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胜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月考(9月)
地理试题(A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甲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乙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图甲
图乙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
我国某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同一地点观察到的二分二至日时日落景观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3-4小题。
3.太阳从丙处落下的日期是北半球(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4.太阳从甲处落下的日期,下列地点中最早看到落日的是( )
A.漠河北极村(53°N,122°E) B.西藏大昭寺(29°N,91°E)
C.上海陆家嘴(30°N,121°E) D.新疆石河子(44°N,86°E)
某航班从上海(约31°N,120°E)出发,飞往旧金山(约38°N,120°W),下图为该航班信息。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航班飞行的时间为( )
A.8小时30分钟 B.4小时30分钟
C.16小时30分钟 D.12小时30分钟
6.该航班抵达旧金山机场时,全球处于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为( )
A.1/4 B.1/5
C.小于2/3 D.小于3/4
据记载,公元724年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张遂设计了一把拐尺(图1),AB为长边空心管,BC为短边,并在B点系一重锤。通过空心管观测北极星,实测并计算了地球上北极星高度相差一度的南北两地距离(图2)。据此完成7-9小题。
7.张遂测量时除使用拐尺外,最有可能使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A.司南 B.测绳 C.日晷 D.浑天仪
8.当观测点由Q地向P地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昼夜变化幅度减小 B.白昼时长逐渐减小
C.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D.正午太阳方位不变
9.根据上述测量,最有可能测算地球的( )
A.半径 经度 B.经度 海拔 C.海拔 纬度 D.纬度 半径
12月22日,我国某中学地理小组进行太阳高度和当地经纬度观测。操作方法:在操场上选择一点A处,垂直立起一根竹竿(竿长2米),画一个半径为2米的圆圈,将观测到的竹竿端点在地面投影的变化记录在操场平地上。下图为竹竿端点投影变化图(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
A.(21°34′N,130°E) B.(40°N,110°E)
C.(21°34′N,110°E) D.(40°N,70°E)
11.这一天,该地同学观测日出、日落时,太阳分别位于观测者的( )
A.正东方,正西方 B.东北方,西北方
C.东南方,西南方 D.东北方,西南方
高度角和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平面上沿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可以用来描述天体的具体位置。下图为甲、乙两地的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小题。
12.该日对应的二十四节气最可能为( )
A.立春 B.谷雨 C.小满 D.寒露
13.甲、乙两地的最短距离约为( )
A.4000km B.10000km C.15000km D.20000km
14.次日甲、乙两地可能( )
A.最大太阳高度角都增加 B.两地的昼长都增加
C.正午太阳方位角都增加 D.日出方位角都增加
伊朗首都德黑兰(35°45′N,51°30′E)夏季白天炎热干燥,晚间天气清凉;冬季冷凉干燥。某设计公司在德黑兰建造了一座“追日屋”,房间可旋转,外观像木盒,前后两面为活动玻璃门窗。下图示意“追日屋”的房间旋转状态景观(图中①②③为同一房间的不同旋转状态)。据此完成15~17题。
15.为适应德黑兰的气候特点,“追日屋”最合理的朝向是( )
A.朝东 B.朝南
C.朝西 D.朝北
16.图示房间旋转顺序、季节和地方时的搭配,合理的是( )
A.①→②→③ 春季 6时→12时
B.①→②→③ 夏季 12时→18时
C.③→②→① 秋季 12时→18时
D.③→②→① 冬季 6时→12时
17.当德黑兰房间朝向为②状态时,6月22日悉尼(33°51′S,151°12′E)“追日屋”房间的朝向是(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岩层埋藏深度表示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某地地形剖面及同一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8-19小题。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 B.①地和④地是同一种构造地貌
C.④地两侧的岩层较中间的新 D.③地最容易找到地下水
19.①地发生的地质作用为( )
A.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曲凹陷 B.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谷地
C.向斜作用下形成的沟谷 D.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断裂下陷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中甲类岩石形成于地表。读图回答20-22题。
20.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岩石类型,正确的是
甲—沉积岩 B. 乙—喷出岩
