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儒家关于“学习”与“修身”的专题内容。
3.感知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感悟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巴黎盛会尊儒家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那么,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花开两朵表一枝
1.研习“学习”专题
(1)提问:孔子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他会告诉我们应当该如何“学习”?“学习”要注意什么呢?
(提示:为了更方便地找到相关内容,请同学们先给各章标上序号。)
(2)依次学习第5、4、7、9、11、12章
学习第5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提问:这一章告诉我们,学习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解释“罔”“殆”的意义)
明确:“罔”是“迷惑”的意思;“殆”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疑惑”,一个是“危险”,这里解释成“危险”似乎更好。这一章告诉我们,学习是要思考的。思考是学习的孪生兄弟,如果没有思考,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
学习第4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提问:这一章从哪个角度讲学习的
(学生解释“故”“新”的意义)
明确:“故”是指旧的知识,“新”是指新的理解、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一章是从学习方法(温习)的角度讲学习的。
追问:温故知新就可以当老师,当老师哪有那么容易啊?
【投影】
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李泽厚《论语今读》)
小结: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每天做到温故知新,就可以当学习的主人,也就是当小老师了;从大的方面讲,温习历史,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3)学习第7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提问:这一章主要讲学习哪三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是“知之”,第二层是“好之”,第三层是“乐之”。
追问:“知之”“好之”“乐之”有什么区别
【投影】
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朱熹《论语集注》)
教师翻译后小结:只有到了“乐之”这个层次,学习才变得轻松有趣、欲罢不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第9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学生补出“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的“择”字)
提问:这一章是从哪个角度讲学习的
明确:学习的态度。
追问:不善者哪有可学之处
【投影】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老子》)
明确:即便是不善之人,也是一面镜子,我们要看出他身上的缺点而加以改正。
学习第11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提问:这是从哪个方面说学习
明确:志向。
追问:这一章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说明匹夫之志比三军之帅还要重要,另一方面说明学习也要一个统帅,那就是志向。
学习第12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提问:你觉得子夏是孔子的好学生吗
(学生解释“笃”“切”的意义)
明确:从内容看,子夏是孔子的好学生。因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内容,孔子都讲过了。“博学”对应于第4章的“温故而知新”,“笃志”对应于第11章的“匹夫不可夺志也”,“切问”大体对应于第9章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近思”对应于第5章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内容简直是对前面四章内容的总括。当然,也可以说是子夏跟随孔子学习的心得体会。
提问:为什么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就在其中了
【投影】
苏氏曰: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朱熹《论语集注》)
明确:苏东坡说如果一个人博学而志向不笃定,就会大而无成;如果一个人泛泛而问,思想玄远,就会劳而无功。这从反面说明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重要。仁者爱人,如果做到了知识的广博、志向的笃定、态度的诚恳、思考的切近,那么“仁”就在其中了。
2.总结“学习”专题
通过以上六章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学习的关键、方法、动力、态度、统帅,最后都归于“仁”。而“仁”正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教师板书:
三、儒学精华照五洲
孔子很重视学习,这种崇尚学习的风气,经历两千多年而未衰。不仅中国如此,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也是如此。如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基本都是儒家社会,难怪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第二课时
一、道冠古今垂百世
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近代学者辜鸿铭说得更夸张:“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论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
二、话分两头说一方
1.研习“修身”专题
(1)提问:孔子是圣人,《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修身"之道,那么修身要注意什么呢
(2)依次学习第1、2、10、6、8、3章
学习第1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提问:“说”“乐”的意思一样吗 “有朋自远方来”是来喝酒聊天吗 你能从“愠”的结构猜出它的意思吗 朋友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的人算君子吗 (学生解释“说”“乐”“愠”的意思,积累文言句式“不亦……乎 ”)
【投影】
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刘宝楠《论语正义》)
明确:“说”是高兴的意思,心里高兴,而“乐”是快乐的意思,笑容洋溢在脸上。“乐”的程度比“说”更高。“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为的是切磋学问。从心从昷,“昷”意为“热”“暖”,本义是“心燥,不冷静”,引申为“含怒,生气”。“人”是指当权者,“知”是指赏识。那些不受当权者重用却不生气的饱学之士,当然算得上君子。
追问:这三个问句揭示了修身的哪三个境界
明确: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这里的三个问句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因为“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 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学习第2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提问:“传不习乎 ”有两种不同的翻译,你赞成哪一种 为什么
甲: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杨伯峻)
乙: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吗 (李泽厚)
【投影】
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习,则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郭翼《雪履斋笔记》)
明确:答案不求唯一, 学生自圆其说即可。譬如:李泽厚的翻译更合理一些。因为三省的对象是“吾身”,如果自省的内容都是指施加于别人的行为,指向就更加清楚。
追问:曾子是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的
明确:工作(忠)、交友(信)、学习(习)。这三个方面真是反思到家了,难怪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名字、暨南大学的校训“忠信笃敬”均出自此处。
学习第10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提问:这一章写河水流逝,与修身有什么关系呢?
【投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
明确:同样面对河水,孔子和老子的态度是不同的。老子认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消极无为。而孔子认为消逝的光阴就像河水一样永不复返,因此要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这一章讲的是修身的积极态度。
(4)学习第6章与第8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提问:如果分别给这两章取一个小标题,可以取什么
明确:颜回之乐、孔子之乐。
追问:古语云“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孔颜乐”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个性
明确:孔颜乐的共性是安贫乐道。区别在于,颜回之乐更多的是强调箪食瓢饮,慎于治身,而孔子之乐更多的是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5)学习第3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提问:我们可以给这一章冠一个什么名字
明确:孔子小传。
追问:这一章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你对哪一句不太理解
明确:学生可能对以下两处不太理解:
①三十而立:按照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的理解,是指三十岁的时候,所读的书(当时是竹简)堆起来大约有人站起来那么高了,极言读书之多。
②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按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理解,孔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可见并非易事。因为“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两个方面同时做到了,就是道德家的极境。
追问:这里的“矩”究竟是指什么
明确:法度、标准、准则。儒家以君子作为修身的目标,“矩”可以理解成君子的行为准则。
2.总结“修身”专题
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包括修身的境界、手段、态度、高标、底线,以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境。不管哪一章,都是围绕第1章的“君子”来展开的。
教师板书:
三、双江汇流润九州
(1)提问:通过“学习”“修身”专题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明确:在儒家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修身的过程。
(2)追问:从哪几章可以看出这一点
明确:每一章几乎都是重叠的。典型的如第1章,“学而时习之”是关于学习的内容,“人不知而不愠”是关于修身的内容。第2章里反思修身的三个方面,其实也是反思学习的三个方面。第3章孔子概括自己为学一生,与年俱进,其实就是自道修养经验。第9章中,“我”师法别人的东西既可以是学问方面,也可以是修身方面,所谓“转益多师是汝师”。第10章,学习和修身都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第11章,学习要立志,修身也要立志。第12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管是学习还是修身,“仁”都在其中。
(3)在你看来,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学问的老师,也是一位有境界的的圣人。他十分重视学习,也非常重视修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是教书育人的典范,是万世师表,正可谓“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四、圣人功德传四海
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进阶路径。即便身在现代,我们仍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明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希望同学们读一读鲍鹏山的《孔子传》,以更全面地走进孔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