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说出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并比较种植区的差异。
3.运用中国畜牧业分布图,找出四大牧区并分析两种畜牧业的不同。
4.运用地图,说出渔业、林业的主要分布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难点:通过分析地图,比较出种植区的差异。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教材第74页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提问:你能说说歌词中提到了哪几种农业生产类型吗?
新课讲授:
一、农业与我们
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内容,找出什么是农业?农业如何划分?以及有哪些农业生产部门?
展示不同农业生产部门的景观图片,强化认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展示农业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联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与农业有关的联系吗?
引导学生归纳: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承转:在我国,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因此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从不同的生产部门进行了解。
二、农业的分布
教师引导指出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如: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
展示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农作物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活动一。
1.分析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原因
活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种植历史悠久。
2.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东北平原:小麦、玉米、甜菜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花生、 棉花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油菜
四川盆地:水稻、油菜、甘蔗
3.分别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秦岭—淮河一线,说出其两侧种植业分布的差异。
活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为种植业区,以西种植业很少;
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以南以水田为主。
拓展延伸:比较我国南北方农作物分布的差异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东北一年一熟; 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小麦、玉米、 大豆、甜菜等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 油菜、甘蔗等
教师引导指出种植业畜牧业是指靠放牧或饲养等方式获取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
展示中国畜种和牧区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牧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区。
农耕区畜牧业:主要以秸杆、粮食等作为饮料,喂养猪、牛、羊等牲畜和鸡、鸭、鹅等家禽。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活动二。
1.指出我国的四大牧区,说说各自的优良畜种。
活动: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牧区:细毛羊、伊犁马
青海牧区:青海牦牛
西藏牧区:西藏牦牛
2.找到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说说我国东西部畜牧业类型的差异。
活动:东部是农耕区畜牧业;西部是牧区畜牧业。
教师引导指出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
展示中国渔业资源分布图,提问:我国渔业资源的分布?
海洋渔业: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
淡水渔业:长江中下游流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渔业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教师引导指出林业以培育森林和生产木材及其他林副产品为对象的生产部门。
展示中国森林资源分布图,提问: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活动:只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如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其中东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
过去的一段时期,许多天然森林因采伐过度,面积不断缩小。对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国一方面控制森林采伐量,另一方面加强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了干鲜果品、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林业生产。林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生态恢复、提高了林区人们的收入,又美化了城乡环境、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我国农业分布特点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学会用表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我国东西部和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并能够运用和分析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4.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1课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