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5: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鉴赏孟子出色的论辩艺术,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孟子文章的雄辩之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孟子的王道思想,探讨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感受孟子的形象。
【教学难点】
从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鉴赏孟子出色的论辩艺术,学习“迂回婉转”的表达技巧。
【教学资源】
视频《战国吵架王,怼你没商量》,鲍鹏山《孟子的中国》。
【教学过程】
活动任务一:入孟子之时
战国时代,是诸侯之间纷争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也中国的思想领域的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个仁人志士层出不穷的时代。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践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齐桓晋文之事》,走进那个时代的家国天下,体会孟子崇高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活动任务二:理文章之脉
1.课文写齐宣王和孟子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的中心观点是?
明确:“保民而王”。
2.课文是怎样围绕“保民而王”展开的?
明确: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批评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活动任务三:解孟子之梦
㈠梦里那个闪光的话题
1.本文看似以王的九次提问推动对话,实则为孟子七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思维,完成了战国时期这个闪光的“保民而王”的话题,孟子是怎样让这个话题闪光的?
明确:
⑴对话技巧
第一招:“旋”——顾而言他
面对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个关于“霸道”的问题,孟子即刻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接着,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使宣王难以拒绝,直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第二招:“撩”——引君入瓮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孟子根据齐宣王的提问,抛出自己的观点。应该说对于齐宣王,孟子不但清楚他没有“保民”行为,甚至连“保民”的念头都没有,但直言点出,齐宣王恐怕难以接受。于是,一个“可”字,肯定了齐宣王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且以“保民而王”为诱饵,牢牢掌握谈话主动权,让齐宣王第三次发问“何由知吾可也 ”
第三招:“信”——博君好感
孟子打开与王对话的突破口后,抓住了齐宣王被百姓议论的“以羊易牛”这件事,使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中,再以“臣固知王之不忍”,表明自己对王的理解,替王开脱,博得了宣王的信任;这时孟子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又一次使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中,让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再一次为王辩解,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第四招:“激”——动摇君心
有了不忍之心作基础,齐宣王不禁疑惑:“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王道要如何推行呢?孟子首先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再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孟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除了宣王心中的疑惑,打消了他畏难的情绪,激起王王天下的雄心。
第五招:“醒”——危言“醒”君
面对齐宣王心中的“大欲”,孟子先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再道破其“大欲”是以力争霸天下,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让王不禁惊言:“若是其甚与 ”孟子再以邹与楚战类比,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第六招:“诱”——美景诱君
在堵死宣王退路,使他不再徘徊于“王道”与“霸道”之间后,孟子又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后的美好社会图景:“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这样的美好图景,当然具有诱惑力。
第七招:“告”——一针见血
美好图景的实现需要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孟子更是直言相告,其核心是两点,第一点是“制民之产”,使百姓有衣有食;第二点是“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懂得礼义。做到这两点,老百姓归附,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2.孟子运用了哪些技巧让这个话题闪光的?
明确:
⑴气势浩然,逻辑严谨。孟子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本文不仅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⑵取譬设喻,说理形象。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
㈡梦里那个美好的图景
1.孟子给齐宣王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
明确:国君有仁爱之心,能“推恩”于百姓;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恬静和谐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2.本文孟子的社会理想与《侍坐》体现的孔子的社会理想之间有什么联系?
补充资料
补充材料一: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补充材料二: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明确:《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两篇文章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如都重视安养民众。也有因论说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如孔子重视“为国以礼”,孟子强调“发政施仁”。就整体而言,两篇文章爱“民”望“治”,重“王”轻“霸”,推“仁”讲“礼”,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其中的许多论断至今仍为人们认可、重视。
㈢梦里那个伟岸的身影
本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孟子?
坚毅的人格,坚定不移的信念,广博的学问,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的推“仁”讲“礼”的大儒。
活动任务四:悟中国之梦
孟子的“王道”思想对于当今时代还有什么意义吗?
明确:从《齐桓晋文之事》来看,孟子治国理念可以概括为四点:“君为中枢”“宽政爱民”“制民之产”“崇礼重教”。这样的理念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在今天自然还有相当的借鉴价值。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
党的惠民政策:
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取消农业税;
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覆盖城乡;
形成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对种粮农民实施补贴政策;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等惠农政策。
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孟子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在重视“保民”的同时,有对平民百姓有一定程度的歧视。在孟子生活的年代,这样重“士”轻“民”的态度并不罕见,但在今天,要对其局限性有明确的认识,进行批判性阅读,而批判性阅读本身就是思辨性阅读的重要形式。而且,孟子将治好国家的期望完全寄托在君主的观念转变和善性自觉上,期待贤君明主推己及人,在当时固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在今天看来,就与现代国家的治理理念相去甚远了。孟子的“王道”主张,最终还是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肯发善心并懂得推恩的基础上,在战国列强纷争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因为如此,孟子虽能言善辩,说得宣王心服口服,但事后宣王并没有真正采纳孟子的主张。孟子在齐国待了几年,也曾多次企图说服宣王行王道,但始终不得志,结果只能悻悻离去。
【分层作业】
1.拓展阅读:《季氏将伐颛臾》,明确孔子主张和孟子主张的关系。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春秋战国时代文化背景和儒学派代表人物及各自特征,比较分析孔孟的观点。要求:列出要点即可。
3.思考孔孟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为下一课时与道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的比较做充分的资料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