C. 丙—变质岩 D. 丁—侵入岩
2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③—熔化 B. ④—外力作用
C. ⑤—地壳上升 D. ⑥—固结成岩作用
22.下图为2010年3月-2015年3月世界主要火山喷发地位置示意图,图中火山喷发地丙、丁位于( )
A.太平洋东岸 B.东亚和东南亚 C.欧洲西部 D.地中海沿岸
读亚欧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23-24题。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②地貌主要是风力堆积地貌
①地区的河流以侧向侵蚀为主
C. 花岗岩是变质作用后形成的
D. 褶皱形成时间早于断层
24.图示海域中岛弧F的形成原因是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C.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D.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相离运动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25小题。
26.导致图中甲处岩层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A.背斜的底部岩性疏松被侵蚀而成B.向斜的顶部岩性疏松被侵蚀而成
C.背斜的顶部岩性坚硬被侵蚀而成D.背斜的顶部岩性疏松被侵蚀而成
二、材料综合题(共50分)
26.(16分)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P点的纬度是____。
(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点。
(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点的地方时为19:20,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_______。
(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什么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
(6)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27.(16分)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
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
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
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28.(12分)下面是北京(约40°N)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一梯两户式多层商品房平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阳台朝向一般是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
(2)一年中,图中正午室内太阳光照面积最小的一天是_________,此时地球公转处于_________(填“加速”或“减速”)期,早上观察发现太阳从_____方向升起。
(3)北京从_______________(日期)以后,日照时间逐渐增长。甲、乙两套商品房相比,上午日照条件较好的是___________。
(4)如果请你向客户推销甲、乙两套商品房,根据你的推销理由,客户选择的商品房是哪一套?
理由1:夏季受降水影响较小,墙面不易受损。选择_____套商品房。
理由2:夏季通风更好,凉爽舒适。选择__________套商品房。
29.(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柱山,安徽省安庆市西部山地,呈现出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海拔1489.8米,峻拔高耸,兀立如柱,四面嶙峋峭拔(图a),岩石裸露,属于花岗岩峰林峰丛地貌。花岗岩属于典型的侵入岩,在冷凝过程中常常产生不同方向的裂隙(节理),这些裂隙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部分发育成为断裂构造。具有峡谷风光的潜龙窟(图b),两侧巨石壁立,中开一缝如游龙入宫,曲折迂回。图c示意潜龙窟形成过程。
(1)说明天柱峰景观特征的形成原因。
(2)简述潜龙窟形成的地质过程。高二地理参考答案
1.DDBAD DBADC CCCDB DCCDC DBDBA
26.(16分)
(1)_(20°N,45°W)__、_70°N__
(2)_C__。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_西十区__
(5)第一种情况:南;北半球白昼将变短。第二种情况:北;北半球白昼将变长。
(6)由20°N向南北两方降低。
27.(16分)(1)背斜。判断依据: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盆地。
(3)公路沿等高线延伸,不穿过等高线。
(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28.(12分)
(1)_坐北朝南__,_采光条件好__。
(2)6月22日前后(夏至日)__,_减速__,_东北__
(3_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__(日期)、_乙__。
(4)理由1:夏季受降水影响较小,墙面不易受损。选择_甲__套商品房。
理由2:夏季通风更好,凉爽舒适。选择_乙__套商品房。
29.(6分)(1)花岗岩形成后,地壳抬升,形成海拔较高的陡峻山峰;上覆岩层及风化产物被外力侵蚀、搬运,花岗岩层出露地表;地势陡峻,不易形成土壤,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植被难以生长。
(2)花岗岩岩石坚硬,存在垂直裂隙、断裂,垂直裂缝长期经受风化、(流水)侵蚀而逐渐变宽,形成峡谷(沟壑);山上岩体崩解、垮塌后,巨大岩块跌落覆盖在峡谷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