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1: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拥有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民族文化的特点不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的文化标识,是流淌在一个民族有机体中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结晶和升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历史中培育凝结的优秀民族性格与崇高民族气质,是今天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优秀民族精神,比如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创造了优秀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这些在不同实践中形成的具体的优秀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的必然结果。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就要深刻理解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就要深刻理解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实践基础、文化底蕴、历史渊源、丰富内涵、辉煌业绩、重大意义以及它们的本质统一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坚定维护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培育的,经历了苦难与辉煌、失败与成功,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中华民族精神来之不易,影响深远,品质崇高,弥足珍贵。中华民族精神是经过了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伟大精神,不仅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而且也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智慧,是整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最好的维护是弘扬,我们要激发中华民族精神在共筑百年梦想中的内生精神力量,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作用。要立足今天的伟大实践,面向未来的复兴梦想,把中华民族精神把握好、说清楚、讲明白,把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好、发展好、践行好。
(摘编自《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500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故事”一次又一次感天动地,“中国精神”一次又一次激情燃烧。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既是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铸就的,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和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民族精神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和弘扬者。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收获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中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一根红线。
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先哲名言,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不断激励着中华民族立新义、开新篇、闯新路。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在发展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新长征路上,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让创造精神持续迸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勤劳是中国人的重要标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勤劳与智慧建设大好河山。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都是奋斗得来的。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奋斗精神、担当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团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克服险阻而坚毅前行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孜孜以求,形成了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生活富足、小康生活的理念和追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一座座光芒四射的精神丰碑。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精神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中,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滋养着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
(摘编自《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超过面临的战略机遇。
B.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和发展中形成的,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D.“君子以自强不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分别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奋斗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结晶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B.中华民族精神来之不易,影响深远,品质崇高,弥足珍贵,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是经过了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伟大精神。
C.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而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团结就是力量。
D.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百年的奋斗征程上为此接续努力。
3.下列选项,不属于“伟大创造精神”范畴的一项是( )
A.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面貌焕然一新而成为强国,为秦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B.郑板桥在临摹名家字帖后,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融入书法,形成了独特的板桥体。
C.中国人战国时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北宋时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D.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精神,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材料二,简要阐释下列文段内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大飞机市场被空客和波音两大巨头垄断。让中国人坐上自己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几代人的梦想,也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民航大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牵涉上百万个零部件。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历经15年攻坚克难,全国24个省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30多万人参与了大飞机的研制,突破掌握了100余项核心技术,我国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设计、系统集成的发展之路。从飞机设计到零部件制造,从地面试验到取证试飞,几十万人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国家和时代重任,为大飞机梦不懈奋斗。2022年9月29日,C919大型客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C919大型客机商业运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气概,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后的今天,硝烟虽已散尽,时代却发生着深刻变革,伟大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伟力。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长驱两万五千里,纵横10余省,创造的人间奇迹依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习近平总书记以胜利之“钥”、精神之“钙”、立命之“本”这些鲜活的话语比喻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强调应充分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新长征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将理想信念转化为不可撼动的力量,为未来开辟方向。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打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主动仗。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长征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只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才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汇集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彻底改变国家和民族的面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摘自曾薇《长征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万里长征,是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业。
