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1
2
3
了解《墨子》的有关知识。体会墨子的思想,辩证分析墨家文化在当时和现代的意义。
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学习目标
1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
3
了解《墨子》的有关知识。体会墨子的思想,辩证分析墨家文化在当时和现代的意义。
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体会墨子的思想,辩证分析墨家文化在当时和现代的意义。
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体会墨子的思想,辩证分析墨家文化在当时和现代的意义。
1
2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体会墨子的思想,辩证分析墨家文化在当时和现代的意义。
2课时
教法与学法
教学课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淮南子·修务训》: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一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可见墨子非常善于防御。
古时有一个成语“形容人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它叫做——(墨)守成规,讲的便是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的故事。
然而,墨子除了是一位善于守城的能工巧匠、军事家,还是一位出身微贱的草根思想家、政治家,他杰出的思想就是“兼爱非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兼爱》这篇文章,了解他的思想。
请三名学生分别介绍墨子、《墨子》及墨子生活的时代特点。
活动一:晓墨子,识背景
二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墨子还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根据《汉书》记载,《墨子》应有71篇,现存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
《墨子》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赏识,到了秦汉,墨学已没有多大影响,墨子的事迹已知之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作传,也廖廖数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努力寻找着救世的药方。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简称“墨学十论”。
活动二:自由分享,拓展知识
请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理解的墨子学说。
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观点
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节用,墨家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观点二
观点三
观点四
观点一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熟读课文,做到初步疏通文意。
活动三: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恶施( wū ) 亡有( wú )
譬(pì) 盗贼(zeí)
重点字词
焉能治之——焉,于是
恶施不孝——恶,相当于“何”“怎么”
字音字形
墨家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
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
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
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取的是上篇,共有4段。疏通文意后,尝试简述本文主要内容与观点。
2.完成文言知识梳理清单。阅读文本,填写下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字词梳理表 原文 用法 含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
你怎么理解“ 兼爱”思想?
活动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结构
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
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怎么会混乱?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
他主张:不兴战争,兼爱天下人。唯此,才能使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最终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2.小组合作讨论:
文章的脉络结构
是什么样的?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起也。(提出问题)
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分析问题)
若使天下兼相爱……若此则天下治。(解决问题)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结论)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一段
阅读墨子的文章,要关注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请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考的。
作业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墨子的说理与众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样气势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庄子那样纵横跌宕、变幻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推理严密,用词准确,语言缜密,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墨子的《兼爱》,学习墨子的说理技巧与行文风格。
一
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墨子是如何一层一层展开论证的。
第一层,阐明“知乱之所自起”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纲举目张,领起下文;
第二层,承首段察乱之意,分析问题由来,得出乱起于“不相爱”的结论;
第三层,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推进,描绘了墨子心中“兼相爱”“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活动一 品读墨子的论证说理结构
二
“譬”就是譬喻,是说明道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它不同于一般的举例和形象比喻,它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双方已知和公认的,而且必须以承认此物与他物属同类为前提,否则就不能达到“举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证明目的。
活动二 赏析墨子的“譬”式证明法
本文运用“譬”式证明法,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一是运用比喻论证。“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以此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
二是善用例证法。文章在论述乱起于“不相爱”的观点时用了大量的例证。墨子认为造成国家混乱的根源主要是人与人“不相爱”:臣、子不孝,君、父不慈;盗贼之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而如果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兼爱”,就不会有“不孝不慈”的现象产生;如果人与人之间“兼爱”,就不会有盗窃的事发生;如果大夫与大夫、诸侯与诸侯之间“兼爱”,就不会爆发战争。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一是运用比喻论证。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以此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
二是善用例证法。
文章在论述乱起于“不相爱”的观点时用了大量的例证。
墨子认为造成国家混乱的根源主要是人与人“不相爱”:臣、子不孝,君、父不慈;盗贼之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而如果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兼爱”,就不会有“不孝不慈”的现象产生;如果人与人之间“兼爱”,就不会有盗窃的事发生;如果大夫与大夫、诸侯与诸侯之间“兼爱”,就不会爆发战争。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活动三 深入解读“兼爱”思想
兼爱,所谓“兼爱”就是不论关系、亲疏、远近,不论阶级、高低、贵贱的平等之爱,一种抛开血缘亲疏和背景的平等博爱。
根据文意,解答下列问题。
1.墨家“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儒墨之别——“有差别的爱”和“兼爱”的对比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儒墨之别——“兼相爱”和“交相利”
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摆脱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和功利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
儒墨之别
儒家和墨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墨家思想所崇尚的是:兼爱(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节用(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天志(重视并掌握自然客观规律)等。这些思想主张,放到现在也是正确、科学合理的思想,完全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
2.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活动四 对比阅读,析同辨异
1. 分别探讨儒家孔子、孟子及《大学》,道家老子与庄子之间思想观念的异同,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同 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孔子、《大学》、 《孟子》思想观念比较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 观念比较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2.探讨儒、道、墨各家之间学说观念、处世态度之间的异同,探究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同 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儒道比较
儒墨比较
道墨比较
活动五 赏析本文特点
《论语》温文尔雅,《孟子》气势磅礴,《大学》条贯分明,《老子》冷静简约,《庄子》汪洋恣肆,《墨子》实实在在,不厌其烦,重“理”轻“文”,也与其学术思想一致。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思考并赏析本文的行文特点,学习墨子的说理技巧与行文风格。
1.善用铺排,质朴充实。
本文善于使用铺排,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列举和说理,使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文章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语言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显得质朴而充实。
2.结构严密,逻辑清晰。
本文结构严密,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论述逐步深入。本文逻辑清晰,逐层进行详细论证;举例论证的使用,使得说理形象生动,大量的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齐,论述有力而富有气势。
联系实际,请你谈谈当代青年人应该如何践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的想法。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