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文本一:
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也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是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是那么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取舍与待人接物。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
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在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其他同题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它包含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虽然只是一幅肖像油画作品,画面内容并不复杂,题材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它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甚至说是征服了观众,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感,它的文化的力量,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劳动文化。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都无不说明,艺术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
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涵了文化的内涵。《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主要就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成功而典型的人物形象,上到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下到平头百姓、三教九流,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无不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又无不是一个个差异性的文化符号。一般来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人物之间的冲突就是文化间的冲突。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是近期文化自信相当鲜明的作品,剧中人物的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
文艺对文化的表达还会借助于文化的形式。贾平凹在长篇散文《秦腔》中说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贾平凹对秦腔的理解是深入到了文化,深入到了秦人的生活方式中的,他这样言说秦腔与秦人的血肉联系,“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这是在说艺术,也是在说文化。
(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
文本二: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追求德艺双馨,担负时代重任,成就人生价值。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鲁迅说:“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文艺能够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由此发挥着引导社会价值,引领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而文艺创作者扮演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其人格与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
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久久为功。作家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找来十张报纸埋头翻阅,身体力行走入矿井体验生活;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把时时刻刻观察和揣摩人物变成了生活习惯,为塑造好角色,反复打磨推敲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歌唱家郭兰英童年学艺饱受磨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为人民唱歌”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她在民族歌剧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他们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最终都会在大浪淘沙中被时代抛弃,被人民遗忘。
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也关乎文艺行风的好坏,而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在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文艺界也存在着个别从业者触碰道德法律底线,部分文艺创作背离主流价值观的现象。这些都提示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要敢于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拿出经得住时间和人民检验的作品,这才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摘编自郭超《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自信,文艺家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
B.《诗经》不只是诗,《楚辞》也不只是歌,它们不仅能够传承文化,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
C.油画《父亲》和小说《红楼梦》都通过塑造有文化内涵甚至是某种文化代表的形象来反映文化。
D.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虽然对个人发展没有影响,但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兰亭集序》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一种生命观、自然观和宇宙观。
B.《觉醒年代》等作品表明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
C.散文《秦腔》中表现了秦腔与秦人的血肉联系,这说明文化的文艺表达需要借助于文化的形式。
D.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可以看出,作家路遥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3.下列作品的解说尚不足以体现“文者,贯道之器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氓》中表现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从缠绵到悲伤再到决绝的心路历程。
B.《再别康桥》中展现了诗人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创作追求。
C.《包身工》中记述了旧社会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
D.《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历经艰辛,展现出硬汉子的精神。
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文艺和文化的关系。(4分)
5.请简要梳理文本二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至9题。
山地回忆
孙犁
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缕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得放光。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
“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我已然摸准了她的脾气,只是笑了笑,就走进屋里。屋里蒸气腾腾,等了一会,我才看见炕上有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伯说:“我们妞儿刚才还笑话你哩!”
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
“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
“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
“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
“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拾起头来,“你有钱吗?”
大娘说:
“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
“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到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可巧,战斗情况没有变动,部队也暂时不转移。每天早晨,我就到女孩子家里去洗脸。
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她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她说:
“你们那里是用麻用线?”
“用线。”我摸了摸袜底,“在我们那里,鞋底也没有这么厚!”
