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和主要内容。
2.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和探究意识。
3. 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件音乐起)导入语: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同学们,当这优美、激越的音乐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而在千千万万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驱中,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位(课件出示李大钊照片)对于李大钊,你了解多少?我们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交流)看来大家课前做足了功课!(课件出示李大钊简介)师: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今天让我们走进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去追忆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件)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继续的?能否用小标题的形式来表示每部分的内容。师生交流(课件)按时间顺序,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三、再读课文,精讲细读
(一) (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批注。开始吧!
(二) (巡视)大家的学习习惯可真好,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 请把你的感受与小组同学分享,相信会有更多更新的收获!开始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成果。课文中哪些地方你最受感动呢?
(四) 交流学习成果
1. 被捕前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课文第 7自然段最受感动。
师:这是对李大钊被捕前的描写。(板书:被捕前)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具体谈谈体会?生谈体会,教师引导:感受到了局势的严峻,从前文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可以看出局势非常严峻。可是父亲不听母亲和朋友的劝告,坚持留在北京,可以看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板书:忠于革命)学生谈体会,教师引导:从李大钊说话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态度的坚决,这里用了两个反问句:一个是“不是常对你说吗”,另一句是“我哪能离开呢?”从这两个反问句中感受到了李大钊已经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了。师:谁来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表现出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指名读,评价)
师: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局势的严峻?生:还可以从第 5自然段。(课件)具体谈谈体会。
2. 被捕时
师:课文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呢?生:课文 11自然段对父亲被捕时的一句描写打动了我。“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父亲的不慌不忙和我的恐惧行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这是对李大钊被捕时的描写。(板书:被捕时)师:课文中这样的对比不止这一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李大钊被捕时的片段,也就是课文的 8—17自然段。看看你还有那些对比?从这些对比中你体会到什么呢?生回答,教师引导:
(1) 父亲早已做好了准备,知道这一天迟早要到来的,李大钊从容镇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给敌人极大的压力,使敌人十分恐慌,于是就虚张声势。(这是胆量对比)(板书:视死如归)
(2) 只有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还大喊大叫,一拥而入。(这是人数的鲜明对比)
(3) 敌人极大的恐慌,特别的心虚;父亲是那样的从容,镇定,毫不惧怕。有着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态度的对比)师:同学们都体会真深啊,能不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呢?试试!(比赛读,评价读)
3. 被审时
看得出被捕时的片段打动了大家,那么课文还有那些地方打动了你呢?生:课文 20自然段打动了我。(课件出示)师:这是父亲被审时的描写。(板书:被审时)
谈谈体会,教师引导:
(1)父亲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可看出父亲受过苦刑了,但是父亲没有沮丧,却还是那样平静而慈祥。
(2)从“平静”一词体会到父亲虽然经过了残酷的折磨,但仍旧那样坚强,他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我很受感动。
(3)从“慈祥”一词我体会到父亲是那样的爱着我们。师:同学们,你知道李大钊在被捕后的 22天里,受到怎样的酷刑吗?(课件出示)师;当惨遭酷刑的父亲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和母亲、妹妹忍不住哭喊起来,此时的父亲如何表现呢?谁接着汇报。(课件出示 23自然段)师:面对亲人的哭声喊声,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瞅了瞅我们,难道父亲不疼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谁来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谈体会,教师引导:
(1) 父亲不想连累我们,想保护我们。
(2) 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安慰亲人,感染亲人。
(3) 父亲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安定沉着。师:是啊,明明深爱着亲人,此时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也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一方面肩负着革命的重任,他坚定无畏,视死如归;一方面他有着作为父亲和丈夫的深沉的爱。我们从李大钊的神态上感受到了他的内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那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毒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哭声喊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这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板书:坚贞不屈)
师:让我们满怀敬仰之情读一读这几句话吧!(范读,指读)
师:课文第 28自然段“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那他的心里到底想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里的话说出来吧!学生交流师:通过大家的发言,我知道你们已经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我们就这样与父亲见了一面,就匆匆分别了,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4月 28日父亲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在被杀害的 20多个革命者中,李大钊第一个昂首走向绞刑架,并发表了他最后的演讲(课件出示李大钊牺牲片段)
师:李大钊把年仅 38岁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他挚爱的中国,正如他在口占一绝中写到的:(课件)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 了解首尾呼应
师:同学们,课文的最后表达了母亲和我的悲痛心情,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课件)交流、总结: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李大钊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他行刑时的照片,(课件)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师:我们不能忘记 1927年 4月 28日,这个伟大的共产党员被害的日子,更不能忘记这个共产党员光辉而响亮的名字——齐声:(课件)李大钊!让我们向他致以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
课下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想写成一篇读后感,我们下节课交流,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