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8 18:5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盛世滋生图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万明《晚清社会变迁的研究》
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的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史料实证:通过对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进步思潮的史料分析,理解两种思想的进步性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作出客观的历史解释。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3、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商品经济繁荣的内在逻辑关系,体会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与政治、经济的反映。
4、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了解世界形势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结合序言,归纳农业发展新气象的表现和影响。
2.阅读“历史纵横”,分析明清手工业出现新变化的表现
3.归纳商业新发展的表现
快速阅读课文“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考以下问题:
◎晚明前往日本贸易的宁波船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 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1)农业发展新现象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
②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①结合序言,归纳农业发展新气象的表现和影响。
丰富农产品结构;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人口增加。
农业的种植结构变化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2、手工业新变化
②阅读“历史纵横”,分析明清手工业出现新变化的表现、性质、特征和产生条件。
【历史纵横】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
性质:资本主义萌芽
特征: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③计日受值。
产生条件: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活跃(根因)
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人身控制放松,可自由雇佣的劳动力出现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商业新发展
①货币: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②商帮: 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徽商、晋商等)
③城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晋商: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徽商大宅院
③归纳并分析商业新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四大名镇指的是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古代为北方地区水陆交通和商贸重地;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水陆交通枢纽,明清商贾繁荣,有"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之美誉;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明清称为天下四大镇。此处的"镇"与现时的行政区划单位的"镇"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白银货币化)
促进全国商业贸易联通
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汇通天下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商业新发展
明清两朝,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人口和经济却是在大幅度地扩张。在低价值的铜钱无法满足经济和人口扩张对货币的需要,纸币发行又免不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只能寄希望于渐成气候的白银,这却导致在16世纪中叶前后,出现了……的银荒。但也恰在此时,世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货币饥渴问题。
——汤金旭、张光:《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
合作探究:为什么在明清两朝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现象?
①商品经济的繁荣;
②海外贸易的发展;
③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④纸币的崩溃或过度发行引发通货膨胀;
⑤白银自身的货币特点
◎明代流通的西班牙银元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4、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
①经济: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重农抑商政策、生产方式未有根本突破)
②政治:专制统治日益僵化
③思想:封建礼教,八股取士束缚人们思想
影响:压制和阻碍社会进步和转型。
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和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和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明清之际,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欲趋苛严的时代,八股取士陈腐不化,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
④明清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同时,又有哪些发展中的局限?这些局限对明清的社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1.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此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
A.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 B.农副产品的商品化
C.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
C.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
针对训练
B
B
3.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针对训练
4.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叠加,改变了城市间联系的松散性、封闭性,同一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以经济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据此可知,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的较快C.区域性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D.地区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
A
C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2.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心学?
1.陆王心学是如何形成的?
快速阅读课文“思想领域的变化”,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3.合作探究: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4. 依据材料分析李贽的思想主张
5.说出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代表,依据材料归纳他们的各自的思想主张,并提炼其共同点。
6.如何评价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分析其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7.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方面分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材料一:随着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理学已沦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 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了空疏无用之学,对明清以来的学风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得一般士人沉湎于空谈心性,不切实际,不谙时务。
—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群体为例》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背景:
形成: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形成陆王心学。
①陆王心学是如何形成的?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王阳明《传习录》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阳明《传习录》
主要主张:
核心:“致良知”
①宇宙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良知即天理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王阳明:《传习录》
②人生观:“致良知”
③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心学?
评价:
①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③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龙场悟道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理学 心学
异 世界观 “理”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探究万物求“理”)
同 目的
内容
本质
影响
探究: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1、陆王心学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
良知即天理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致良知”“知行合一”
(通过内心反省求“理”)
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同属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②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2.李贽的思想:
提倡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材料二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材料一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①动摇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影响:
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主要主张:
李贽
(1527-1602)
明末进步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④依据材料分析李贽的思想主张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3.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代表: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古者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民生之生死,公也。”──王夫之《读通鉴论》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提出“工商皆本”
“经世致用”
反对君主专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提出“循天下之公”,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说出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代表,依据材料归纳他们的各自的思想主张,并提炼其共同点。
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都主张工商皆本
都提倡经世致用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3.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⑤如何评价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分析其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1)进步性:
①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其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对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③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2)局限性:
①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依然是官方正统主流】
②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③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④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背景:①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②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③阶级因素: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壮大。
④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方面分析)
针对训练
5.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6.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学的正统思想    B.否定传统伦理道德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A
C
针对训练
7.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C.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D.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8.黄宗羲积极呼吁政治改革,主张以相权限制君权,建立一个“凡事无不得达“的高效率行政机构。这一主张( )
A.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色彩C.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声 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B
B
1.梳理明清时期丰富的文艺作品及其历史意义或地位
2. 依据材料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
3.明清小说戏曲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4.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三、小说与戏曲
快速阅读课文“小说与戏曲”,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时间 作者 代表作品 历史地位/意义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牡丹亭》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桃花扇》
昆曲
长期流行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梳理:明清时期丰富的文艺作品及其历史意义或地位
三、小说与戏曲
1.成就:
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明】施耐庵《水浒传》
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於我,便罢了。
——【明】吴承恩《西游记》
反封建君主
反对专制
文学世俗化、平民化
三、小说与戏曲
2.明清小说的特点:
②依据材料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
③明清小说戏曲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2)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3)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普通人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反映明代文学的市俗化趋势,这正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突出反映。
思考点: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3.明清小说戏曲繁荣原因:
时期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绘《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经验总结性
著作多

以实用科技为主

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四、科技
梳理:明清时期的优秀的科技成果,归纳其共同特征和局限。
局限:总结前人成就,无科技创新,仍是传统科技,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领域 中国新变化 中国旧传统 世界发生巨变
经济
思想
文化
对外
政治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
文学艺术大众化世俗化
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世界与中国之变化对比
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理学占统治地位
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封建专制体制高度强化
危局?
变局?
推动社会进步、转型发展
压制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清政府如何应对?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文学艺术繁荣,自然科学发展
针对训练
9.(2022·山东学业水平·8)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是由于(  )
A.程朱理学衰弱 B.商品经济发展C.农耕经济的强化 D.西学的传播
10.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 中每一个奴婢都是鲜活的,她们虽然身份卑微,但拥有高尚的心灵和纯洁的灵魂,贾宝玉也无视“主仆之分”,常与他们打成一片,这类情节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这反映出当时(  )
A.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批判 B.经世致用思想广泛传播C.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B
A
针对训练
12.这是一部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该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11.《天工开物》是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不仅系统记录了农作物的种类、产地、种植和加工技术,而且记录了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装备,还介绍了生产组织的经验。这表明《天工开物》( )
A.推动了传统科技的创新 B.打上了统治阶级的烙印C.形成了完备的科学体系 D.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D
D
课堂小结
科技
小说与戏曲
思想领域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至清中叶的
经济与文化
农业新现象
手工业进步
商品经济繁荣
发展
局限
小农经济占主导、专制统治强化
陆王心学
明朝后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世俗化、平民化,反封建,反专制
总结性的著作多,实用为主,西方科技传入
繁荣、发展但日薄西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