B.当前中华民族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应在战略上积极主动,发扬斗争精神,打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仗。
C.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历史。
D.毛泽东认为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长征胜利时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的长征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带来了时代的深刻变革。
B.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有利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更多新的辉煌。
C.红军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集团围堵红军的失败,说明敌人势力的弱小和军事的无能。
D.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是对红军长征的高度赞扬,是对长征胜利的热情欢呼,宣告了新的局面已经开启。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1935年10月,毛主席带领红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D.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0.两则材料均以“长征”为中心进行论述,但论述的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我们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高瞻远瞩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和人类命题,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中国哲学文化十分崇尚“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主张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这里面有两个词非常重要:一个是“大道”,指的是普遍接受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另一个是“天下为公”,这个“公”与共同的“共”含义基本相通,对应的是“私”,指的是不把国家或者权力当作一己之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承载了中华民族对以人为本、以民为根、天下大同的根本认识和精神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文化源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念。“和而不同”出自《论语》,这其中的“和”在中国文化中最初的本义是指各种音调相互应和,强调既承认事物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又追求整体的和谐性与统一性。“和”在中国文化中内涵丰富,体现的是经过复杂的平衡、协调后达到的一种完美的境界。《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以古代编钟为例,不同的声音相互激荡,才会组合产生美妙的乐曲。《左传》中说,“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模型。《尚书》中的“协和万邦”、《周礼》中的“以和邦国”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外部世界和谐的文化传统。“和”与“不同”虽然是两个概念,但重点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而非相互差异性。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主席强调,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摘自徐步《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目标前进》)
材料三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一批批中国专家与东盟、欧洲、非洲同行连线交流,多语种的中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及时分享给世界各国;联合国向最不发达国家开通运送医疗物资的“团结航班”;多国合作开展疫苗研发……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我们是团结在一起的全球公民,我们是联合在一起的国家。”
团结就是力量,公道自在人心。“拿疫情当政治筹码是玩火”“国家之间应该合作而不是‘甩锅’”“中国行动是对个别国家挑衅行为的响亮回答”……尽管将疫情标签化、政治化和污名化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合作抗疫始终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和认同。
(摘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B.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在崇尚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负载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民为根、天下大同的精神认识。
D.将疫情标签化、政治化和污名化等论调,并不影响国际社会达成合作抗疫这个普遍共识。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论述重心也相同。
B.材料二《说文解字》《左传》《尚书》中的“和”,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C.材料三第2段,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论述“全球抗疫,团结合作”观点。
D.材料二与材料三列举古今中外的素材,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永恒话题。
1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和而不同”观点的一项是( )
A.拿破仑·希尔说:“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B.“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尽管制度不尽相同,但也能和谐相处,共同推动地区政治经济的往来。
C.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各自争鸣,但又彼此尊重,互通互补,百花齐放。
D.刘伯承工作态度是“举轻若重”,邓小平则是“举重若轻”,但两人团结合作,凡事共赏共议。
14.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15.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扬州与德国丁斯拉肯市缔结友好交往城市5周年,丁斯拉肯市某高中学校邀请你去做主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流发言,请结合材料二写出发言要点。
二、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把新鲜嫩叶做成绿色的食物,端上自己的餐桌。这美丽的绿色, ① 。其实,叶绿素不仅对植物有意义, ② 。研究发现,叶绿素类物质的健康作用相当广泛——叶绿素有抗氧化作用、抗突变作用,甚至有抗癌作用。叶绿素含量越高,说明这种蔬菜合成营养成分的能力越强,它的营养价值也越高。比如说菠菜、空心菜、小油菜、小白菜、芥蓝、芥菜、油麦菜、茴香菜、茼蒿菜、芹菜叶、丝瓜尖、红薯叶、香菜、韭菜、荠菜……凡是叶子深绿色,而且叶子和叶柄比例大的蔬菜,都算绿叶蔬菜。
食品分析研究早就发现, ③ 。深绿色的蔬菜,其中不仅叶绿素含量高,叶酸、维生素K1和镁元素的含量高,维生素B2、叶黄素、胡萝卜素等营养素的含量也高,维生素C也不少。拿大白菜来说,外层绿叶的营养素含量,远高于中心部分浅黄色叶片。
16.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B.这件事情是有很多种处理方式的——我们可以自己过去,可以让对方过来,还可以请他人帮忙。
C.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D.“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 )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①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 )。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②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块把钱一天的工钱,嘿,别人给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③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 )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 ),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②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八点钟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大卫·科波菲尔》)
