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8:4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 “稚、漪”2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玻璃”“池塘”“牧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 体会诗人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学习字词, 体会诗的意境。
难点:体会诗人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检查
回顾一下课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通过对农村生活中大人耘田、绩麻,孩子们学种瓜等场面的描写,反映出农村紧张的劳动气氛和富有情趣的生活。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 , 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稚子弄冰》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出示课题:稚子弄冰
1.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
2.解题
“稚子”是指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古诗题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字词梳理: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
zhì yǐ
稚 漪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学生领读,齐读。
(3)识字方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交流、讨论:
字歌
晓:日出天很晓,提水把花浇,食物很丰饶,丝线来缠绕。
二、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晓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怎样正确书写?
(2)分享你们的巧记字形的方法 。
1.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左右结构:晓(书写时左窄右宽。 )
2.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巧记字形:晓:早上(日)花儿不浇水 。
3.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晓”,学生练写。
“晓”字,右部的上面不要多写一点。 。
4.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2)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词语释义
金盆:一般指铜盆。
稚子:幼小的孩子。
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磬: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玻璃: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理解诗意。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品读感悟:
(一)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刻画出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一个“脱”字的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冰的样子。
预设1: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
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二)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后两句写孩子正玩得高兴时,冰突然落在地上发出 像玻璃碎裂一样的声音。
“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响声,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预设:《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可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
(三)概括诗的主旨。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学习《村晚》
1.作者简介: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2.解题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理解词语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腔:曲调。
信口:随口。
理解诗意。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指导朗读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品读感悟:
(一)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两可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 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 ,为后两句写收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一个“街”字,写出了日落西山的情景,拟人味很浓,一个“漫”字,写出了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景,象生动形象。
(二)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收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 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前两句描写的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 游哉、自得其乐的了。同时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预设1:读后两句诗,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预设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三)比较本课三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生活的古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相同点:三首诗都描写童年的生活。
不同点:
题目 儿童表现 写法 情感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通过描写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进而描写儿童。
对儿童热爱劳动的赞美。
《稚子弄冰》 金属盆取冰,用彩丝穿冰为钲。 把儿童以冰为缸、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描绘得声形兼具、淋漓尽致。
表现了儿童稚气活泼的情趣。
《村晚》 横坐牛背、随意吹笛。 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
课堂练习:
1. 组词
晓( )( ) 漪( ) ( )
2.比一比,再组词。
晓 ( ) 迪( ) 银( )
浇( ) 笛( ) 很( )
课堂练习:(答案)
一、拂晓 通晓 涟漪 泛起涟漪
二、知晓 启迪 银行
浇花 竹笛 很好
课堂小结:
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情景,只是写的事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夏天孩子们学着大人在桑树下种瓜的事;《稚子弄冰》写了冬天孩子们剜冰,用彩线将冰串起来当打击乐器,冰块摔碎了孩子们失落沮丧的事;《村晚》写了傍晚,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归来的事。三位诗人都善于捕捉儿童在做某件事时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来体现田园生活的美好。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留心观察,捕捉某件事中的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掌握由面到点的写法。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金盆晓脱冰
有色有形
穿丝当银钲 自得其乐
玉磬穿林响
声音清脆
玻璃碎地声
村晚
景物
人 一幅牧童骑牛吹笛晚归图。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环节有效地为本文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自学能力提升明显,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不足之处:第三首诗词放手对优等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则有点茫然。
改进措施: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程度,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充满活力,都能学有所获。另外,我还会增加吟诵的环节,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领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