“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能够。”我说。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那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后来,我听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叙写“凿冰洗脸”的情节,源自作者亲历的回忆,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
C.女孩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仍用所剩不多的布料给“我”做袜子,表现出她热情慷慨的一面。
D.最后一段插叙的内容,使小说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同时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一位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C.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D.小说通过回忆“我”与女孩及其家人的交往的往事,表现了他们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
8.请结合全文,阐释“袜子”的丰富内涵。(4分)
9.孙犁的小说“能在非常态的生活中发现朴素与美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对作者的这一创作特征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至14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 ”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 ”却不受,玠益敬服。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宋史 岳飞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B.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C.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D.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室,指堂屋后面正中的那个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室后堂,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B.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二十岁还比较年少,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C.石,计算重量的单位,古时也可作为官俸的计量单位。《观刈麦》中“吏禄三百石”的“三百石”即为薪俸。
D.儒生,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科举之人皆可称儒生。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儒”也称为“术士”,他们一般都精通当地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岳飞致力求学,文武双全。尤其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天生神力,年纪轻轻即可挽重弓强弩,师从周同,左右手均能开弓射箭。
B.岳飞以国为重,先国后己。皇帝看重岳飞,妆扮有名的女子赠予他,打算为他建造府第,但岳飞都以天下未太平,君主尚日夜忧虑,臣子更不应贪图个人享乐为由拒绝了。
C.岳飞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他的儿子岳云练习下陡坡跳战壕,战马失蹄,同样受到鞭打处罚。有士兵滥用百姓物资,岳飞严惩不贷。
D.岳飞志趣高雅,不自矜功伐。他尊重贤能,以浏览经史典籍、唱雅诗和投壶为趣,每次辞谢朝廷加官封赏时,一定说是将士们集体的功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
(2)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4.岳家军攻无不克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至16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注】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嵷:山势高峻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16.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2)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3)“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用这一句话向门客解释了自己回避廉颇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至20题。
2022年6月20日,95岁的词作家乔羽病逝。作为一位高产词作家,乔羽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一千多首①_________________的歌曲。好歌之所以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久唱不衰,关键在于它能表达一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愿,和大多数人的心灵跃动合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感情共鸣。跟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②_________________,定然不可能流行开来,也不可能广为传唱。乔羽那些近乎白描的歌词记录了几代中国人的日常:我们的孩子如何长大,青年如何恋爱,老人如何度过晚年,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过活。
“歌这东西,必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喜欢,所以既要有动人的感情又要平白如话,我不喜欢③_________________,就喜欢直来直去地写非常简单的大白话。”乔羽说。他在《中国歌海词丛》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小小院落也要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不能是维生素片剂,得是新鲜的瓜果梨桃。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他的歌词中,既有着古典情韵,也有着现代浪漫。他曾在自己的文集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话: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
B.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C.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D.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至22题。
有的人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也被称为“百灵鸟”。相反,①_________,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也被通俗地称为“猫头鹰”。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工作活动和学校课程都是从早上开始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过着“百灵鸟”一般的生活。因此,②_________,往往不太容易适应现代社会设定的作息时间表。
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③_______,生物钟属于“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因为这种生活习惯不利于减肥,还可能增加发生炎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1.下列各项中双引号的作用,与文段中画框线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B.他想,按照毛主席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
D.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费孝通《乡土中国》)
踏进新的历史时期,回望“乡土的中国”,感慨颇多。比如这“规矩”二字,就让人浮想联翩。当代某些青年认为,法治社会里讲“规矩”已无必要,奉行“法无禁止皆可为”的信条即可。
你的看法呢?请以“青年与规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博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参 考 答 案
1.答案:D
解析:“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虽然对个人发展没有影响”说法不当。由文本二最后一段是“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也关乎文艺行风的好坏,而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可知。
2.答案:C