B.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C.经济关系不管受到——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D.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荷花淀》)
19.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 鱼肉荤腥 怨恨 一听天命
B.已经 珍馐美味 后悔 一听天命
C.完全 珍馐美味 怨恨 听天由命
D.完全 鱼肉荤腥 后悔 听天由命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修辞生动,用词贴切,请分析。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C 3.D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在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并指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5.①几十万人肩负国家和时代重任,研制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的C919大型客机,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让中国人坐上自己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几代人的梦想,C919 大型客机的研制体现了伟大的梦想精神。
③几十万人不懈奋斗,历经15年攻坚克难,体现了伟大的奋斗精神。
④C919大型客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掌握了100 余项核心技术,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
⑤全国24个省市、1000 余家企事业单位的30多万人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超过面临的战略机遇”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我们在拥有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B.“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这些在不同实践中形成的具体的优秀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的必然结果”。
D.“分别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奋斗精神”错误,应是“分别体现了伟大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团结精神”。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而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团结就是力量”错误,因果颠倒,“团结就是力量”是原因,不是结果。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体现的是伟大的梦想精神和奋斗精神,不属于“伟大创造精神”的范畴。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拥有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坚定维护民族精神”“最好的维护是弘扬,我们要激发中华民族精神在共筑百年梦想中的内生精神力量,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作用”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在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从“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伟大团结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克服险阻而坚毅前行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和标题“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并指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中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一根红线”可知,材料“几十万人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国家和时代重任,为大飞机梦不懈奋斗”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合材料二“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克服险阻而坚毅前行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可知,材料“让中国人坐上自己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几代人的梦想,也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体现了伟大梦想精神;
结合材料二“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勤劳是中国人的重要标识”可知,材料“历经15年攻坚克难”“从飞机设计到零部件制造,从地面试验到取证试飞,几十万人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国家和时代重任,为大飞机梦不懈奋斗”体现了伟大奋斗精神。
结合材料二“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让创造精神持续迸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可知,材料“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突破掌握了100余项核心技术”体现了伟大创造精神;
结合材料二“伟大团结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可知,材料“历经5年攻坚克难,全国24个省市,1000 余家企事业单位的30多万人参与了大飞机的研制”“几十万人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体现了伟大团结精神。
6.B 7.B 8.C 9.①材料一开篇在肯定长征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长征精神已融入党和人民灵魂,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观点;
②接着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斗争和紧密联系群众三个角度分别阐述新长征路上要发扬长征精神;
③最后发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倡议。 10.①材料一在简要阐述长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张本。
②材料二论述了长征胜利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意义和作用,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心,激发了革命的热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业”错误,“震撼世界、彪炳史册”不是长征的目的。
C.“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历史”错误。材料一中原文为“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只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才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见,“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不是红军长征史的内容。
D.“长征胜利时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材料二中的表述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并没有说长征胜利时就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带来了时代的深刻变革”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硝烟虽已散尽,时代却发生着深刻变革”是时代背景,不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结果。
C.“说明敌人势力的弱小和军事的无能”错误。结合历史背景并从材料二“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中可以看出敌人势力很大。
D.“宣告了新的局面已经开启”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二中原文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并非“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宣告新局面的开启。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
C.侧重概括的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关键句“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和第二段关键句“伟大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伟力”可知,材料一开篇在肯定长征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长征精神已融入党和人民灵魂,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观点。
