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教学设计
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学习资源
三、教学素养
四、预习任务
五、作者背景常识
六、鉴赏活动
七、文本研读
八、文本联读
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一、素养目标
?人文主题——理论的价值
1.认识理论著作的价值,探寻伟人对革命文化的理性思考,增强理论自信,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语文素养
1.初步了解这些社科经典论著的观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体会其理性探索的精神
2.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厘清论述思路,感受其强大的思想力量和逻辑力量。
3.体会社科经典论著的表述方式,把握文章的论证、论辩艺术和严密、准确的语言风格。
4.积极思考社会现象,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观点的深刻性,提升理性思维水平
二、学习资源
本单元七篇文章可分为两个板块。
板块一:《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四篇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中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抗战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时期,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社会思想领域的重要认识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及思维方法。
板块二:《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
这三篇文章是以立身处世的思想认识为中心,从自我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再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真诚、怜悯和坚持正义等问题。文章思想内容丰富,涵盖面宽广,观点鲜明,富于思辨性,论述方法各具特色。
三、教学素养
1.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及主要内容。
2.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语言,体会其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及严密的逻辑性。
马克思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他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变革,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开创了新的世界,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当他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被恶意篡改和歪曲的时候,他的革命战友恩格斯挺身而出,用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缜密的理论分析向世人宣告:真理毋庸置疑。
四、预习任务
(一)给下列加点(红色)的字注音。
惰性(duò) 虔诚(qián) 编纂(zuǎn)
米涅(niè) 轴线(zhóu)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沿袭·继承
[辨词]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因袭的意思。沿袭:依照旧传统或原有的规定办理,依照旧例行事。继承: 按照法律或遵照遗嘱接受死者的财产、职务、头衔、地位等;后人继续做前人未完成的事业。
[运用] ①国民期望他会重视公民自由,结果却是沿袭旧规。
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继承红船精神,开拓进取,奋勇当先,不断探索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
2.推敲·推求
[辨词] 都有用心思考的意思。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使用对象为字句。推求: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来探索(道理、意图等),使用对象为道理、意图等。
[运用] ①对报刊上使用的语言要认真推敲,不要以讹传讹。
②本文分析了泵及泵装置的水力损失和水力效率的关系,推求出了泵装置的最高效率工况点。
3.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辨词] 都用来表示推敲字句。字斟句酌:指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多用来称赞人讲话或写文章在语言上认真推敲,也可用来指读文章时对语言的仔细品味。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多指读死书而忽视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可用在讲话时过分推敲字句以炫耀自己,略带贬义。
[运用] ①起草工作组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对征求到的550多条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吸收采纳了450多条。
②有些所谓的专家总是装腔作势,不是咬文嚼字,就是故弄玄虚。
(三)请在下面括号处填入本课的成语并解释。
1.肖邦的19首夜曲为什么能牵动你的心,勾住你的魂?就是因为这位( )的“钢琴诗人”用旋律和音响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过去,那些狗腿子们在主人面前( ),在老百姓面前却耀武扬威,指手画脚。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号选手已划得( ),一划到终点就已伏倒在他的桨上了。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多愁善感 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2.奴颜婢膝 形容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3.精疲力竭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四)判断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在有分工的条件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不该用句外括号,应将括号及其内容放在“交换产品”后。
五、作者背景常识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了广阔的发展。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的海中。
[名家评说]
要正确评价马克思的观点,无疑必须熟悉他最亲密的同志和合作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著作。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
——列宁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回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书信体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要遵循以下要求: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一般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在下一行写日期。
[情境活动]
恩格斯71岁生日时,伦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歌咏团要给他举行音乐庆祝会,并邀请他参加。请你以恩格斯的身份,写信婉言谢绝。要求:符合人物身份和书信格式,语言得体委婉,20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致伦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歌咏团
亲爱的同志们:
考茨基夫人刚刚告诉我,我的朋友列斯纳通知她,说你们打算在今天晚上为我71岁生日举行音乐庆祝会。但我已先同一位朋友约好今天晚上到他家里去,而且因为他还邀请了另外一些人,现在要取消这个约会已经绝对不可能。因此,非常遗憾,今天晚上我不可能在家。
亲爱的同志们,这样我只好书面地为你们的深情厚谊向你们表示我真诚的感谢,同时也对于我未能及早得悉你们的想法表示遗憾。马克思和我都从来反对为个别人举行任何公开的庆祝活动,除非这样做能够达到某种重大的目的;我们尤其反对在我们生前为我们个人举行庆祝活动。因此,如果我对准备为我举行这种庆祝会的事稍有所闻,我就会赶快预先提出最恭顺然而最坚决的请求,要求歌手同志们放弃这个想法。遗憾的是,我直到今天才知道这件事。既然我出于不得已而只好阻止你们这个对我如此深情厚谊的意愿,我只有尽可能用如下的保证作为补救:我将以我余下的有限岁月,和我还保有的全部精力,一如既往地完全献给我为之服务已近五十年的伟大事业——国际无产阶级事业。
此致
敬礼!
