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上2.1 有理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七上2.1 有理数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9-30 06: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重点)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理数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难点)
3.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并发展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有理数的分类,感受数学对称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数负数的判断,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2.难点:有理数的分类.
3.疑点:明确有理数分类标准.
教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分类,讲解时要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出示幻灯片3)
复习小学内容:什么是正数、负数并会判断
【教法说明】出示投影后,学生思考,然后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完生活中常见负数.教师追问:你能不能说说什么叫正数,负数呢?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以及零的特殊意义.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
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均为0
分.两个代表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答题情况
第一队
第二队
试完成下表
答对题的得分 答错题的得分 未回答题的得分
第一队 +6
第二队 -2
学生先思考该如何填,然后一起完成该表,通过表中数据(+6,-3,0;+8,-2)引出相反意义的量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提醒(1.未回答题得分为0,0作为基数,是正数和负数的边界点,
2.习惯把“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跟着就是书本例题:
例 (1)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5圈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怎样表示?
(2)在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 g记作+0.02克,﹣0.03 g表示什么?
(3)某大米包装袋上标注着:“净重量:10 kg±150 g”, 这里的“10 kg±150 g” 表示什么?
练习(一)
1.把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记为+4.8%,那么下跌0.6%记为 .
2.零上温度1℃记为+1℃,零下温度记为 .
3.生活中你见过其他用负数表示的量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练习二
(1)在知识竞赛中如果用“+10”表示加10分,那么扣20分记作什么?
(2)东、西为两个相反方向,如果-4 m表示一个物体向西运动4 m ,那么+2 m表示什么? 原地不动记为什么?
(3)某仓库运进面粉7.5 t记作+7.5 t,那么运出3.8t应记作什么?
【教法说明】通过这个实例得出相反意义的量,以及正数、负数,学生更容易理解,紧接着就是例题,然后就是练习,例题后面加练习能加深学生理解,同时起到巩固作用
知识点二: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1.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
-1,-2,-3,-4……叫做负整数.
0叫做零.
eq 1/2 ,, eq/12 \* MERGEFORMAT ……叫做正分数;
- eq 1/2 ,-,-,……叫做负分数;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即
【教法说明】以上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启发诱导,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提出问题:巩固概念
(1)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2)-5是整数吗?是负数吗?是有理数吗?
(3)自然数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3,-7, , ,0, ,15,
正数集合:{ … }
负数集合:{ … }
整数集合:{ … }
分数集合:{ …}
注意:稍微提下无限小数中的循环小数是分数,不循环小数不是有理数
【教法说明】第一道小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第二道题是有理数的分类,通过此题,检查学生对有理数分类的掌握情况.新授过程中随时设计习题进行反馈练习,以便调节回授.
(三)归纳小结
1. 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
2. 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
3. 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教法说明】课堂小结,采取学生小结的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全体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应达到的目标.
(四)反馈检测
(黑板练习,学生上来完成)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括号内:
12,-3,+1,,-1.5,0,0.2,3,-,3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正有理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教法说明】通过反馈检测,既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书本练习(习题2.1第2,3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