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5:4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教学设计
第2课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教学素养
三、预习任务
四、作者背景常识
五、鉴赏活动
六、文本研读
七、文本联读
第2课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素养目标
1.把握文章的观点及主要内容,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分析论证方法,领会其深刻的思想。
3.体会文章说理深透、通俗明白的语言风格,分析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素养
毛泽东同志历来反对离开中国社会、离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他很早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还形象地比喻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深刻阐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和辩证统一的分析方法,进一步阐明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预习任务
(一)给下列加点(红色)的字注音。
飞跃(yuè) 暂时(zàn)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实验·试验
[辨词]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它是相对于知识理论的实际操作。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试验都是实验。实验比试验的范围宽广。
[运用] 每一个科学实验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具体试验来进行验证,才能够应用于实践。
2.检验·检测
[辨词] 二者都含有“检查”的意思。检验:指用工具、仪器或其他分析方法检查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是否符合特定的技术标准、规格的工作过程。检查验看;检查验证。检测:在测量和控制过程中,搜集或获取信息的全部操作,检验测定。
[运用] ①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②这款产品通过行业权威机构公安部检测认证,并被列为省优推荐产品。
3.滔滔不绝·源源不断
[辨词] 都形容接连不断。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
[运用] ①上综合课时,黄老师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茶叶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
②这项技术研发成功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其为原理制造出的产品源源不断,现在该技术真可谓是无人不晓。
(三)指出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并改正。
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也觉得不可理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横线句子缺少宾语,应在“飞跃”后补出“现象”。
四、作者背景常识
1963年5月2日至12日,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要求全国各地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十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去研究,并且就有关工作订出计划,全面部署,抓紧时机,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推行,争取在两三年内全部办到,并力求办好”。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这个文件。在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一阐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情境活动]
查阅有关论述辩证唯物论的资料,试着整理出辩证唯物论的定义和基本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辩证唯物论是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历史学说,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存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五、鉴赏活动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这篇文章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核心问题,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 ① 中来,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要求他们要具有“ ② ”的作风,以便正确地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工作。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社会实践 ②实事求是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②精神→物质
六、文本研读
任务一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习情境]
列宁就曾明确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本文开篇就连发三问,阐明了认识来源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进而论述了人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及正确思想对于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学习时要注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1.“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还独立存在着所谓的“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②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2.从文中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具体性、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印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3.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为什么需要经过“这样多次的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这样多次的反复”。
任务二 厘清论证思路,分析论述方式
[学习情境]
毛泽东说:“只要是严格说理又合乎事实,即实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来的。”他认为文章想要站得起来,一要实事求是,二要说理严格。本文通过事理论证的方法,遵循论述文三段论式的结构,依照层次展开论述,说理严格,逻辑严密。学习时,既要注意梳理其论证思路,也要注意厘清问题间的关系,进而体会文章的严谨周密
4.本文属于逻辑严密的政论文,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文章虽然只有一段, 但是结构非常完整。②第一部分用三个问题并简单给出答案,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是全文的总纲。第二部分讲认识的两个飞跃,是对第一部分的具体阐释。第三部分点明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的意义。
5.本文开头的三问三答,表达了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请简要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开头就提出三个问题并简单给出答案:“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这三个问题并不是并列关系,第一个问题统摄全篇,同时包含后两个问题;而后两个问题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反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②作者提出后面两个问题,并肯定地回答“不是”,这里包含着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作者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③在提出的三项实践之中之所以把“生产斗争”排在最前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文章对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对三项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都没有说明,而是把正确的意见用两个“只能”表达出来,通过三项实践所排列的顺序表达出来。
任务三 赏析文章的语言
[学习情境]
在文章的语言上,毛泽东主张要照顾读者的心理,要学会使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要通俗,使工农都能接受”。他强调,文章不仅要讲清道理,而且语言要生动活泼,做到“理情并茂”,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的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准确贴切,句式灵活多变。字里行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作者的情感和观点跃然纸上,引人深思。学习是要注意赏析。
6.作为一篇政论文,作者为什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是作者一贯的特有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②是由本文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决定的。本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下农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工作,宣传群众。所以作者在行文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起其他文章显得尤其突出,这是内容决定了语言形式。
7.为使说理准确、严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往往在主要词语前加上一些修饰成分,或者在主词后面作补说,使读者对事物的性质、内容、状况、范畴和条件等有清楚的思想了解,使议论无懈可击。请对下列语句进行赏析。
(1)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个定语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2)前一个附加语“一般的说来”,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主要句子后的补充“特别是……”,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3)在主要句子中用了“只是”一词加以强调后,再补说一句以排除其他目的,突出了这一目的是“唯一”的。
七、文本联读
试着分析《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两篇文章在论点的提出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文相同之处是开头就提出了论点。不同之处在于论点的提出方式,《改造我们的学习》采用了开门见山式,开头一句就提出了观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则是在提出问题、否定了两种情况后引出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