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资料,分析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因素。
3.结合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难点: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因素。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是农业?如何给农业进行分类?分布上有何差异?
新课讲授:
一、农业基地建设
教师提问:不同的农业部门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条件?
只有因地制宜,把不同的农业部门布局在合适的地区,才能扬长避短,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两张景观图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首先要考虑自然条件的特点。
提问:你能找出不同的生产部门发展需要的条件吗?
展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图片。
教师引导总结: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畜牧业: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
渔业: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
林业:地形起伏大的山区。
我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要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活动一。
1.读图4-1-3,根据该县自然条件的差异,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农业生产部门;说说如果在西北部山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活动:西北部山坡较陡,适宜发展__________业;中部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发展_____业;东南部河湖密布、水流平缓,适宜发展______业。
如果在西北部山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甚至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结合身边的实例,说说农业生产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活动:在城市周边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蔬菜、乳肉、禽蛋的产量增加。实行退耕还林(草)政策以来,很多地区林业、牧业比例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稻耐寒品种培育成功,使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向北扩展至黑龙江流域。
说说你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引导学生归纳:发展农业首先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最适合当地的农业类型,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条件合理配置农作物的比例。
近年来,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在自然条件良好、生产规模较大、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规划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若干农产品主产区,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使它们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棉油糖、畜禽、水产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走科技兴农之路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活动二。
读图4-1-4,说说我国大豆、谷物进口量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结合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简要分析其原因。
活动:引导指出趋势:不断上升;
原因:人口增长速度快,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降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量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快速变化,又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农产品的供需矛盾。
提问:说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总结归纳:走科技兴农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展示图片。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业,重点在于通过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并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能够发挥各地农业的优势条件;同时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4.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2课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