺盖搬到野外”“在焦裕禄的领导下,一金工车间克服了设备不全、原材料和零部件奇缺等重重困难,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成功完成了研制任务”,材料三原文“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中焦裕禄的表现,可归纳出他直面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
根据材料一原文“1952年1月,焦裕禄来到杞县后,先在葛岗区大云所乡和楚寨乡走访调查团组织建设,开展土地复查工作,后在谢寨乡开展土改复查工作”“在杞县工作期间,焦裕禄走街串户、访贫问苦”,材料三原文“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中焦裕禄的表现,可归纳出他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
根据材料一原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群众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的道理”,材料三原文“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鲜血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中焦裕禄所说的话和他的想法中可以归纳出他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
根据材料一原文“深入发动群众,加强干部团结,密切党群关系……当人民的好干部”,材料二原文“31岁的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怀着满腔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想来到正在筹建中的洛矿”“焦裕禄被厂党委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没日没夜地投身于洛矿的建设中,他带领大家冲锋在前”“为缩短工期,焦裕禄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把整台苏联机器上的上千个零件全部拆解下来,一件一件熟悉”,材料三原文“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中焦裕禄的观点和实际表现,可归纳出他勤政敬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8.D 9.A 10.B 11.①首先提出典型人物要体现出具体的个性、特殊性的观点;②接着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理想化的弊端,进一步强调展现典型人物个性特质的重要性;③最后从“人物个性化的鲜活描写”和“性格塑造”两个角度,介绍了塑造典型人物个性特质的方法。 12.①既要写出典型人物的共性、普遍性,也要体现出具体的个性、特殊性;②对典型人物进行个性化的鲜活描写;③不能将典型人物理想化,不回避社会实践中的矛盾,不隐瞒人物的弱点乃至缺点;④折射时代风貌,做合格的时代书记员。
【解析】8.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填补英雄严重不足的短板”错,原文材料一说的是“努力填补现实英雄形象严重不足的短板”是英雄形象不足,不是“英雄”不足。
B项,“我们就无从同时领略到人性中的正义与善良、大爱与小爱、大我与小我等矛盾冲突”错,原文说“如果没有冷锋这个典型性格,我们就无从同时领略到人性中的正义与善良、亲情与友情、爱情与仇恨、倔强与柔情的相映生辉;如果没有这个典型性格,我们也无从同时领略到人性中的大爱与小爱、大我与小我、大家与小家的矛盾冲突”,“正义与善良”并非“矛盾冲突”。
C项,对“这个”的解释只看到了其个性和特殊性的一面,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这个’即人物主体在典型性中显示的独特性,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体。”
故选D。
9.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取决于其专业精英主义与团队精神结合基础上的英雄成长路径”错。以偏概全。“专业精英主义与团队精神结合”只是其作为当代中国文艺英雄叙事中的标志性成就的一个原因,而非全部理由。
故选A。
10.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这是周朴园的台词,他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亲儿子,却根本不打算认,对利益的追求胜过对亲情的渴望,这表现出他资本家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这是传统资本家身上所共有的薄情寡义特征,缺乏“熟悉的陌生化”中的人物个性。
故选B。
1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二先提出“典型人物固然要反映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某种共性、普遍性,但也要体现出具体的个性、特殊性”,接着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证明典型人物都需要有“独特性”;第二段指出“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能将典型人物理想化,赋予他们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质和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如果是这样,人物‘个性就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了’。基于僵化的思维观念或单一的道德品质塑造而成的典型人物,缺乏个性特质,必然流于类型化”,即人物理想化的弊端,从反面论证人物有个性特质的重要性;最后两段分别从“个性化的鲜活描写”“性格是人物塑造的关键”两个角度介绍如何塑造典型人物。
1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典型人物固然要反映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某种共性、普遍性,但也要体现出具体的个性、特殊性”可得出①;
“个性化的鲜活描写,才能使笔下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得出②;
“记者不能将典型人物理想化,赋予他们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质和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如果是这样,人物‘个性就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了’。基于僵化的思维观念或单一的道德品质塑造而成的典型人物,缺乏个性特质,必然流于类型化”“典型是某一种先进类型的代表,又是个别的、完整的人物。记者不回避社会实践中的矛盾,不隐瞒人物的弱点乃至缺点,这样的报道更能引起人们共鸣”可得出③;
根据材料三“典型人物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性的,又是共性的;体现人性本色,又折射时代风貌。成功塑造典型的创作者,首先应是合格的时代书记员”可得出④。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13.C 14.B 15.①“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去掉“在”;
②“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改为“期生存、求温饱、奔小康”。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的原因是“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D项因果倒置,可以排除;
B.关联词语位置不当造成中途易辙,可以排除;
A和C相比,C项将结果提到前面,加上“之所以,根本原因是”,起到了突出强调作用,比A效果好。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他的崇高精神……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比喻句,把“崇高精神”比作“丰碑”。
A.运用了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把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的景象比作海市蜃楼。
B.“聚”“怒”运用了比拟,(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C.运用了比喻,“弓如霹雳弦惊”,把弓弦发出的响声比作惊雷。
D.运用了比喻,把洁白的浪花比作“雪”。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介词开头淹没主语,去掉“在”;
二是语序不当,“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要改为“期生存、求温饱、奔小康”。
16.①纵目远望 ②以身作则 ③求真务实 17.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的泡桐树,被制作成一件件美妙的乐器、一件件精美的家具,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18.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焦裕禄”比喻成“丰碑”,表现了焦裕禄伟大的功绩和精神永垂不朽,高尚的品德受人尊敬,受人敬仰。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焦裕禄侧脸放眼向远处眺望,应用“纵目远望”。“纵目远望”,放眼向远处眺望。
第二空,根据“身先士卒”可知,语境是指焦裕禄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应用“以身作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激励我们追求真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行动,应用“求真务实”。“求真务实”,追求真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行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处理问题时,注重实际情况,不自欺欺人,不夸大虚张,而且能够坚持原则、尊重事实。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句子缺主语,在“大地上”后加“的泡桐树”;
二是语序不当,“美妙的”应放在“乐器”前;
三是搭配不当,“造成……产业”搭配不当,“造成”改为“成为”。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成为了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焦裕禄”比喻成“丰碑”;“他用生命凝聚的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表现了焦裕禄伟大的功绩和精神永垂不朽,高尚的品德受人尊敬,受人敬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