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4:4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生字。
2.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全诗。
3.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理清诗文脉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难点: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长征》
同学们,听着这激昂的旋律,我们听到了铮铮号角,似乎看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雄浑气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
2.揭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毛泽东
4.了解写作背景及长征。
字词梳理:
1.认读会写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
谜面:酒席散尽又重逢 谜底:渡
氵+度=渡
2.学习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造句和书写指导。
(1)指导写字:
①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②学生先观察,如何把字写正确,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③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④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2)重点指导“律、崖、渡、索”的书写。
律:“彳”旁要小,右部注意笔画的舒展。
崖:“山” 要写得小,下部要舒展大方。
渡:“氵” 要写得小而饱满,“度”要写的小巧而舒展。
索:“糸”要写得小而不宜大。
3.学习生词:五岭 逶迤 乌蒙 走泥丸
指导朗读
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导入语:下面我们根据自读提示阅读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自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梳理归纳: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的险峻,乌蒙山的高耸,金沙江的天险,大渡河的险恶,岷山千里雪。
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高低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不过像从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1、2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3到7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上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8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反复朗读
1.老师范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2.学生按节奏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课堂练习:
1.将下列诗句断句:
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钱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
磅礴: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颜:
3.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⑷ ⑸
课堂练习:(答案)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 ⑴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⑵欢悦。 
3.五幅“征难图”:(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卢定桥(5)喜踏岷山雪;
课堂小结:
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红军英勇战斗的图画。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诗。
【板书设计】
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希望学生能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