解析:“说明文化的文艺表达需要借助于文化的形式”说法不当,文本一原文是“文艺对文化的表达还会借助于文化的形式”。
3.答案:B
解析:《再别康桥》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创作追求侧重艺术,而不是社会之“道”。
4.答案:①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只有具备充分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②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能够推动文艺创作,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③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种文化代表的形象的塑造来达到,文艺对文化的表达还会借助于文化的形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5.答案:①首先提出观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追求德艺双馨,才能成就人生价值;
②然后分析原因,指出文艺创作者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
③最后阐述广大文艺工作者追求德艺双馨的方法:专心创作,重视自身修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A.“源自作者亲历的回忆”理解错误,“凿冰洗脸”的情节是事件的叙述,后文中并没有与之呼应的情节,“埋下伏笔”表述也不正确。B.“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理解错误。“我”与女孩因卫生问题发生争论的情节,重在刻画女孩泼辣的性格,而争论本身正是革命队伍与老百姓之间关系密切的表现。也是女孩为了和我说话并帮助我故意这么做的。由文中“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可见,革命队伍和老百姓是鱼水之情。D.“最后一段插叙的内容”理解错误,最后一段交代了女孩后来的生活“我听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是补叙的内容。
7.答案:B
解析:B.“从侧面……”理解错误。“……烧过两三回了”写出了敌人对老百姓的残忍,“……也许五年……”写出了抗战时间的漫长;这些描写,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属于正面描写。
8.答案:①小说中的“我”在寒冷的冬天都没有袜子穿,表现出了抗战时期生活物资严重不足的现实和斗争的残酷;②女孩看到“我”光着脚,主动要求“我给你做”一双袜子,体现了对战士的心疼和关心。这双用“细细的麻线”纳底的袜子是女孩纯洁、美好的心灵的象征。③袜子是女孩及其家人克服困难,在自家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为“我”缝制的,是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支持与信任,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④“我”穿着这双袜子南征北战,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袜子象征着追求光明和解放的信念。
解析:在河边对话的场景中,姑娘看到了“我”的那双没穿袜子的脚,主动要求“我给你做”一双袜子,用的是自己纺了半年的线,一寸一寸赚下的一点布。那用“细细的麻线”纳底的白布袜子是女孩纯洁、美好心灵的象征。文中“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可见,“袜子”是女孩及其家人克服困难,在自家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为“我”缝制的,是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支持与信任,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由原文“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那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可见,“袜子”陪着我战斗,承载着女孩代表的老百姓的愿望,征着追求光明和解放的信念。
9.答案:(1)小说是在战争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革命队伍与老百姓生活都处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描写一位普通山村女孩及其家人们无私帮助革命战士的故事。
(2)女孩爱斗嘴、活泼可爱又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热情;女孩一家人善良朴素,用仅有的布料为“我”缝制袜子。
(3)战士身上有着强烈的必胜信念,他们自信,积极,乐观。这些纯朴的美、善良的美、乐观向上的精神之美,也为我们揭示出了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军民同心、乐观团结、艰苦奋斗。
解析:题干要求对作者的“能在非常态的生活中发现朴素与美好”这一创作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小说“非常态的生活”指小说的背景,由小说“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可见是抗日战争时期。“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可见革命队伍与老百姓生活都处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朴素与美好”指女孩与家人对子弟兵的无私帮助。由文中“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等语言,可见女孩爱斗嘴、活泼可爱。由原文“到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可见女孩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热情。由文中“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可见女孩一家人善良朴素,用仅有的布料为“我”缝制袜子。他们身上有着纯朴的美、善良的美、乐观向上的精神之美。而这些美好的东西,也为我们揭示出了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军民同心、乐观团结、艰苦奋斗。综上所述,可见作者“能在非常态的生活中发现朴素与美好”。
10.答案:D
解析: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11.答案:A
解析:古人房屋内部,应为前堂后室。
12.答案:B
解析:原文是吴玠便妆扮了有名的女子打算送给岳飞,而非皇帝。
13.答案:(1)其父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向他借钱的人,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
(2)这是(因为)它们肚量大却不随便贪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
解析:【参考译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其父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邻居向他借钱,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出生不足一月,黄河在内黄这个地方决堤,洪水暴至,岳飞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进一个大缸,被河水冲到岸边得以活命,乡人都为此感到神奇。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
绍兴七年,岳飞面君,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 ”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草料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接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肚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几乎像要死了一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皇帝称赞岳飞,说:“你今天说的内容非常深刻。”
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妆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皇上到了很晚的时候还因忧心天下而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 ”岳飞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了。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凭什么安家立业呢 ”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吝惜钱,武臣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急驰下陡坡跳战壕,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下陡坡,马失蹄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岳飞)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休息,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岳飞)擅长用少数人攻击很多人。(他)想要有所举动的时候,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少一样都不可以。”每当调配军粮,(他)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东南地区的民力,消耗凋敝得很严重。”荆湖平定,招募农民经营田地,又作为屯田,每年节省一半的漕运。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经史典籍,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 ”但是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14.答案:①注重日常训练(安营扎寨时也让士兵着厚重铠甲训练)。②军纪严明。③擅长打以少制多的战役。④统帅岳飞善于谋定后动。(想要有所举动时,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
