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西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西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5:52:47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 B 卷参考答案
1.B 2.B 3.D
4.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 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
新的质变点;②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 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③最后指出这
一美学理想和审 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5.①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说明他的诗文中传达了人生 空漠之感,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由此引出下文苏轼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②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
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 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6. B 7. A
8.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通过郭祥与陆希荣的正反对比,使情节富于变化,充满张力,自然生成了一场给孩子
们的别致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报告。②凸显了人物形象。小说从多个方面将郭与陆这两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对比,
凸显了郭祥的无私奉献精神与陆希荣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③强化了文章主旨。小说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特别是
郭陆二人的直接交锋,表现了作者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摈弃一切私利、积极为集体和祖国着想的革命英雄的赞
美,对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批判,从而强化了文章主旨。
9.①无私奉献的思想美:郭祥心中只有党的事业、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英勇作战,哪怕失去了一条腿也毫不抱怨。
②淡泊名利的思想美:郭祥还觉着自己连长都当不好,不想着升官发财,当了战斗英雄也不愿意多作报告宣传自己,
也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③直率敢言的性格美:郭祥爱憎分明,为人直率,敢于批判陆希荣,直言不讳。
10. BDE 11. C 12. A
13. (1)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
朝政。
(2)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14. 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
力强盛军士就勇敢。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那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
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最后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仅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做法,两种结果,
以此说明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15、D.“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错误,诗中表现的是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
故选 D。
16①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王诗前两句写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女主
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张诗前两句因情取景,通过思妇失眠时的所见所闻,写秋夜之长,暗
衬闺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时间之长。
②不同:王诗后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女主人公因心怯空房而迷恋弹筝,委婉地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
哀怨。张诗的后两句,运用衬托、直抒胸臆,通过虫鸣衬托思妇的寂寞,进引发向老天爷求告,表现了女子对丈夫
的深切思念。
17. ①.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②.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千里澄江似练 ⑥. 玉鉴琼田三万顷
18. A为他借到了此书 B不但没有严词反驳
19. ①“一书中”修改为“一书”或“在出版的《石头记索隐》一书中”;②“杜撰”修改为“撰写”或“发表”;
⑦删去“为目的”。
20. ①“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都是指很多排。②前者更强调波涛一浪接一浪连续不断。③后者则更强调轮船
的整齐程度,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接。
21. ①逗号使“看”独词成句,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大海气势雄壮、碧蓝美丽。
22. 第一个“对”有“对待”之意,第二个“对”有“向”“跟”“和”之意。
23.作文(略)
{#{QQABCQQAogggQhAAAAgCQQ0ACgGQkAEACIoOwAAMsAAAQQNABCA=}#}景胜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月考(9月)
语文试题(B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 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 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 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 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 《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 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 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 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道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 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 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 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 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奈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 又何妨”……但与阮籍、陶潜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 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 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 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 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 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 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 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 退避,因此,这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的“退隐”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 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 脱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 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 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B.《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 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 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 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3分)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猎狍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
狍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狍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瞧他吧,傻狍子似的。”
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
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快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
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个叉儿。狍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
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
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亲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他说罢,举枪瞄准。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迫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狍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
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
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
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
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了“我”的视角。这是因为“我”亲历了狩猎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过两只狍和魏校长,用心感知过这一切,“我”最方便把读者带进故事。
B. 作者在介绍狍子和写被逼上悬崖面对死亡的两只狍子时,都很细致入微地描写它们的眼神,这是因为狍子的眼神让“我”体察到了此刻它们的内心。
C. 小说通过对一次雪地里穷追两只狍而最终在稳操胜券时放弃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和与动物共享地球这个家园的美好愿望。
D. 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是公狍和老魏。长期以来,人们对狍子的认知就是“傻”,而老魏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他对狍子有了新的认知。
7. 关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是因为“我”的心很乱,“我”很不愿意两只狍子被射杀,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口说。
B. “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这个动作,说明魏校长内心很坚定,他彻底放弃了猎杀狍子的打算。
C. 魏校长坐在雪地里,吸着烟,望着狍子,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坐着陪着他吸烟看狍子,因为“我”也太累了。
D. 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雪地上坐着放下了猎枪的“我们”,悬崖边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说的结尾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8. 魏校长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对狍子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种变化。
9. 小说在讲述“这次”猎狍的经过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絮谈狍子的“傻”,谈到它常常因为“凝视”而被射杀被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这部分絮谈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托于无CD此非士之情也E故斯将西F说秦王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度楚王不足事”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度”字意思相同。
B. 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指黑色,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C. “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D. “损民以益仇”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益”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厕所中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的生活情境类似,这引发了李斯的感慨,于是李斯离开楚国去秦国。
B. 李斯西游秦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秦王所用,先后担任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C. 韩国人郑国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请求秦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
D. 李斯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如以财诱惑、以利剑刺杀,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14. 材料一中说,“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结合材料二分析李斯是如何成功做到这一点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诗首句以“桂魄”代指月亮,“初”字点明时间,写夜幕初临,秋露微生之景。
B.王诗第二句紧承上句,写主人公虽感罗衣单薄,却并未更衣,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张诗开头两句连用“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写出了秋夜的漫长、寂静、清冷。
D.张诗第三句写暗虫彻夜鸣响搅得思妇通宵难眠,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
16.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手法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______,____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2)在《阿房宫赋》中,揭露统治者掠取财物时连极微小的都不放过,耗费起来却像对待泥沙一样不珍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_____”句,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的《石头记索隐》《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②1921年,小蔡元培25岁的胡适撰写了《红楼梦考证》,③与蔡元培研究《红楼梦》的观点大同小异。④他毫不客气地把矛头对准了蔡元培,⑤说蔡元培的索隐是牵强附会,⑥认为蔡校长的研究走错了路。⑦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为目的,⑧曾到处寻找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
就在胡适“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蔡元培也帮助胡适四处寻找此书,后来 A 。这次,胡适“得来全不费功夫”了。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
胡适驳斥蔡元培的学术观点,蔡元培不但没有严词反驳,而且 B ,蔡元培这种举动无异于“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却又恰恰彰显出他的雅量。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
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那样轻快。
“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对工作很尽责。”我对儿子说。
20.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逗号的表现力。
22. 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材料二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材料三 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这真是墨学进行上一重不可解免的难关。——钱穆
学完《兼爱》,班级举行墨子读书会,围绕“兼爱”思想展开讨论,同学们谈到以上材料。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到三则进行组合立意,结合你的见闻、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