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闻两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16 09:2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时代背景: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字词辨析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
荻港( ) 获得( ) 溃退( )
歼灭( ) 阡陌( ) 纤维( )
锐不可当( ):
当真( )
不含:
业已:sàisèsèsāidíhuòkuìjiānxiānqiāndāngdàng不可抵挡。不包括。已经。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语言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新闻的 五个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整体感知: 新闻六要素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导语主体重点研讨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4、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
胜利的重要意义。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何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怎样安排详略的?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
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
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
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
要意义。本文的语言特点 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
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
着自豪之情。
)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和“均”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本文的语言特点2(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本文的语言特点课后练习:一、分别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第2句好。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则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则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第2句好。
句1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句2则充满了嘲讽。敌军的“不料”,正显示出我军
的神速。
 二、课外写一篇新闻 。(提示:新闻的特点是——真实、及时、    简明。)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大好时机(敌衰我盛)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心思想本诗气势恢弘,语言铿锵有力,通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它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课后学习: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并向报社或校园刊物投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词语积累负隅顽抗 撰写 皖 绥 靖 yúzhuàn潢川 鄂 豫 濂 聿wǎnxiùsuíèwén古宛县 星宿 阻遏 阌乡huángyùliánèyùwǎnjìng负隅顽抗( ) 悍然拒绝( )角落蛮横的样子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中第三组语
句思考:课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什么意思?比另一句好在哪
里?两则新闻的主题 两则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
正义战争的胜利,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
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
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
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
胜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