结合第三段关键句“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第四段关键句“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打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主动仗”和第五段关键句“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长征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可知,接着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斗争和紧密联系群众三个角度分别阐述新长征路上要发扬长征精神。
结合最后一段关键句“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可知,最后发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倡议。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开篇在肯定长征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长征精神已融入党和人民灵魂,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观点,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斗争和紧密联系群众三个角度分别阐述新长征路上要发扬长征精神,最后发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倡议。材料一在简要阐述长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张本。
结合“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可知,材料二论述了长征胜利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意义和作用,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心,激发了革命的热情。
11.B 12.C 13.A 14.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②首先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总领下文。接着分别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体现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念、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三个角度深入展开论证。 1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倡导两国增强交流互鉴;两国共建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在崇尚……”错误。“传统文化”偷换概念,原文是说“中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模型”;“只是”,缩小了范围。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二者论述重心也相同”错误。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的共同心声。可见,二者论述重心不相同。
B.“《说文解字》……中的‘和’,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错误。从“《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以古代编钟为例,不同的声音相互激荡,才会组合产生美妙的乐曲”可知,材料二《说文解字》中的“和”,不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论证“体现的是经过复杂的平衡、协调后达到的一种完美的境界”。
D.“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永恒话题”错误,推理不成立。如材料二列举“《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以古代编钟为例,不同的声音相互激荡,才会组合产生美妙的乐曲”可知,材料二《说文解字》中的“和”,是论证“体现的是经过复杂的平衡、协调后达到的一种完美的境界”。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和’与‘不同’虽然是两个概念,但重点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而非相互差异性”可知,材料二中“和而不同”观点是彼此间要相互适应。
A.阐述的观点是换位思考,不符合“和而不同”观点。
B.“和谐相处,共同推动地区政治经济的往来”,符合“和而不同”观点。
C.“彼此尊重,互通互补”,符合“和而不同”观点。
D.“两人团结合作,凡事共赏共议”,符合“和而不同”观点。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第一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可知,首先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总领下文。
从第二、三、四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可知,接着分别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体现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念、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三个角度深入展开论证。
可见,材料二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1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
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中国哲学文化……”可知,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念……”可知,倡导两国增强交流互鉴;
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可知,两国共建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16.B 17.①来自叶子中的叶绿素
②对人体也有保健作用
③叶绿素含量和营养素含量正相关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
A.表示语意的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与例句相同。
C.标明副标题。
D.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其实,叶绿素不仅对植物有意义”可知,这里应该提到了叶绿素,“这美丽的绿色”应该来源于叶绿素,据此可写“来自叶子中的叶绿素”。
第二空,本处在讲叶绿素的作用,结合后文“叶绿素类物质的健康作用相当广泛”可知,叶绿素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结合前文的“不仅对植物有意义”,这里可以用“也”或者“还”等关联词,据此可写“对人体也有保健作用”。
第三空,该空是总领句,根据后文“深绿色的蔬菜,其中不仅叶绿素含量高,叶酸、维生素K1和镁元素的含量高,维生素B2、叶黄素、胡萝卜素等营养素的含量也高,维生素C也不少”可知,蔬菜中叶绿素含量越高,其中营养素含量也就越高,据此可写“叶绿素含量和营养素含量正相关”。
18.D 19.A 20.①修辞生动:
示例1:“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刻画了“带工”游说同乡的骗人嘴脸,形象生动。
示例2:“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运用借喻手法,用稻草和金条两个喻体分别代指包身工生活的艰苦事实和带工夸大其词的宣传,形象地写出了带工的骗人功夫。
示例3:饲养,这里使用了拟物手法,把人写作牲口,形象地写出了包身工身份的低贱。
②用词贴切:
示例1:嘴巴,这里故意使用口语,形象地刻画了带工的嘴脸,也照顾到了文章的读者层次。
示例2:饲养,把人当牲口写,形象地写出了包身工身份的低贱,颇有讽刺意味。
示例3:不忍,巧妙使用否定词和情态动词,写出了同乡被迫出卖儿女的无奈。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②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A.表示说话中断。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引出补充说明的话。
D.表示话题的转换。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已经”表时态;“完全”表程度,程度副词往往紧挨着动词,表时态的副词可以放在句首,据此选“已经”。
第二处,“珍馐美味”是书面语,指珍贵、美味的食物。“鱼肉荤腥”是口语,通常泛指鱼和肉。根据语境“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文中用的是口语,“鱼肉荤腥”与文中语体更搭配。
第三处,“后悔”,事后懊悔,应是已做过的事。“怨恨”指由于某些原因心里充满强烈不满或仇恨;也指一种对他人不满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是潜藏心中隐忍未发的怒意。根据语境“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指还没有发生的事,所以选“怨恨”合适。
第四处,“一听天命”和“听天由命”同义,指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前者“一”字呼应了“生死疾病”,有“全部”的意思,语气上更强烈,所以选“一听天命”。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方面:
“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中“稻草”和“金条”差距较大,能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刻画了“带工”游说同乡的骗人嘴脸;“稻草”代指包身工生活的艰苦,“金条”代指带工夸大其词的宣传,这是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带工的骗人功夫。
“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中把抚养儿女说成是饲养牲口,这是运用了拟物的手法,把人当牲口写,形象地写出了包身工身份的低贱。
用词方面:
“嘴巴”是口语,形象地刻画了带工的嘴脸,也和后文“到马路上去玩耍”“块把钱”“三差二错”的口语语体相吻合。
“饲养”,把抚养儿女说成是饲养牲口,运用了拟物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包身工身份的低贱。
“不忍”,不忍心,舍不得,这里使用否定词和情态动词,写出了同乡被迫出卖儿女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