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第七单元 答案:C课时作业(二十三)
一、选择题
1.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不结盟”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解析:结合1949年我国的外交方针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方针。
答案:C
2.20世纪50年代,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其内容包括(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独立自主
④互不干涉内政 ⑤平等互利 ⑥和平共处 ⑦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⑦ D.②④⑤⑥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牢固识记,③和⑦不符合,应排除。
答案:B
3.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五项原则出自( )
A.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中
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C.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建交过程之中
D.万隆会议上
解析:新中国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正确。
答案:C
4.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答案:D
5.英国外交家艾登在一次国际会议中说:“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和周恩来。……你们早晚都会清楚,周恩来是个不平凡的人。”这次会议可能是( )
A.波茨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联合国成立大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国际会议”“英国外交家”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有西方国家参与,万隆会议没有西方国家参加,排除B。材料将“中国”与“周恩来”并列,显然这里的“中国”应该是中共领导下的中国政府,而不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政府,排除A、D。故答案为C。
答案:C
6.“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可知,该外交方针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A
7.《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中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的意志的外交使节的出国,又是到新中国的第一个友邦……中国人民第一次为自己的大使送行。”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
A.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B.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
C.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
D.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苏联,所以新中国的第一个友邦是苏联。故背景为A。
答案:A
8.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共同点是( )
A.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B.加强了同与会各国之间的关系
C.我国代表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
D.新中国得到了与会各国的承认
解析:A、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日内瓦会议,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中国对会议成功起了积极作用。
答案:C
9.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不结盟会议 D.联合国大会
解析:从题干中获取关键信息,即“朝鲜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日内瓦会议是讨论朝鲜半岛和平问题的,故答案为B。
答案:B
10.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解析:同苏联结盟而保持独立性,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这些都反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C
11.被外国人誉为“周铁嘴”的外交家周恩来,以他独有的魅力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声誉。他所提出的外交政策或方针有( )
①“一边倒”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方针 ④“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①④为毛泽东所提出;②③为周恩来所提出。
答案:B
12.李肇星曾说:“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或威胁任何国家,只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对世界有威胁的国家
B.中国与亚非国家没有利益的分歧
C.中国的发展可以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
D.中国已经、并将永远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只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信息说明A、C、D的说法是正确的,B与事实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
材料三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客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哪一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史实并能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答案:(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4)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时局图》是谢缵泰所作的时事漫画,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深刻、形象地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请结合背景材料分析谢缵泰作时局图内隐含的含义。
(2)结合材料二回答,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什么外交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1997年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请从外交的角度分析其意义。
(4)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和现代中国外交的变化,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1)民族危机加深;号召国民抵御外侮;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是20世纪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维护了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是“一国两制”理论在外交领域的成功运作。
(4)从被列强瓜分到收回国家主权,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课件50张PPT。第七单元 【答案】 D答案:B答案:B答案:D答案:D答案:D课时作业(二十四)
一、选择题
1.下面两图分别是喀麦隆和纳米比亚发行的邮票。
导致两图中所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
B.美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政策
C.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
D.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解析:两个事件发生的最主要条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的成就和外交局面的逐步打开,即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
答案:D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多极化格局出现
B.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C.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D.中苏关系缓和
解析: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从美国来看,正是由于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所以不得不调整和中国的关系,牵制苏联,故答案为B。
答案:B
3.对于下面这幅漫画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中美两国人民都喜爱乒乓球运动
B.“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C.两国建交,开展广泛的体育交流活动
D.两个国家体育政治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的能力。仔细观察漫画内容,应为中美“乒乓外交”,故选B。
答案:B
4. 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高度评价了1972年9月访华的田中角荣首相,他说:“田中先生……是了不起的,值得称赞的,他比尼克松勇敢。”田中首相“比尼克松勇敢”是指( )
A.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新中国建交
B.在尼克松之前访问新中国
C.早于美国与新中国联合抗苏
D.访华期间即与中国建交
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虽然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但直到1979年1月才正式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虽是在1972年9月底访华,但访问期间就迅速与中国建交。所以周恩来说他“比尼克松勇敢”。
答案:D
5.张晓明同学在观看《共和国外交风云》文献纪录片后,制作了一个外交年代尺(如图)。他忘记写上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展的特征,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选项,帮助他完成这项工作( )
A.斗智斗勇 B.跨洋握手
C.分道扬镳 D.再次较量
解析:实际上,本题要求回答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三大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逐步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扬眉吐气”反映的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冰释雪融”体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可以说成是“跨洋握手”,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
答案:B
6.下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图中20世纪70年代建交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题目要求是“根本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打破中国外交僵局的重要因素,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才是促使世界各国与中国建交的根本原因。
答案:B
7.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中美关系的时代性比较明显,其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出现了“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的调查结果。而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出现了“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的状况。
答案:B
8.1972年7月,在中国问题上一筹莫展的佐藤荣作被迫辞去日本首相职务。在选举中获胜的田中角荣出任新首相后,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公开宣布“要加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邦交正常化的步伐”。田中作出上述表态主要是基于( )
A.日本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
B.中美关系得到改善的推动
C.吸取佐藤内阁倒台的教训
D.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
解析:田中政府调整对外策略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服从自身的战略利益需要。B、D两项都是外因,排除;C项只是直接原因,不是出发点,排除。故选择A项。
答案:A
9.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②③属于区域性合作组织,不能体现出以联合国为中心,故①④符合题意。
答案:D
10.为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1世纪初中国倡导成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是( )
A.上海合作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 D.经济互助委员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2001年在中国的倡导下,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中国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答案:A
1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俄罗斯及中亚四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符合题中强调的“远亲不如近邻”。
答案:D
12.中美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雨,存在着分歧和利益冲突,但总体上保持了积极、稳步的发展态势。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 )
A.加强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维护国家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C.化解国家间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关系健康发展
D.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消除国际竞争
解析: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A项错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项错误;竞争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D项“消除”说法错误。中美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积极、稳步的发展态势”正是“求同存异”的结果,说明化解国家间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关系健康发展,即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
材料三 (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重大发展?
(2)材料四中的《与台湾关系法》的签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四中的《与台湾关系法》。
解析:本题考查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即美国对台政策。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史实并能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1)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
(2)意味着美国政府还没有完全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和其他一切联系。
(3)美国仍然继续向台湾提供所谓的“防御性武器”,保持与台湾的各种往来,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等文件的精神,性质上属于干涉中国内政。
14.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8年5月29日,是“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2008年恰逢安理会授权向中东派驻第一个维和行动60周年。中国近年来对维和行动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1)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何时得到根本改变?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有哪些?
(2)材料二中,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
(4)从材料一中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材料三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综合概括及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和实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障。
课件51张PPT。第七单元 【答案】 B答案:C答案:D答案:B答案:B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