15.答案:B
解析:“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说法有误,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诗人物我相谐,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16.答案: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从而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从描写的角度看,“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鸟语”是耳闻之声,“鱼行”是眼见之景,是感官上的视听结合。从描写手法上来看,以“乐”形容鸟的欢快,衬托环境的清幽,以“迟”写鱼游动的迟缓,其实是把诗人的心境投射到鸟、鱼之上,移情于景,用了拟人手法。诗句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注意分点回答,语言通顺。
17.答案:(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8.答案:(1)脍炙人口(经久不衰);(2)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格格不入);(3)涂脂抹粉(拐弯抹角、傅粉施朱、精雕细刻、寻章摘句)
解析:①处,语境指乔羽创作的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广为传颂。可填“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脍炙人口:原义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②处,语境指歌曲不能流行是因为与大众的思想相反,可填“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行动跟既定的方向完全相反。③处,语境与“直来直去”意思相反,强调修饰打扮,可填“涂脂抹粉(傅粉施朱)”。涂脂抹粉: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傅粉施朱:搽粉抹胭脂。泛指修饰打扮。
19.答案:B
解析:原句有以下语病:第一处,搭配不当,“受到……熏染”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受到……熏陶”;第二处,结构混乱,“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侵染,传统文化的根……”中途易辙,保持“乔羽”作话题对象,后句改为“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第三处,语序不当,“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逻辑顺序错误,按照事理逻辑,先说“不排斥新事物”,才能“与时俱进”。
20.答案:比喻、对比。①乔羽以“家常饭、粗布衣”“锦衣美事、高堂华屋”等为喻体,贴近生活,生动形象表现出歌词创作通俗易懂、关注日常的特点。②将“锦衣美事、高堂华屋”与“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对比,更能凸显乔羽歌词创作关注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解析:“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语段三处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歌词”,喻体分别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其中“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形容歌词的华美、追求外在,“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形容歌词的朴素、通俗易懂。喻体“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之间又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彰显了乔羽对歌词创作的追求,即关注人民,书写人民所思所想。
21.答案:C
解析:文段中双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A.特定称谓。B.间接引用。C.特殊含义。D.突出强调。
22.答案:①有的人则倾向于在下午或晚上活动;②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③与“早晨型”的人相比
解析:第一处,“相反”说明后文与前文情况不同,前文是“有的人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后文就应填写“有的人则倾向于在下午或晚上活动”一类的句子。第二处,前文说“由于大多数工作活动和学校课程都是从早上开始的”,说明人们工作学习都比较早,“因此”是对上文的总结,说明“夜晚型”的人不适应现实的生活,因此填写“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作息时间表”一类的句子。第三处,根据“‘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可知,空缺处阐述的是“猫头鹰”与“百灵鸟”的比较或者“早晨型”与“夜晚型”的对比,因此填写“与‘早晨型’的人相比”一类的句子。
2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是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关于规矩的一段论述。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的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也就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规矩,与契约无关。从写作任务来看,新的历史时期回望“乡土的中国”,当代某些青年人认为法治社会讲“规矩”无必要,守法即可。并由此引出“青年与规矩”的话题。写作时主要围绕青年人究竟需不需要守规矩进行论述。规矩虽然不同于法律,但并不是说可以无视规矩,因为规矩是一种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道德准则,它可以起着像法律一样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因此说青年人不能只守法而不讲规矩。写作的主体中,可以对为什么青年人要讲规矩进行分析,首先要分析青年人所处的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重视契约精神,并且我们当今社会带有乡土社会的痕迹,并且一些乡土规矩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的行为基因。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法律难以面面俱到,复杂的社会往往需要规矩对人加以约束,否则就可能钻法律的空子,因为法律毕竟有自己无法关注到的细节,需要“规矩”作为补充,而日常交往往往是情理法,规矩能让社会有力度也有温度。分析时重点分析“青年、法律、规矩”的关系。写作的时候可以安排成“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引:“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规矩”是一种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道德准则,它在法律之外,但又起着像法律一样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作为青年人,我们要守法,更要讲规矩。议:规矩不同于法,法,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依靠国家权力从外限制人们的言行;规矩,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产物,依靠传统的教化和克己修身从内约束人的言行。当代青年,生活在重视契约的现代社会,身上又有着乡土社会之印痕,而且,一些乡土规矩,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的行为基因,所以,当代青年,要守法,更要讲规矩。联: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去展开,或者将这三者合并展开。
(1)抓住中心论点核心关键词追问:当代青年,要守法,更要讲什么(哪些)规矩?从而实现对中心论点的分解。
(2)抓住中心论点核心关键词追问:当代青年,要守法,为什么更要讲规矩?从而实现对中心论点的分解。
(3)抓住中心论点核心关键词追问:当代青年,要守法,怎么讲规矩?
结:当代青年,若能既守法,又讲规矩,必定会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所讲的西洋人口中流传的那种“中国神话故事”续写得更多更好。
【参考立意】
(1)行止有矩,行稳致远。
(2)青年当心有规,行有矩。
(3)良俗公序,青年不逾。
(4)法律之外有规矩,青年应当身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