忠实于你们的弗·恩格斯
×月×日
六、鉴赏活动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本文是 ① 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 ② 与 ③ 、 ④ 的关系,并指明了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解答了当时德国青年学生的疑惑。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答案] ①恩格斯 ②经济因素 ③历史发展 ④上层建筑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技术与科学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
七、文本研读
任务一 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学习情境]
列宁指出:“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党人的顾问和领导者。无论是受政府迫害但力量仍然不断迅速增长的德国社会党人,或者是落后国家内那些还需仔细考虑斟酌其初步行动的社会党人,都同样向恩格斯征求意见,请求指示。他们都从年老恩格斯的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宝库中得到教益。”革命导师恩格斯在给大学生博尔吉乌斯的这封回信中,都阐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哪些观点?
1.在这封书信的开头主要阐述了怎样的哲学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要阐述了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作者所说的经济关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它既包括以科学技术装备为标志的生产力,也包括“地理基础”“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以及“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主要是为了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联合起决定作用。这其中,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地位是更加突出的。②恩格斯的这一界定,更加深刻地说明了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个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括这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即经济关系决定着其他,其他反过来又影响着经济关系。②貌似具有偶然性的人类历史,归根到底仍然是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的。
3.作者认为在德国,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很难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应该如何获得正确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恩格斯认为,最大的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②这种忽视体现在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任务二 厘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方法
[学习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章“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但“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意思是文章必须以思想感情为精神主宰,以内容的事实材料为骨骼,以文章的辞采为肌肉皮肤,以语言韵调为声气,但如果文章结构没有安排好,文章就会像一个偏瘫的人一般。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它又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呢?
4.《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的思路是怎样的?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阐述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这个观点;第二个层次,阐述了在坚持自我观点的同时,不能忽视的两个问题;第三个层次,告诫对方借助马克思的著作,把握总的联系,避免陷于认知的泥潭。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2021·新高考Ⅰ卷第4题)
[提示]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等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的观点形成照应。
5.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试着分析下面语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段文字使用了举例论证,以所谓伟大人物的出现为例阐释观点:伟大人物的出现看似偶然,实际上却是必然的,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这些伟大人物的出现。所举的拿破仑、凯撒等人的例子,耳熟能详,对读者而言,有助于其理解深奥的观点。
(2)这句话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恩格斯意在表明在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前前后后,不少思想家都在探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试图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只要“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任务三 分析文中语句,品评语言特点
[学习情境]
弗·梅林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完全不能低估的功绩是他们把我们从哲学行话中解放出来,这种哲学行话曾盛极一时……”恩格斯不仅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用简练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问题阐述得清晰明白。让我们一起品味文章的语言。
6.如何理解“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迟早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②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③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当时法兰西社会发展的主要角色,又是个偶然现象。
7.本文语言通俗、准确、客气而又坚决。请赏析下列各句中的语言特色。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观点醒目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简练坚决。
(2)关联词语的运用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缜密。“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征,表现了恩格斯高屋建瓴的理论。
(3)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穿社会历史的进程,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八、文本联读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和荀子的《劝学》都运用了这一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说理形象化。如“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一句中,把“经济关系”比喻为一条“红线”,强调其重要性,形象生动。
荀子的《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荀子的雄辩风格 。必修上册节选的《劝学》部分,一共用了二十个比喻,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劝学》这二十个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单设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和“冰塞于水”。有的用同类事物连续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有的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中明白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