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1:1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6.《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大学之道》中,用“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6.《大学之道》中的“致知在格物”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物格而知至”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关于《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题目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孺 子 ( rú ) 怵 惕 (chù tì)
恻 隐 ( cè ) 内 交 ( nà )
要 誉 ( yāo ) 羞 恶 ( wù )
辨析字音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于)掌上,状语后置句
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帝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狠心对待别人
于是,就

运转,转动
1、分析开篇的作用
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描写。
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人们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都会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跟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同乡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状语后置句
……的原因
突然
惊骇,恐惧
求取
表因果,因为
哀痛,怜悯
同“纳”,结交
厌恶
这样
(2) 这部分是如何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通过举例论证,以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判断句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问题:孟子所说的“四心”是指什么?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心
四心
(3) 简要分析这部分的论证特点。
反面论证:与前面的正面论证结合,一正一反,论证角度多样,说服力更强。
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
由举例论证到反面论证的过渡词:由此观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判断句
萌芽,发端
就像
取独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恶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使…安定
侍奉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说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所有跟我一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刚燃烧(最终燎原),泉水刚刚流淌(最终汇入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用来侍奉父母都不够。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以孺子入井举例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的特点:
语言特点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使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
以“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归纳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
孺子 入井 
足以 保四海
致敬孟子先贤:终将有人继往开来,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积累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